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二院杨承健:心的“守护者”

提起无锡市二院心内科,很多无锡人都会翘起大拇指:在全市率先成立“无锡二院胸痛中心”,在全国首创“无锡胸痛中心全市模式”,至此,一大批心脑血管疾病猝死患者从“死亡线”上被救了回来,病人入院到血管开通平均时间为70分钟,最短的仅需30分钟,远低于国家规定的90分钟的救治时间。

“与死神赛跑”的背后离不开一个人——杨承健,正是在他的带领和推动下,无锡市心血管疾病微创介入治疗水平跨入新台阶,屡创生命奇迹。

39岁出国留学深造

无锡二院杨承健:心的“守护者”

如今,行政上虽已退居二线,但作为无锡市二院首批雁阵领军人才、医院心内科学科带头人、无锡市太湖人才计划领军人才,杨承健依然“活跃”在临床一线,从事带教、查房、疑难病例讨论、手术等工作,从他大学毕业进入无锡二院至今,他一直致力于心脑血管疾病的诊疗,一干就是30多年。

1995年,他在无锡第一个开展冠心病介入治疗,极大推动了无锡微创技术在心脏病中的治疗。2000年,已经39岁的他作为当时无锡市卫生局“三名工程”(名院、名科、名医)的拔尖人才,毅然选择出国留学,师从新加坡国家心脏中心闻名于世的心脏专家林延龄教授。两年时间,他抓住一切机会学习前沿专业知识,熟练掌握了射频消融及冠脉介入技术等多项高新技术。虽然在新加坡拿到了行医执照,但是他谢绝了恩师的挽留和丰厚的待遇,怀抱着一腔热血毅然回到无锡。

第一次上台手术曾被赶

无锡二院杨承健:心的“守护者”

“技术的提升肉眼可见,但影响我一生行医理念的是导师对患者独特的关怀态度。”杨承健回忆:“第一次在新加坡中央医院上台做手术,导师问我,这个病人家庭情况怎么样?肝功能怎么样?检查的指标怎么样……我被问得三不知,只知道他是一个血管堵塞的病人需要手术,结果我立即被导师从手术台上赶了下来。”杨承健说,至此以后,他将导师的话牢牢记在心里:医生只要上台手术,就必须要全面了解患者,包括他周围的环境、工作情况、压力等,是否是造成疾病的诱因,医生看的不是病,是病人,一个医生只有全面关注这些,才有资格给患者手术,而不是“住院医生问病史,主治医生做准备,主任医生开刀”的状态。这种关爱、服务病人的理念以及科学、严谨的态度,对杨承健影响很大。

当好“领头人” 打造优秀团队

无锡二院杨承健:心的“守护者”

回国后,杨承健教授与同事一起,在无锡率先开展了冠状动脉内金属支架术、单极标测法射频消融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冠心病心肌梗死及心力衰竭等先进技术,极大提升了无锡心内科的整体诊疗水平。然而,他也倍感作为开展新技术的带头人压力很大。

“我要把从新加坡学到的理念和技术带给更多的同事,作为领头人,每一台手术都不能失败,那种压力可想而知。”杨承健说,医生只有掌握核心技术,患者才会认可。他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他是无锡唯一同时具有心脏介入技术、冠脉内支架术、射频消融术、起搏术及先心介入治疗四项准入资格的专家。

一位因急性心肌梗死突发心跳骤停多次的患者被紧急送往心脏导管室进行急诊心脏介入手术。然而患者病情再次恶化,又一次发生室颤继之停搏,意识障碍,呼之不应。闻讯赶来的杨承健立即组织抢救,立即给予除颤、心脏按压……在短短2分钟内就使患者恢复心跳,又立即带领医务人员在第一时间为患者成功进行了急诊冠脉支架植入术,挽救了患者年轻的生命。如今无锡二院的心血管内科在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冠心病疑难病例的救治方面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平均每年开展心脏微创手术2000余例,凭着过硬的介入治疗技术,将一大批猝死患者从“死亡线”上救了回来。

创新模式“与死神赛跑”

无锡二院杨承健:心的“守护者”

2015年,杨承健牵头组建的无锡二院胸痛中心正式成为国家级认证单位。2017年,“无锡胸痛中心全市模式”成立,他指导胸痛中心按照低-中-高的危险程度建立危险分层制度,对急诊入院患者进行评估,建立“4个24小时”的制度,24小时胸痛急诊值班,24小时绿色通道开放,24小时导管室值班,24小时冠脉介入小组值班。这种院前、院内、上下级医疗机构、120系统无缝对接、信息共享的救治模式,实行了绕行急诊和CCU,进一步缩短救治时间,为急性心梗患者赢得心肌,赢得了生命。在他的带领下,从病人入院到血管开通时间平均为70多分钟,最短的仅需30分钟,远低于国家规定的90分钟的救治时间。

他加大对基层医务人员的培训,扩大胸痛中心的覆盖范围,历时8个多月,遍布锡城5大区,700余名医务人员参与,织出了一张急性心梗病人的救治网。与此同时,他还牵头成立无锡市胸痛专科联盟,整合全市25家胸痛联盟成员单位,在全市范围内开展胸痛筛查、预防、诊疗及双向转诊、远程会诊、业务培训、技术指导等工作,构建连续性的“筛查、干预、随访、诊疗、康复”的预防与救治体系,建立了更全面高效的胸痛救治体系,为广大胸痛患者及时救治提供了有力保障。

中国胸痛中心年度最高荣誉“胸痛中心突出贡献奖”、“护心使者”、享受国务院津贴、江苏省劳模…….这些荣誉是行业对杨承健的肯定。很长一段时间,他一直住在离医院不足500米的家属楼,手机24小时开机,不管白天、黑夜,为了能在最短时间出现在病人眼前。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只要患者有需要,我就会一直干下去,直到干不动的那天。”杨承健说。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季娜娜

校对 徐珩

来源:紫牛新闻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