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跨国企业正以更加开放、合作的心态与中国本土企业合作,甚至在更早期、更源头的阶段参与中国创新,深度参与中国研发活动
创新没有垄断者。在世界的任何角落,都能产生颠覆性的想法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何欣荣 有之炘
近年,美国礼来公司、葛兰素史克等一批跨国企业研发中心的部分功能从中国撤离,一度引起各方关注。
上海张江(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袁涛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虽然部分跨国企业的研发中心撤离了中国,但其中不少企业的创新活动并没有脱离中国,而是以更加开放、合作的心态与中国本土企业合作,甚至在更早期、更源头的阶段参与中国创新。例如礼来,在2017年9月宣布关闭位于上海张江的中国研发中心后仅仅数月,就成立中国创新合作中心,与本土药企、学术机构合作研发药物。
上海市商务委员会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上海新增跨国公司地区总部31家,外资研发中心12家。截至6月底,跨国公司累计在沪设立地区总部802家,外资研发中心493家。
一些跨国公司也正调整在华发展策略,从建设内部研发中心到建设与外部合作的开放创新中心,深度参与中国研发活动。
强生JLABS@上海内景 强生公司供图
从内部研发中心到开放创新中心
近期,记者调研发现,多家跨国企业纷纷在上海设立开放创新中心,仅在张江科学城的就超过20家。这些开放创新中心提升了中国创新在全球的认可度,成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一股新动能。
走进美国强生公司位于上海张江科学城的创新平台JLABS(JLABS@上海),可以看到总面积4400平方米的孵化器内,一楼是办公空间和会议区域,大部分可以提供给初创企业使用;二楼有多个制药、生物实验室,里面放着全球先进的实验设备。目前,JLABS@上海已成为强生在全球最大的孵化器之一。
“包括JLABS在内,强生在中国已经形成一个完整的创新网络:负责对初创企业孵化的JLABS,负责外部研发合作的创新中心,以及负责风险投资、股权投资的JJDC基金。针对各类创新企业,我们能提供一站式服务。”强生亚太创新中心负责人王丹博士说。
总部位于上海的强生亚太创新中心,是强生全球四大创新基地之一。王丹介绍,中心成立以来,已和中、日、韩、新加坡等国家的生物医药初创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等开展合作。“强生内部有一个共识,即创新并不是自己埋起头来搞研发,而是把人才、科技、资源以新的方式组合,构建一个开放的生态圈,与内部研发相结合以加速创新的落地和转化。”
目前,强生在中国推进的开放创新正陆续产生成果。
来自张江集团的报告显示,自2017年JLABS@上海建设以来,礼来、勃林格殷格翰、罗氏集团等跨国企业相继在张江设立开放创新中心。瑞士制药巨头罗氏集团今年5月投资2亿元人民币,在上海设立全球首个加速器。通过整合罗氏全球资源与优势,为创新药物、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初创企业提供个性化支持。据不完全统计,全球医药企业20强中,9家在张江已经设立或酝酿设立开放创新中心。
以新方式参与中国创新
大企业开放创新中心的兴起,可以看作是在政府引导、国资平台公司助力下,跨国企业对中国创新的新布局,这也使本土创新的“雨林生态系统”更加繁茂。
一方面,跨国企业开放创新中心体现了外资以新方式参与中国创新的决心。2004年,罗氏研发(中国)有限公司成立,这是罗氏集团在新兴市场设立的第一个研发中心。2019年,罗氏追加投资8.63亿元人民币将研发中心升级为罗氏上海创新中心,并将原先的研发中心大楼改造成中国加速器大楼。
“在生物医药方面,我们发现中国有很多非常好的创新想法,因资金、技术、运营等原因止步于早期阶段,而这正是罗氏可以发挥优势的地方。”罗氏上海创新中心负责人沈宏博士说。
另一方面,跨国企业开放创新中心也让中国企业更有效链接全球创新网络。
跨国企业在全球范围开展前沿项目合作,促进创新要素流动,深化了本土企业与全球创新网络的交互。JLABS@上海在张江运营近两年的时间里,一共支持了55家入驻企业。这些初创企业中既有来自北美、欧洲和日韩等国家和地区的企业,也有来自中国本土的创新企业。
“创新没有垄断者。在世界的任何角落,都能产生颠覆性的想法。”王丹说,过去强生致力向中国引入先进的医疗健康产品,而随着本土生物医药产业的崛起,中国也有能力做出同类第一的新药或同类最优的好药,借助强生的网络更好走向全球。“这是一个从单向输出到双向交流的转变。”
作为在中国规模最大、销售渠道最丰富的跨国药企之一,阿斯利康早在2017年就启用中国商业创新中心,经过历次迭代,目前已到3.0版。
“最新的开放创新中心在全国扩散,充分结合各地特点,比如在上海是医疗人工智能,在成都是中西药结合。除了孵化,我们还联合中金公司成立10亿美元的基金,对看好的企业进行投资。”阿斯利康中国副总裁刘谦说。
袁涛表示,经过这两年的实践,大企业开放创新中心已成为张江科学城高质量项目的重要流量入口。“可以说,开放创新中心既是激活大企业自身创新的一个源泉,也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一股新动能。”
制度环境加快完善
JLABS@上海、微软人工智能和物联网实验室、大飞机创新谷……正在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上海市浦东新区,将大企业开放创新中心列为功能引领六大行动计划之一,首批认定的20家大企业开放创新中心日前正式亮相,力求发挥大企业的内部创新资源和全球创新网络优势,集聚、培育、孵化创新链上的中小科技企业,开展协同创新。
助推大企业开放创新中心这一新型创新载体的发展,浦东新区整合推出12条扶持政策。例如对大企业开放创新中心的建设,按照总投资的50%、最高给予不超过1000万元人民币的扶持经费;每年给予最高300万元人民币运营经费;列为重点单位的给予人才扶持保障政策。
同时,浦东新区将搭建融资平台,联动大企业开放创新中心为入驻企业提供融资支持。引导各区域盘活存量空间,引导特色产业园区加强规划布局,为大企业开放创新中心建设提供载体支撑。
浦东新区副区长吴强表示,根据计划,浦东将在三年内建设大企业开放创新中心100家以上、支持高质量创新企业5000家以上。通过推动企业研发中心向开放创新中心升级,打造生机勃勃的创新“热带雨林”,构建“政产学研金服用”七位一体的创新生态体系。
上海张江(集团)有限公司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阳建议,大企业开放创新中心并不局限于物理空间意义的孵化,针对没有载体空间,但效应十分显著的源头合作型、技术赋能型大企业开放创新中心,要肯定并引导其进一步发挥作用,体现示范引领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