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福州市委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的决定
(2021年6月21日中国共产党福州市第十一届委员会第十四次全体会议通过)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省委十届十二次全会精神,全力实施强省会战略,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为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福建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作出如下决定。
一、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1.充分认识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的重大意义。在“十四五”开局之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启之初,在我省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的重要时刻,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亲临福建考察指导,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以及考察沿途的重要指示,高瞻远瞩、思想深邃、内涵丰富、语重心长,深刻阐明了新时代新征程上需要把握好解决好的系列重大问题,对新发展阶段新福建建设赋予新使命、提出新要求、明确新任务,也为新时期福州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各级各部门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的重大意义,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切实扛起政治责任、强化担当意识,以实干实绩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2.系统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对福州的战略指导。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州工作期间,亲自指导制定“3820”战略工程,提出建设闽江口金三角经济圈、“海上福州”、现代化国际城市等发展战略,系统推进园区建设、科教兴市、旧城改造、文化遗产保护、区域协作、榕台交流等一系列重要工作,为福州跨世纪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这次来闽考察,习近平总书记充分肯定福州坚持“3820”战略工程思想精髓、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的发展思路,并对科技创新、城市建设、文物保护、教育事业等提出一系列新要求、新嘱托、新希望,为新时代福州发展亲自把脉定向、提供战略指引。这些新要求,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福州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与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州工作期间的创新理念和重大实践,思想上一以贯之,目标上与时俱进,要求上递进深化。各级各部门要深刻领会蕴含其中的丰富内涵、核心要义和实践要求,在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的具体实践中一体贯彻、一体落实,努力把习近平总书记为福州擘画的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
3.广泛深入推动学习宣传贯彻走在前列、作出示范。习近平总书记这次来闽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处处饱含着对福建、福州的深厚感情,对福建、福州人民的深切关怀。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怀着特殊感情、特殊使命、特殊责任,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政治任务,与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活动、党史学习教育和“再学习、再调研、再落实”活动紧密结合,用心用情感悟、学懂弄通做实,持续掀起学习宣传贯彻热潮。要精心组织安排,通过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辅导报告、专题研讨、座谈交流、开设专栏专刊等多种形式,推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进机关、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校园、进网站,使讲话精神成为全市上下的思想引领和力量源泉。要全面对标对表,推动贯彻落实工作具体化、责任化、清单化,以更加扎实的行动、更加突出的成效,确保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在榕城大地落地生根,确保现代化国际城市建设结出硕果。
二、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
(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在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上取得更大进步
4.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会。发挥创新对实体经济的支撑作用,优化创新生态,集聚创新要素,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十四五”期间力争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总量年均增长20%以上。加快打造全国一流大学城,深入实施“名校+”带动战略,加强重点学科、创新学科、特色学科建设,提升高校基础研究和协同创新能力。扎实推进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福州片区建设,发挥中科院海西研究院等作用,推动建设中国东南(福建)科学城。串联高新区、软件园和主城区等,建设科创走廊,打造都市工业创新发展空间,增加经济密度,增强创新活力。推动“科创中国”城市试点工作开展,推进高水平创新载体和创新主体集群发展,布局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推动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和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双倍增”。强化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支持领军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和共性技术平台,推动关键核心技术合力攻坚。深入实施“福聚英才”战略计划,探索建设国际化人才宜居宜业社区,积极推进海外引才和人才国际化,打造国际化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实施“五荐一推”模式评选“闽都英才”,出台市级人才评价办法,健全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
5.以龙头扶引带动产业集群发展。深入实施龙头扶引专项行动,培育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和国际话语权的龙头企业,激活高质量发展的微观基础。完善优质企业梯度培养体系,实施百亿企业倍增计划,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推动中小企业专业化能力提升,分类培育一批行业领军、“链主”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鼓励和推动更多企业上市。聚焦世界五百强、中国五百强,引进更多固链、补链、强链的龙头项目,支持龙头企业开展产业链垂直整合、并购重组等,推动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攀升。探索完善园区建设标准体系,推动产业基础高标准再造,实现生态圈与功能区相互支撑,促进产城融合、职住平衡。深入推进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大力发展总部经济,重点引进和发展高级生产者服务业机构,提升服务业国际化水平。加快平台经济建设,持续壮大一批本土购销供应链平台企业,培育提升一批平台集聚区。
6.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坚持前瞻性布局、创新性发展,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与高端装备、新型功能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为重点,推进重大技术攻关和专项产品研发等,支持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创新发展。加快互联网、大数据、通信及网络终端产业发展,打造通讯器件、物联网等生产研究基地。深入实施重大技术改造工程,推动钢铁冶金、纺织化纤等产业更新迭代,加快发展纺织新材料、冶金新材料、化工新材料、光电新材料等,打响福州新型材料国际品牌。以福建奔驰、东南汽车为龙头,引进新能源汽车整车厂,完善汽车制造、销售、服务产业链,加快打造千亿级东南汽车城。聚焦节能环保,推动氢能、风能、核能等新能源产业发展,建设国家级氢能源产业基地。
7.打响“数字福州”国际品牌。积极融入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持续办好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中国国际数字产品博览会,加大数字基建力度,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拓展数字化场景应用,加快建设数字应用第一城。推进产业数字化升级,深入实施“上云用数赋智”行动,加快构建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深化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在实体经济中的融合应用。加快数字产业化发展,推进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创新发展,依托东南大数据产业园等重点园区,打造区域级数据中心集群和智能计算中心。深化“城市大脑”体系建设,统筹推进数字社会、数字政府、数字乡村建设,建立“统一汇聚、按需共享”新模式,推动数字红利更加惠企利民。前瞻布局数字金融产业链,争取福州纳入央行数字人民币试点城市。强化数据安全保护工作,推进数字生态健康发展。
8.打响“海上福州”国际品牌。制定实施“海上福州”三年行动方案,加快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推进海洋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开展涉海金融服务模式创新,优化蓝色经济发展空间布局,推进海洋产业转型升级,建设海洋强市。加快海洋科技创新步伐,加强涉海人才和团队建设,推动涉海学科、研究院联合共建创新平台,协同推动海洋领域科研攻关。依托闽台蓝色经济产业园等平台,培育壮大现代海洋产业,做大做强海上风电、船舶制造等海洋装备制造业,积极发展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服务业等新兴产业。推进福州港资源整合与结构优化,建设绿色港口、智慧港口,推动海运物流转向国际中转、配送、转口贸易等高端价值链,打造世界一流港口。大力发展“海上牧场”,加快推进“百台万吨”生态养殖平台建设,推动水产品精深加工全产业链发展,持续保持远洋渔业领先优势。提升滨海旅游品质,结合海丝文化、船政文化等,打造海洋文旅品牌。
(二)推进更高水平改革开放,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展现更大作为
9.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发挥改革先导和突破作用,扎实推进具有福州特色的改革探索,强化改革系统集成、精准施策,解决更多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深化医药卫生体制集成改革,配套完善“福州新医改”政策举措,推动“三医联动”纵深发展。推进现代国有林场、重点区位商品林赎买改革,积极探索国有林场混改,发展森林综合保险,探索推动“碳汇贷”、“节水贷”等金融创新。扎实推进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全面开展市属国企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推动国企做强做优做大,支持国企走出去。持续深化县域集成改革试点、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等工作,激发基层发展活力。推动生态产品市场化改革试点,健全多元化生态补偿制度,深入落实党政领导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和责任终身追究。
10.打造东南沿海门户枢纽。高水平推进省会城市现代综合交通体系构建,加快大港口、大枢纽、大通道建设,推动形成内联外通的开放网络体系。加快建设福州国际深水大港,拓展福州港内联外扩布局,大力发展集装箱运输,提升港口辐射带动作用。打造海丝核心区枢纽机场,加快机场二期扩建,推动高铁进机场,积极争取开辟更多国际航点、增开货运航线,提升国际中转能力和航运规模。加快省际大通道、沿海大通道、城际轨道交通、公路干线通道等建设,一体化推进现代物流城、公铁海联运等项目,拓展中西部腹地出海大通道。加大物流服务集成商引育力度,打造全方位、全链条的供应链综合服务平台,提升区域供应链资源流通水平。
11.发展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发挥多区叠加优势,实施“海丝”引领战略,加快推动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等制度型开放转变,构建创新开放新高地。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实施“丝路海运”、“数字丝路”等工程,加快“两国双园”建设。持续办好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海丝国际旅游节,创新开办友城论坛、商品博览会等国际交流合作平台。加快福州江阴港综合保税区和福建自贸区福州片区统筹发展,推动福州空港综合保税区前期建设工作,发展跨境电商等业态,推动进出口高质量发展。提升城市国际化功能,打造会展高地、赛事名城,吸引更多国际会议、赛事、组织、展会落地。建设区域消费中心城市,加强闽菜推广,普及大众茶馆等场景,发展多元化、国际化的消费产业。
12.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接轨国际标准,强化制度创新和政策优化,打造“马上就办”服务品牌,全方位提升营商环境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水平。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完善“云代办”、“智慧办”等服务,重点提高“即办件”比例,促进更多事项集成办理、跨市通办。健全企业发展服务机制,完善“一企一议”、重要项目用地统筹等机制,完善企业全周期全链条配套服务体系。优化涉外营商环境,健全市场准入、投诉处理、法律服务、语言环境、疫情管控等涉外服务链条。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加快信用立法进程。推进更高水平的法治福州建设,发挥省会法律服务优势,探索建立海丝中央法务区,加强重点领域地方立法,营造一流的法治环境。
13.更好发挥侨资侨智侨力作用。加强新时代侨务工作,完善服务联动华侨的机制、政策、平台等,促进更多资源要素汇聚福州,把侨乡优势转化为福州扩大开放的强劲动力。以亲情、乡情、友情为纽带,加强与海外侨团和侨胞的联络交流,扩大海外联系面,增强海外侨胞对家乡的认同感、归属感。大力推进“留根工程”、“回归工程”,广泛引导侨亲回乡投资、参与公益、服务社会,吸引新生代华侨华人回归。持续提升涉侨服务水平,推进服务工作信息化便利化,实现侨务工作与侨胞需求的良性互动。
(三)深化榕台融合发展,在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上迈出更大步伐
14.强化经济合作纽带。落实新一轮对台产业合作计划,积极对接台湾优势产业、龙头企业,深化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合作。优化投资软环境建设,支持在榕台企参与“数字·绿色”技改,引导符合条件的台资企业上市,支持台企拓展市场。推动榕台科技协同创新,加强产学研合作,组建一批两岸联合科研创新平台,以集成电路、精密机械、生物科技、医疗健康、数字经济等为重点,推进两岸合作产业园区建设。深化榕台能源资源互通合作。推进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纵深发展。鼓励台资企业参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拓展服务新领域。
15.稳步推进应通尽通。扶持培育榕马客运航线,力争拓展榕台海上货运航线,推动黄岐对台客运口岸正式开放,加大环马祖澳开发建设力度,推进与马祖地区通水、通电、通气、通桥,实现榕马率先融合发展。继续提升榕台通关便利化水平,构建适应常态化疫情防控需要的海空通道。大力发展海运快件、跨境电商新业态,做大做强榕台跨境物流通道。加强榕台行业标准共通基础研究,推动交通、建设、环保、海洋经济、农产品、物流等重点领域行业标准合作,支持台企参与标准研发与制定。
16.深化榕台交流交往。强化宗亲、乡亲、姻亲、民间信仰“四大纽带”,共同传承祖地文化,促进同胞心灵契合。持续办好海峡青年节、两马同春闹元宵等榕台特色交流活动,深化榕台学术、文创、媒体等交流合作,打造三坊七巷(黄巷)台湾特色街巷等高品质交流平台。办好两岸婚姻家庭夏令营、榕台青年闽都文化体验营等活动,加强榕台青年互动联谊和情感交流。进一步壮大台湾青年就业创业基地和实习基地,落实台湾青年工作“八大行动计划”,吸引更多台湾青年来榕实习就业创业。深化榕台媒体合作,持续讲好大陆发展和榕台融合故事。
17.落细落实惠台利民政策。逐项解决台胞台企同等待遇落实中的“痛点”、“堵点”,推动台胞台企在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领域享受同等待遇。推动扩大在榕台胞获评各类荣誉称号覆盖面以及台湾职业技能资格直接采认范围,吸引更多台湾教师、医师、建筑师、社工等来榕工作。推动高品质台胞社区建设,促进更多台胞在榕定居。参与“数字第一家园”平台建设,推进台胞集聚地区及涉台服务窗口设立台胞专窗或办事“绿色通道”。推动设立“榕台融”资金池,鼓励台企在海峡股权交易中心挂牌,打造对台专业服务平台。支持开展向台胞颁发金融信用证书试点,探索建立与台湾地区征信产品互认机制。
(四)全面实施强省会战略,在区域协同发展上实现更大提升
18.高质量建设新区新城。高起点推进福州新区全域开放开发,打造现代化国际城市重要窗口。高质量建设滨海新城,做好天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福州联合学院落地服务保障,推进滨海新城CBD建设,加速产城人境深度融合发展,提升人口吸引力,打造城市副中心。依托临空经济示范区,发展电子信息制造和航空货运、维修、服务等临空产业,推动临空产业集群和滨海现代都市融合发展,建设福州(长乐)国际航空城。加快推进三江口片区融合发展,大力引进总部经济以及文化、体育、教育等领域高端产业,完善公共服务配套,有效联接老城新区,促进城市核心区人口沿江向海迁移,扩大省会辐射半径。统筹推进闽江口、福清湾、江阴湾、罗源湾等组团开发建设,形成沿海连片发展态势,加快建设海滨城市。
19.加快建设丝路海港城。坚持港产城人互动,加强江阴港区、罗源湾港区及周边片区规划,建设布局科学、网络发达、产业高端、服务高效、环境优良的海港枢纽经济区。支持江阴港打造国际深水大港,合理布局港区揽货体系,实现区域内航运资源优化配置。推动江阴港城、罗源湾港城产业向中高端发展,重点培育壮大化工新材料、冶金建材等龙头企业,促进工业与三产融合发展,打造大型产业集群。推动港城空间整合和环境整治,促进低效用地收储和再开发。探索建立户籍、购房等差别化政策,推动教育等优质资源覆盖,筹划建设综合配套商圈,加强生态系统保护,打造宜居宜业的生态新城。
20.推进新一轮城市更新。实施新一轮市区、县城、镇区“十位一体”品质提升工作,推动城乡建设向绿色化、智慧化转型。强化城市综合风貌改造提升,持续开展拆墙透绿、灯光夜景、缆化下地等景观改造,重点推进沿江、滨海、环山、历史文化街区等四大景观带建设,展现闽都风韵。推动“两江四岸”风貌全面升级,优化亲水空间,打造“美丽闽江”城市靓丽名片。统筹义序等片区综合改造提升,推动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利用社区底商、开敞空间等,打造社区图书馆、口袋公园等高品质“第三空间”。完善国际化标识体系,重点提升商务区、交通枢纽、商圈、景点等标准化建设,改善城市国际语言环境。深化智慧城市、海绵城市、公园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
21.加快福州都市圈一体化发展。积极争取国家对我市行政区划调整的支持,加快人口集聚,形成千万级人口城市。推动省会从大城市向大都市、从集成集聚向带领带动转变,提升福州都市圈综合竞争力。以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为载体,加快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提升城镇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优化市域空间布局,全方位深层次开展闽东北区域协作,打造“四市一区”1小时经济圈、生活圈、工作圈,推动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社会治理、生态保护协同共建。构建产业协作、创新协同、载体共建、机制联动的区域发展形态,推动闽东北区域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强与平潭一体化发展,推动温福、昌福高铁建设,形成联结浙南、赣东北和中西部地区,对接台湾地区,辐射“海丝”沿线的态势。
(五)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在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上取得更大进展
22.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保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过渡期内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扎实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坚持预防性措施和事后帮扶相结合,完善返贫预警监测和帮扶机制,强化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防止致贫返贫。做大做强脱贫地区、革命老区、少数民族乡村产业,因地制宜发展红色旅游、少数民族风情游、文旅康养等特色产业。加强扶贫项目资金资产管理和监督,提升惠民资金网功能,推进农村集体“三资”网上公开。深化东西部协作、对口支援和山海协作等机制,为协作地区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23.培育壮大特色现代农业。优化特色现代农业布局,推动特色优势产业串珠成线、集群成链。做强做优水产、畜牧、水果、蔬菜、食用菌、茶叶、花卉竹木等七大特色产业,推进福州鱼丸、茉莉花茶、橄榄、福橘、金鱼、鲍鱼、绣球菌等特色农产品向区域专业化发展,促进产业集聚、品牌提升。加快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开展龙头企业牵引、农民合作社规范、家庭农场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促进等行动,培育农村电商、数字农业新业态,推行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增强联农带农能力,促进农民增收。深入实施科技兴农,加快种业创新,积极开展新品种引种示范,加强本地特色优质品种研发和保护。优化乡村人才队伍建设,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实施乡村振兴指导员制度,引导各类人才投身乡村振兴。
24.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优化乡村规划,科学安排县域乡村布局、资源利用、设施配置和村庄整治,加强乡村风貌总体管控,让农村成为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发展农村教育、养老等事业,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实施供水保障工程,推动城乡供水一体化,保障农村饮水安全。加大农村文物古迹、传统村落、传统民居和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传承与提升力度。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打造一批乡村旅游精品示范村。全面深化乡村振兴试点示范,打造形成以点带线、以线促片、片片联动的发展格局。
25.持续抓好粮食生产和“菜篮子”工程。抓紧抓牢“米袋子”和“菜篮子”,确保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应量足、质优、价稳。认真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加快粮库迁建项目建设步伐,稳定完善扶持粮食生产政策举措。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制止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加快建设高标准农田。强化粮食功能区管护和建设,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落实落地,提升粮食生产、加工能力。完善“菜篮子”市长负责制,打造以琅岐为中心,闽侯、闽清、永泰等多地为补充的果蔬生产供给基地,实现产供销一体化,培育更多福州特色农业品牌。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确保主要农产品抽检合格率达标。
(六)打造高颜值山水城市,在绿色发展上作出更好示范
26.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做好碳达峰和碳中和各项工作,制定并实施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力争在碳达峰行动中走在前列、作出表率。支持有条件的县(市)区和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率先实现碳达峰,深化低碳县(市)区、低碳园区、低碳社区试点示范,探索近零碳排放与碳中和试点。推进绿色生产体系、绿色制造体系建设,探索绿色产业培育机制,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培育壮大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产业,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加强能耗“双控”工作,加快清洁能源替代利用,强化绿色低碳重大科技攻关和推广运用。积极增加森林、海洋等生态碳汇,实施森林碳汇、渔业碳汇试点项目,提升碳汇能力。探索绿色消费激励等政策,深入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生活、绿色建筑等创建行动,推动形成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工作生活方式。
27.打好升级版污染防治攻坚战。注重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精准治理、生态治理,实施蓝天、碧水、碧海、净土“四大工程”,健全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提升机制,全面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围绕颗粒物、氮氧化物和臭氧协同治理,持续推进大气污染精准减排。完善河湖水系综合治理,全面落实“河长制”、“湖长制”、“湾(滩)长制”,抓好闽江、敖江、龙江等重点流域及小流域综合治理,加强城区内河水系管护工作,持续提升全市河湖水系水质,全面消除Ⅴ类水质,力争水质稳定在Ⅲ类以上。健全海上环卫长效机制,推动海漂垃圾常态化管控,实施滨海新城海岸带保护修复工程,强化入海排污口综合整治。全面实施饮用水源地保护,确保县级以上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健全土壤污染源头预防和风险管控体系,提高危险废物、医疗废物收集处理能力,加快“无废城市”建设。
28.加强生态保护修复。深化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串联水系、山体、绿地等山水资源,构筑多中心、多组团、多节点的绿色开敞空间和生态安全屏障。实施“三沿一环”等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强化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等区域保护,提升福州都市圈生态系统整体质量和功能。深化垃圾分类全域治理,加快推进垃圾分类减量化、资源化。全面推行林长制,深入开展“绿进万家、绿满榕城”行动和“村植千树”活动,建设“绿盈乡村”,积极推动森林步道建设,提升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水平。
(七)加大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在传承创新发展上打造更多典范
29.打造福州古厝品牌。认真落实《〈福州古厝〉序》精神,以举办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为契机,全力推进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修复工作,延续城市文脉。重修《三坊七巷志》,深入挖掘、系统梳理三坊七巷、船政、上下杭、烟台山、庄寨等文化内涵,把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好,把历史文化遗产活化利用好。创新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用好“数字+文化”,将历史文化保护与城市更新、乡村振兴有机结合,打造更多古厝保护精品案例,树立古厝保护的福州样板和品牌,推动示范引领。深度推进文旅融合,谋划以闽都文化、温泉文化为特色的旅游精品,打造福州旅游核心区,建设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
30.强化闽都文化系统塑造。深入挖掘提炼闽都自然、人文标识,建立闽都文化资料库,用好用活特色文化资源。高水平、高标准规划建设一批文化地标,培育打造一批高质量文化项目,策划开展一系列特色文化活动,打响闽都文化国际品牌。培育闽都特色文化产业,设计开发闽都文化创意产品,支持企业申请注册闽都文化元素商品商标,加快老字号品牌活化振兴。加强闽都文化宣传推介,拓宽多语种、新媒体传播渠道,发挥海内外榕籍名人效应,综合运用互联网、影视、研学等手段,多路径、多方位宣传有福之州、闽都文化,扩大福州知名度和影响力。
31.构建具有福州特色的传承保护体系。制定完善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系列法规规章,夯实工作基础,确保有法可依。坚持规划引领保护工作,加快健全完善全市域、全体系、全要素名城保护机制,推进保护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等联合编制、同步报批。统筹推进各类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做好福州三坊七巷、海上丝绸之路·福州史迹、福建船政建筑群申遗筹备工作。完善非遗项目和传承人名录体系,健全非遗传承保护等机制,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和融入生活,推动福州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八)切实增进民生福祉,在创造高品质生活上实现更大突破
32.拓宽就业增收渠道。健全完善新常态下积极就业政策体系,统筹实施就业、产业、金融等帮扶举措,稳步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落实“十个一批”扩岗行动,统筹做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兜底帮扶就业困难人员,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开展形式多样的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拓宽技术工人上升通道。积极推进创业带动就业,探索推行“共享员工”模式,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大力实施收入倍增计划,促进经济发展、就业充分与收入增长联动,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开展“和谐同行”三年行动,根治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
33.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快建设教育强市,实施学校布局优化、基础教育提质等十大工程,全面构建高水平教育体系。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强化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移交管理,探索产业园区嵌入式幼儿园试点。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全面开展中小学课后服务,推进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特色发展,完善校外培训机构长效监管机制。支持国际化窗口学校发展,加强与境外院校合作办学。推进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加强普高示范校、达标校和课改基地校建设。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分类推进“双一流”建设,支持闽江学院建设高水平的应用型大学,加快筹办福耀科技大学。推进福建职教城建设,鼓励职业院校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开展产教融合型企业试点,优化职业教育总体布局。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特殊教育、老年教育、继续教育。
34.全面推进健康福州建设。深入实施健康福州行动,织牢公共卫生防护网,为人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高水平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推进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及产业园国家试点工程,推动更多综合性医院、国际医疗机构在榕落地。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引导省、市级重点医院异地设置分支机构,支持综合性医院向周边县(市)区转移疏导慢性病、康复等医疗专科。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推进县级医院综合能力和县级疾控中心建设,加快构建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公共卫生体系。慎终如始做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工作,统筹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健全健康教育制度。加快国家食品安全城市建设步伐,强化食品药品监管,深化“餐桌污染”治理,建设“食品放心工程”,全过程全链条保障食品安全。
35.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加强统筹谋划和协调推进,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大力实施居家社区养老服务集成改革,强化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机构网格化布局、标准化建设,健全具有福州特色的“3443”居家养老服务模式。贯彻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促进生育政策和相关经济社会政策配套衔接。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落实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等制度,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保险制度。推广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经验,建立健全分层分类的救助制度体系,积极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完善灵活就业劳动者的社会保障。探索推进国有企业参与“邻里中心”建设服务模式,完善社区综合生态。坚持“房住不炒”,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36.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福州。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与安全,严密防范化解各种风险挑战。建立党政领导负责的财政金融风险处置机制,守住不发生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深化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成果,加快智慧政法建设,推动扫黑除恶常态化。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三个如何”重要指示精神,大力推广军门社区工作法,加快实施示范社区创建工作。强化基层综治中心建设和网格化服务管理,提升基层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深化平安创建,抓好信访维稳工作,加强特殊人群服务管理,严厉打击黄赌毒等违法犯罪,推进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扎实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开展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建立健全公共安全隐患排查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进一步完善应急管理体制,加强救援队伍力量和基层应急能力建设,提高全市应急处置和保障能力。
三、从党的光辉历史中汲取奋进力量,确保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落地生根
37.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用好用活福州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百千万“三大行动”,引导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持续推动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走深走实、入脑入心。深入开展“四史”宣传教育,面向基层开展“大宣讲”,提高学习参与率、覆盖面和实效性。加强政治忠诚教育,严格落实“两个维护”的制度机制。持之以恒以学固本,加强各领域基层党组织建设,全面提升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推进“近邻”党建,健全完善党员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制度机制,解决好群众和企业“急难愁盼”问题。扎实推进“永远跟党走”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广泛开展庆祝建党100周年系列活动,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矢志不渝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38.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深入实施“新时代干部能力提升计划”,加强干部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提高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新发展格局的能力和水平。坚持新时代好干部标准,用好一线考核“指挥棒”,在市委中心工作和急难险重任务一线发现选拔“狮子型”干部,以正确用人导向引领干事创业导向。抓好市、县、乡集中换届,选拔忠诚干净担当的好干部,把各级领导班子锻造为结构优功能强的领导团队。抓好村级组织换届,加快健全党组织领导的乡村治理体系。
39.弘扬真抓实干作风。全面落实省委、市委部署要求,明确阶段目标、工作重点和推进步骤,建立责任分解机制,精心组织实施、层层推动落实。大力弘扬“四下基层”、“四个万家”、“马上就办、真抓实干”等优良作风,引导广大干部主动担当作为,全力攻坚克难,凝心聚力干实事,沉下身子抓落实。持续开展“转作风、强服务、办实事”行动,建设更高水平的文明福州。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推动党员干部主动靠前、深入一线、破解难题。完善作风建设长效机制,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深化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集中整治,持续为基层松绑减负。
40.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把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作为政治监督的重要内容,完善“1+X”等监督机制,严格跟踪问效,确保落细落实。加强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的监督,构筑立体式监督网络,督促领导干部正确用权、廉洁用权。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点题整治”群众身边腐败和不正之风突出问题,完善民生领域损害群众利益问题治理机制,持续提高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综合功效。落实好“三个区分开来”要求,加大诬告陷害查处力度,持续深化容错纠错、关心关爱等机制,营造担当尽责、干事创业良好氛围。
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记嘱托、开拓奋进,坚持“3820”战略工程思想精髓,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为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福建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责任编辑:陈然】
来源: 福州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