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的一生,在裁剪缝制中度过。
(视频来自华舆 王应程/摄)
电影《生缝寸尺心》讲述女主角继承了祖母留下来的裁缝店,并且秉承着祖母的理念——给人缝制可以穿一辈子的衣服。
在吉隆坡的苏丹街,也有一位裁缝师,凭着精湛的手艺让老店走过一个世纪。这间洋服店位于吉隆坡苏丹街,叫“邝福荣洋服店”。
“邝福荣洋服店”第三代传人邝锦流。(文中图片均来自华舆 揭荟颐/摄)
三代人
探访这家老店铺当天,天空下起阵雨,湿漉漉的街道在雨停后重新热闹起来,游客的身影穿梭于茨厂街、苏丹街和谐街。经历过一个世纪风雨的“邝福荣洋服店”,就坐落在苏丹街一座红白色的骑楼式建筑里。建筑外墙已显残破,铁招牌已经褪色。
推开邝福荣洋服店的大门,门帘上的旧式铃铛应声响起。店里没有顾客,身穿西装的邝锦流独自裁剪着布料,尽管已经70岁,他的声音听上去仍然很响亮。
“一开始,我跟着父亲学习裁缝技巧,后来慢慢有了兴趣,到英国留学拿到了裁缝文凭。”
在11个兄弟姐妹当中,邝锦流排行第10。他告诉捕舆者,年轻时,大家都接受过中英文教育,虽然会到店里帮忙,但却不愿意接手祖上传下来的这间老店。
生意最好的时候,店铺里的10架缝纫机一齐开工。“以前的人勤奋,早上6、7点起床,吃个简单的早餐就开工,一直做到晚上7、8点才关门,除了农历新年休息三天,全年无休。”
店铺一角。
旧式建筑的高度足以分割出一间假二楼,空间虽小,但仍能摆放三架缝纫机。假二楼的设计通风,可透过百叶窗看到楼下。以前,洋服店的员工就坐在这里缝制衣服,最后一位员工在2年前退休。如今,邝锦流负责裁剪布料,缝制衣服则外包给在自己家中工作的裁缝师。
邝锦流还记得,有一位老师傅从17岁就在店里做裁缝,一直陪伴了三代人,90多岁时仍每天坐巴士来到店里帮忙。“有一阵子,他两个星期都没来,才知道已经离世。”
1894年,邝锦流的祖父邝劲卓从广东来到新加坡。
与众多“下南洋”的华人一样,邝劲卓受教育的程度不深,只能以体力换取金钱。他在新加坡当了两年人力车夫,因难耐热带气候,移居马来西亚吉隆坡。当年的马来亚受英国人管治,西方文化在当地影响深远。
邝劲卓感觉到,洋服在上流社会非常受宠,甚至可以说前景无限。他跟随裁缝师傅学习手艺,并于1915年在苏丹街51号创立了“邝福荣洋服店”,寓意“福气荣华”。
洋服店创办人邝劲卓。
这是第一间店面,空间狭小。创业初期,邝劲卓还接了罗宾森洋行和约翰莱德洋行的外包裁缝工作。这两间百货洋行由英国人经营,专门出售英国和欧洲的进口商品。
邝劲卓与这两间百货洋行维持友好关系多年,并赚到人生中的第一桶金。不到3年时间,他就买了一辆奥斯丁7开蓬老爷车,还请了一名印度司机。
1945年,独子邝秉权接手店铺。之后的30多年,是这家店铺最辉煌的一段时期。凭借一口流利的英文,大量外国顾客来光顾。不仅有当时英国驻马来西亚的高级官员、士兵,还有商界精英。马来西亚独立后,国家最高元首也成了他们的顾客,在这里定制西服。
墙上挂满具有历史与纪念价值的照片、毕业证书以及惠顾过邝福荣洋服店的顾客回馈的感谢信。
大马首相和毛泽东见面,穿邝福荣洋服
1974年,时任马来西亚首相阿都拉萨访华,马中两国正式建交。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他与毛泽东主席会见时,穿的正是邝秉权亲手缝制的衣服。
上图:马来西亚第五任最高元首苏丹端姑阿都哈林到英国伦敦进行国事访问,身穿的衣服出自邝福荣洋服店;下图:马来西亚第二任首相敦阿都拉萨访华,与时任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会见时,身穿的衣服由邝秉权亲手缝制。
“阿都拉萨首相回国后,特意送了亲笔签名的照片给我们。他还悄悄透露,毛泽东主席一年才做两件新衣服,而他每个月都可添新装……” 在店里,邝锦流指着墙上的照片说道。那一年,大马最高元首阿都哈林访问英国,穿的衣服也是出自邝福荣洋服店。官员之间的相互推荐,让“邝福荣”的名气越来越大。
邝锦流手上的帽子属于前英国驻马最高专员邓普勒,当年邓普勒结束服务返英,留下了一些私人物品。至于这顶帽子如何落在邝福荣洋服店,一直无人知晓。
1977年,“邝福荣”被钦点为 “皇室裁缝师”。这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当时,裁缝业流行使用“粘衬”(即用胶水粘上内衬),但“邝福荣”不为所动。迄今为止,他们一直坚持“手缝”内衬。在洋服店定制一套西装,需要花20天甚至1个月。虽然制作时间长,但是全手工制作的衣服不会走样,也更耐穿。不少顾客,甚至会回馈一封感谢信——迄今它们都被完好地保存着。
“有位姓冯的老顾客,从我父亲那一代开始,每次过年习惯到我们店做几套新衣。几个月前,他庆祝90岁大寿,特地订制了一套西装,还邀请我出席。” 邝锦流告诉捕舆者。
“凡事有始有终”
103年的日积月累,裁缝业却难逃时代洪流的席卷。在追求生产效率的时代,时间是他们最大的敌人。
“裁缝业的学问很深,经常会遇到棘手之事,只能边做边学,年轻的学徒往往熬不过最辛苦的阶段就放弃了。”也有一些学徒,学到本领之后就离开,自立门户——做师傅的邝锦流心里清楚,但并不责备。
店铺里的每件物品都使用了好几代,包括这张木桌。洋服的缝制过程需时约3至5个星期。
学徒容易放弃,家族成员也无意接班,“邝福荣”的金字招牌,眼见着就要止于第三代。对此,邝锦流很坦然,他觉得“凡事有始有终”,虽然没人接班,但自己仍享受当裁缝的乐趣。
采访当天,捕舆者遇到一对华族父子专程来拜访邝锦流。其中的父亲邝志胜,自小就住在苏丹街附近,现在的他已满头华发。
洋服店老顾客邝志胜。
“邝福荣洋服店可以说是苏丹街标志性的店铺,我在这里做过几套西装,手工细致,穿起来也很合身。今天带儿子来拜访,顺便看看老朋友(邝锦流)。” 忆起早期吉隆坡的景象,邝志胜也很感慨。
“以前这里有各行各业,需要的东西都能在苏丹街找到。现在的年轻一辈不喜欢逛老街,许多老店面亏损严重,或是因为无人接手而结业。”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来源:华舆 撰稿/揭荟颐(马来西亚) 编辑/姜济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