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城:正在酝酿的风口 | 行业观察

//

较低的上市门槛、新交所的热情,对中国未盈利biotech公司的上市计划来说具有一定吸引力。此外,新加坡还主动参与中国生物医药行业的发展,尤其是细胞治疗领域。

提到新加坡,难免联想起“下南洋”。当年一批中国年轻人,凭借勤劳和智慧,将中国文化与中国制造留于此地。现如今,作为马六甲海峡的“咽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帮助新加坡克服了人口多、面积小、资源少的缺陷,成为东南亚的经济中心。而在更早的“四小龙”时代,新加坡在亚洲的金融地位甚至不逊于同时期的香港。

提到昔日在新加坡上市的中国制药企业,人们很快会跳出绿叶制药的名字。2004年,创始人刘殿波率领绿叶制药成功登陆新加坡交易所(下简称“新交所”),并在随后几年内完成了多项收购业务。后来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2012年,绿叶制药私有化退市,挥别狮城,并最终于2014年站上港交所。

同样的路径,从2007年新加坡上市,到退市后再回到香港主板,四环生物只用了3年的时间。

不论是三年或是更久,那一时期的中概股在新加坡饱尝了被冷落的滋味,市盈率普遍较低。加之由于整体交易缺乏活力,企业再融资也困难重重,新加坡在全球资本市场中逐渐暗淡。

不过,改变正在发生

彼岸:新交所的改变

2021年,新交所推出了“特殊目的收购公司”(SPAC)的主板上市规则,成为亚洲首个接受SPAC的金融中心。今年1月,首批SPAC之一、总部位于新加坡的全球风险投资平台——祥峰科技收购企业有限公司(VTAC)在新交所上市,目标投资包括人工智能、消费互联网及科技、金融科技、生物技术及数字医疗等领域。

研发客留意到,祥峰投资多年来持续深耕中国医疗健康领域,投出了微芯生物、和铂医药、瑞科生物。此外,投资了包括葆元生物、华夏英泰、锐格医药等多家具有潜力的biotech初创企业。未来,除了香港之外,这些被投企业借助SPAC进入新加坡资本市场,不失为一种可能

今年7月,新加坡交易所与纽约证券交易所签署了一份概述协议条款的谅解备忘录,将就企业双重上市事宜开展合作。同时,双方将开发新的ESG(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支持新交所集团和纽约证券交易所附属公司ICE Data Indices的指数产品开发,探索推出新的ETF产品。

毫无疑问,新交所希望通过这项合作,吸引更多企业赴新加坡上市。实际上,这两年,新加坡一直在不遗余力地鼓励更多本国企业回流。在美国上市的两家新加坡科技巨头——网约车公司Grab和电商Sea的母公司冬海集团,成为新交所重要的游说对象。

在美国“举步维艰”的中概公司,看到了新的选择。今年5月,蔚来汽车成功挂牌新交所,率先实现纽约、香港、新加坡三地上市。或许,这给同样具有“高科技”属性的中国biotech公司,做出很好的示范。

目前,新交所设立主板和凯利板。从其公布的规则来看,凯利板适用于处在快速成长阶段的科创型企业。可以说,直接对标港交所18A和A股科创板。不同之处在于,新交所不设定量化的准入门槛,而是由保荐人决定申请人是否适合在新交所上市

较低的上市门槛加之新交所的热情,很有可能改变中国未盈利biotech公司的上市计划。至于在美国上市的中国生物制药企业,在中概股普遍被边缘化的背景之下,新交所很难不是一个令人心动的选择。

野心:背靠整个东盟市场

实际上,除了资本市场,最近几年,新加坡联动整个东盟的市场潜力也变得越来越有吸引力。

新加坡经济发展局发布的《加速东盟市场开发,助力中国生物医药企业全球市场拓展》2022版白皮书中提到,过去20年,随着东盟整体经济稳步复苏,中产阶级正在崛起。到2022年,泰国、印度尼西亚、越南、马来西亚将有5000万人步入中产阶级行列。现有数据显示,2019年东盟六国医药市场总规模达301亿美元。

狮城:正在酝酿的风口 | 行业观察来源|《加速东盟市场开发,助力中国生物医药企业全球市场拓展》2022版白皮书

具体到新加坡,从最新公布的GDP数字来看,2021年新加坡实现了7.6%的经济增长,GDP总值约3970亿美元,人均GDP达到7.28万美元。在产业布局方面,不论是新加坡科学技术研究局(A*STAR)扶持的实验药物发展中心(EDDC),还是政府着手打造的启奥科学城,都能看出对于发展生物制药产业的决心。

近期,药明康德和药明生物在新加坡的动作受到外界的关注。实际上,目前有超过65家公司在新加坡开展生物制药领域的药物开发。跨国药企中,诺华、罗氏、辉瑞、拜耳已在新加坡设立了亚太区研发中心。今年2月,金斯瑞科技在新加坡打造了超过3万平方英尺的制造基地,拥有高度自动化蛋白生产和基因合成服务设备,提升公司蛋白和基因合成自动化平台规模。

此外,新冠疫情之后,新加坡也成为多家疫苗研发企业的新宠。中国科兴于今年6月在新加坡设立科研设施和国际商业总部。同为疫苗研发企业,德国BioNTech去年6月已先一步在新加坡首个亚洲太平洋区域总部,并建立一座自动化生产的mRNA疫苗生产工厂。赛诺菲也将在新加坡建设疫苗生产工厂。

联结:在中国的项目与投资

其实,新加坡也积极参与到中国生物医药行业的发展。而广州,无疑是两国产业联结的最优选之地。

过去几年,新加坡在细胞治疗领域发展较快,多个针对白血病和淋巴瘤适应症的CAR-T试验在新加坡大型学术中心进行。新加坡百吉生物与科学城(广州)集团合作打造了百吉生物医药生产基地,落户广州知识城。这也是目前华南地区最大的免疫细胞药物生产基地。另一家从事细胞治疗开发的新加坡公司来恩生物,在今年与广州开开发区签约了创新药物研发及生产基地项目,将集TCR-T细胞治疗研发、生产、临床于一体的综合平台。

投资方面,不久前,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参与了中国血制品公司泰邦生物的B轮融资,本轮融资共涉及金额3亿美元。

应该说,如今的新加坡,是继“四小龙”时期之后的再出发。从资本到产业,新兴市场的活力和潜力将有可能改变生物医药产业的风向。温暖的“东南风”或许可以吹散“西风”的寒意。

总第1687期

狮城:正在酝酿的风口 | 行业观察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