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大学纺织服装学院服装工艺实验室历史

服装工艺实验室,是1978年创建的山东纺织工学院的染织美术系隶属实践教学机构,1993年并入青岛大学。山东纺织工学院,是直属山东省纺织工业厅的全日制工科高校,由山东省第一任省长舒同先生亲笔题写校名。

青岛大学纺织服装学院服装工艺实验室历史

服装工艺实验室,始于1983年山东纺织工学院实用美术系服装设计专业的缝纫教学实验室,是全国最早开设服装设计专业教学机构之一(清华大学1982年,东华大学1984年),1983-2015迄今已有32年的办学历史了。

青岛大学纺织服装学院服装工艺实验室历史

服装工艺实验室1983-1988第一任客座教授,由靑岛服装研究所本帮裁缝张玉芳老师和第六代红邦裁缝孙雨霖老师联袂担任。服装工艺实验室的教材是1980年青岛市服装研究所编写的《服装裁剪(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199页)》。1989-2015由第七代红邦裁缝赵月华老师和第七代红邦裁缝刘东华老师与第1代学院裁缝师联合任教。1992年起启用日本文化服装学院编著、中国展望出版社1981版的《文化服装讲座》为指定教材,一直沿用。1983-1993时期的设备是青岛膺轮牌家用缝纫机,1993-2003时期的设备是上海上工牌工业缝纫机。

青岛大学纺织服装学院服装工艺实验室历史

红帮裁缝是近现代中国服装史的主体,它有一条长长的历史轨迹。红帮裁缝技艺的源头在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姜山镇的孙张漕村,发祥地在毗邻该村的奉化江两岸。宁波人习惯于把蓝眼睛、高鼻子、棕色头发的洋人称为红毛人,“红毛”最初是对荷兰人的称谓,后来泛指欧洲人,因而为红毛洋佬裁制洋服的裁缝就称为红帮裁缝。红帮裁缝以上海为中心,影响波及全国20多个城市,及香港、台湾、日本、新加坡、苏联等地。在中国服装史上,“红帮裁缝”创立了五个第一:中国第一套西装,第一套中山装,第一家西服店,第一部西服理论专著,第一家西服工艺学校。

青岛大学纺织服装学院服装工艺实验室历史

1820年,中国红帮裁缝起源于宁波鄞州区姜山镇孙张漕村本帮裁缝张尚义(1773-1832),在渔船上帮厨时遇海难漂流到日本横滨,开创了“同义昌西服店”,后由张尚义的儿子张有松经营。这就是中国“红帮裁缝鼻祖”。

1845年,张尚义堂侄张有福在上海南京西路卡德路口(现石门路)开办了中国第一家西服店“福昌呢绒洋服店”,这就是第一代红帮裁缝。

1900年,奉化市江口镇王溆浦村的王睿谟,流落日本苦学洋裁学成回归上海,在租界浙江路、天津路交汇处的忆鑫里附近,开办了“王荣泰洋服店”。该店曾用三天三夜时间为徐锡麟做过西服。这就是第二代红帮裁缝。

1910年,王睿谟之子王才运在上海西藏路开设了红帮名店“荣昌祥”,为孙中山制作过立翻领、4口袋、5粒纽、3袖扣、笔架形袋盖的国服中山装。这就是第三代红帮裁缝。

1923年,在东京开设“宏泰西服店”的宁波鄞县下应镇人顾天云返回上海,历经考察欧洲10余国、遍搜图册、遍学名师后,于1933年完成了具有科学精神的中国第一本西服工艺职业技术教育著作《西服裁剪指南》,并协助同乡王宏卿于1946年创办了中国第一家西服工艺职业技术学校,开创了中国近现代服装科学研究和教育的先河。这就是第四代红帮裁缝。

青岛大学纺织服装学院服装工艺实验室历史

顾天云,1883年生于宁波鄞县下应镇,原名宏法,后改名天云,读过小学,15岁去上海拜师学艺。满师数年后,单身去东京从事服装业。但是,顾天云并没有把自己的发展标杆定在模仿欧洲的日式洋服上,有了一些积蓄之后,他又毅然决定去西服的发祥地,学习西服设计、制作、营销的思想、技艺与方法。他考察了欧洲10多个以西服设计、制作著称的国家,拜访多位名师,搜集各类资料,加以潜心研习。他说:“予在国外廿年,默察外人之业此者,莫不悉心研究。”

1923年,顾天云返回上海,开始以全新的理念和方法经营宏泰西服商号,同时开班裁缝技校,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服装科技与文化研究方面。著成《西服裁剪指南》一书,1933年10月初版,规格为21×295厘米,共193页,分11章,有《长袄系》、《礼服系》、《大衣系》、《短袄》、《袖系》、《披肩系》、《背心系》、《裤系》等,并附《西服商初级英语会话》。该书穿插服装样板图,内容丰富,通俗易懂,是中国服装史上一部开创性专著,它为趋向成熟的红帮裁缝群体提供了一部内容全面、系统、详细的教科书。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服装界的夜校、培训班、职业技校以及群众团体进行服装教育时,无不以此书为教材,共发行500本,后未再版,总经销处在上海南京路24号作者本人开设的“宏泰西服号”。《西服裁剪指南》一书在序言中告诉读者:“购是书者,可于每星期日驾临南京西路廿四路宏泰西服号,予愿亲自教授,不收学费。”

1946年,上海市西服同业公会、红帮名店创办了职工夜校、培训班、上海裁剪学院,顾天云不但是参与策划者,而且是专业课的主讲教师。上海西服工艺职业学校筹建伊始,他就被一致推荐为筹委会主任;学校建成了,他便被荐举为校长。他当年的学生,有很多成为服装界的精英、宗匠式人物,比如在中南海为毛主席等国家领导人制作中山装的王庭淼,海派西服创始人之一楼景康,由红帮名师组建的北京红都服装公司首任经理余元芳,享有“西服状元”美誉的陆成法,东京帝国饭店培罗蒙西服公司首任经理戴祖贻等等。这就是第五代红帮裁缝。

李全林,1908年生于上海浦东县周浦镇,13岁去上海西服同业公会红帮名店培训班学艺3年,1924年到青岛发展。1928年在青岛市中山路126号开张“玉华洋服店”,属于第五代红帮裁缝。同时期到青岛、天津、大连、哈尔滨发展的洋服裁缝,多属于顾天云宗的第五代红帮科班裁缝。“玉华洋服店”1956年在行业公私合营中并入“青岛震泰呢绒服装店(集体所有制)”,此时,李全林的徒弟-第六代红帮裁缝,已经成为青岛震泰呢绒服装店的中坚骨干。

刘东华,1963年生于青岛,1983年就业于“青岛震泰时装公司”,师从于李全林的入室弟子第六代红帮裁缝李水林,后赴全国服装行业武汉集训班全面学习裁缝技艺,现任青岛大学纺织服装学院服装工艺实验室高级技师,任教职二十余年,属于沪甬系的第七代红帮裁缝。

赵月华,1963年生于青岛,1984年就职于“山东纺织工学院染织美术系”,师从青岛服装六厂第六代沪甬系男装红帮裁缝孙雨霖师傅学艺3年。宁波师傅孙雨霖是青岛沪甬系红邦名店“朱新泰”的入室弟子,1983年受聘为山东纺织工学院染织美术系客座教授,将红邦裁缝宗脈技艺汇入山东纺织工学院服装设计专业,桃李成蹊。赵月华现任青岛大学纺织服装学院服装工艺实验室实验师,任教职二十余年,属于沪甬系的第七代红帮裁缝。

青岛,公私合营前-是青岛第一代红邦裁缝(中国第五代红邦裁缝)掌门开店;公私合营后-是青岛第二代红邦裁缝(中国第六代红邦裁缝)掌门顶梁;改革开放后-是青岛第三代红邦裁缝(中国第七代红邦裁缝)掌门立柱。红帮裁缝是近现代中国服装史的主体,它的历史轨迹延展全国。

青岛大学纺织服装学院服装工艺实验室历史

红帮裁缝授业承传,是近现代中国服装教学的主体,它有着一脈相袭的教学宗传基因。红帮学徒分“学店堂”和“学工场”两科,左右开弓,定帮立业。“学店堂”的重在门市接客,“学工场’的主要是缝纫、熨烫、整理。红帮学徒从十三四岁开始拜师学艺。拜师要有荐头人,荐头人一般是业主或师傅的亲友、同乡,是徒弟的学徒期担保人。进店之前,要签订拜师协议。进师之日和满师之时,必须宴请送礼。出师后,有的要帮师一年。一年以后由本号引荐,他号方能录用。由于西服制作难度大,学徒必须苦练基本功,如在热水里捞针、牛皮上拔针,以提高速度和力度。三年满师后,逐步掌握量、算、裁、缝技艺。服装工艺实验室承袭“学店堂”並“学工场”传统,在课程建构上,将课业沿袭为”ISO/SPA”並“样板/缝纫”实践教学体系。

红帮裁缝在170多年的发展进程中,形成了西服制作的“四功”、“九势”、“十六字诀”,成为中国缝制西服的经典。1·“四个功”:刀功,手功、车功、烫功。“刀功”是指裁剪水平。“手功”是指在一些不能直接用缝纫机操作或用缝纫机操作达不到高质量要求的部位,运用手上工夫进行针缝,主要有扳、串、甩、锁、钉、撬、扎、打、包、拱、勾、撩、碰、搀等14种工艺手法。“车功”指操作缝纫机水平,要达到直、圆、不裂、不趋、不拱。“烫功”指在服装不同部位,运用推、归、拨、压、起水等不同手法的熨烫,使服装更适合体型,整齐、美观。2·“九个势”:胁势、胖势、窝势、凹势、翘势、剩势、圆势、弯势、戤势。如袖笼山头必须做到圆顺,袖子要做成有弯势,后背要有戤势使两手伸缩方便,子口要有窝势,不外翘,前胸要有胖势,肩头要有剩势等。3·十六字标准:平、服、顺、直、圆、登、挺、满、薄、松、匀、软、活、轻、窝、戤。服装工艺实验室袭红帮裁缝要义,将“四功”、“九势”、“十六字诀”融汇于“24图式答卷”授课程式。

青岛大学纺织服装学院服装工艺实验室历史

青岛大学纺织服装学院服装工艺实验室历史

山东纺织工学院的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1950年可追溯到1950年。从1950年开始在这里办纺织技术训练班至建院,其间29年,经历了技训班、青岛纺织干部学校和青岛纺织工业学校、青岛纺织专科学校、青岛纺织工业学校和山东省纺织工业学校几个办学阶段和不同的历史时期。

山东纺织工学院及其前身为全国及山东省纺织业共培养高、中、初级专门人才8995名。从现存的仅有的史料中,人们大致可以感受她的时代脉搏。

华东纺织管理局纺织技术训练班(1950.5~1952.6)

青岛纺织干部学校青岛纺织工业学校(1952.7~1958.8)

青岛工业纺织专科学校(1958.9~1963.8)

山东省纺织工业学校青岛纺织工业学校(1963.9~1978.3)

山东纺织工学院(1978.4~1994.5)

四校合并,组成新的青岛大学(1994.5~),合并的四校为:山东纺织工学院、青岛大学、青岛医学院、青岛师范专科学校。

文章来源【华声论坛】,由社区网友2015年转发于城市档案论坛。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