来源:华夏经纬网
据台湾《中国时报》报道 无论是个人或家庭都要量入为出,不可寅吃卯粮,这个道理在社会同样适用,所以各国各地都重视财政纪律,年度预算赤字不可过大,累计公共债务也须在可控范围之内,不可恣意挥霍,累积庞大债务,以免在面临巨大危机时无法应对。70年来,台湾地区一贯力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尽量将台当局债务维持在最低标准,但近两年苏贞昌行政团队不重视财政纪律,平均赤字由GDP的0.1%飙升到1.6%,即将达到举债上限,台湾不能坐视苏贞昌团队挥霍无度。
把举债上限当尚方宝剑
冷战时代台湾兵力维持在80万到60万之间,军备负担沉重,但台当局财政收支基本上都能保持平衡。蒋经国倾力投入“十大建设”,但他辞世后的1990年,累计债务才1500多亿元(新台币,下同),不到年度经济生产的4%。李登辉时代大幅举债推动“六年基建”,台当局累计债务大增,因而引发各界关注,遂检讨删减计划内容,1996年并通过“公共债务法”控管台湾债务,宣示在2001年之前达成预算平衡,果然提早两年达成目标,累计债务也控制在1.4兆元。
2000年之后,社会福利支出快速增加,预算赤字和举债规模越来越大,在陈水扁时期被轮替前的2007年,公共债务已经来到3.7兆元、GDP的32.1%;而且台当局编列预算时的关注焦点,已经不是在设法减少债务,而是思考如何在“公共债务法”的规范上限(台当局为3年平均GDP的40.6%)内,继续增加支出预算来迎合地方和选民。过去特别预算顶多就是几百亿元,但近年来动辄数千亿元;今年5月通过的《新冠肺炎纾困特别预算修正案》,将特别预算原案从4200亿元大举提高到8400亿元,还沾沾自喜宣称台当局还有1.7兆元的举债空间,彷佛只要不将“法定”举债空间完全用光,就可以漫无限制地继续举债。
这种“只要未达上限,就可任意举债”的心态,和台当局举债的原意背道而驰。台当局可以举债施政,是因景气不佳时,税收下滑但支出却反向增加,所以用举债来融通赤字;但其前提是在当景气恢复税收增加时,可以用盈余来消弭先前的赤字,长期间得以保持收支平衡。但今天台当局的财政心态却非如此,在景气恢复财政应可有盈余时,却不负责任地恣意扩张支出,让预算赤字和累计债务持续扩大,令巨额公共债务成为常态。
一般评论公共债务问题时,总认为台湾公共债务比例低于国际,仍有举债空间,其实似是而非。台湾和新加坡过去都是维持财政平衡的模范生,目前新加坡还是如此,台湾却每下愈况,还反将“法定”举债上限奉为尚方宝剑,是一种不长进的堕落行为。欧美日等先进国债务比例确实更高,但台湾地区不是欧美日,发行的货币不是国际通货,无法像他们在急迫时可以印钱救急。台湾地区当前国际地位特殊,紧急时不可能获得国际机构支持,也绝难得到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援助。因此,维持平衡的财政状态,面对危机时都得以用人民愿意购买的债券来进行融通,是极为重要的。
台当局的远见落入后段班
2008年全球金融海啸时,台当局不得不以巨额预算赤字应对,2009年预算赤字高达4392亿元、占GDP的3.4%,超过欧盟警戒值3.0%。但随后努力消除,到马英九最后两年(2015~2016),赤字已降到平均345亿元,仅占GDP的0.2%。接续的民进党当局在前3年(2017~2019)维持良好财政纪律,平均赤字63多亿元、占GDP约0.1%。但这两年(2020~2021)却如同脱缰野马,赤字分别飙升到2781亿元和3640亿元,平均占GDP的1.6%。
今年赤字虽未超过2009年金融海啸,但次年危机就获得控制,当下却面临变种病毒随时可能爆发,极可能需要更大规模的纾困和防疫支出,加上两岸对抗持续升高,必须增加对美军事采购,及先进武器的研发与自制,少子化是台湾安全威胁,需进一步提高对婴幼儿的生养补贴,老龄人口增加,也需投入更多经费照护,1.7兆元举债空间即将用光,势必留下没有举债空间的烂摊子给下届台当局。
民进党当局三番两次自吹自擂目前为“台湾经济最好的时候”,却让公共债务急遽增加,面对严峻的政治、经济、能源、气候和病毒风险,应对危机的韧性却急遽流失,最近一次世界经济论坛评定“台当局的远见”,在141个国家及地区中排名79,落入全球后段班,这个没有远见的民进党当局,下次选举不该被轮替掉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