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海洋功能和特色 打造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

作者:叶啧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发展海洋事业已成为全世界的一种广泛共识。茫茫大洋、蓝蓝海波,蕴藏着人类对更好更快发展的共同愿望。

青岛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海岸线817公里,海域面积达12240平方公里,比陆域面积多1000平方公里,海域盛产鱼虾贝以及海带、紫菜等,可利用渔业资源达110万吨以上……海洋赋予了青岛丰富的资源,发展海洋经济得天独厚。作为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青岛拥有国家统计的20个海洋产业和重点打造的7个海洋产业集群。“十三五”期间,青岛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完善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绿色可持续的海洋生态环境,海洋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近三年来,青岛发起经略海洋攻势,海洋产业、海洋港口、海洋科技、对外开放、海洋生态、海洋文化等六场硬仗全面起势,海洋经济年均增速达到13.3%,已具备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基础和能力。

依海而生、向海而兴。海洋,是青岛这座城市最鲜明的标签,也是最深厚的特质。蓝色的血液,流淌在城市的血脉里,绘就了城市的历史,澎湃着城市的未来。《青岛市“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将围绕进一步强化海洋功能和特色,打造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总体战略定位和发展方向,建设国际海洋科技创新中心、国际航运服务中心、国家深远海开发战略保障基地、深度参与全球海洋治理示范区、海洋经济区域协调发展示范区。对于海洋底色浓厚的青岛来说,发展海洋经济不仅是一直以来的天然使命,也是城市发展的强大动力。

坚实基础锚定目标,踏上海洋经济发展的全新征途

站在“十四五”开局之年,青岛以建设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为“坐标”,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海洋发展的重要论述,向着总书记擘画的前进方向,不断推动全市海洋发展取得新成效。今年前三季度,青岛完成海洋生产总值3129.6亿元,同比增长20.7%,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30.4%。

深蓝中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青岛海洋经济发展态势好,蓄积了相当的基础。“十四五”开局以来,放眼全国,更多的城市正在发力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海洋经济发展呈现出你追我赶的激烈竞争态势。无论是山东建设海洋强省,还是青岛建设现代海洋城市,都要求青岛在经略海洋上展现更大作为。

号角吹响,目标锚定,青岛已经开启了经略海洋的新征程,加码创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努力在世界城市体系中写就逐梦深蓝的绚丽诗篇,这既是青岛对总书记赋予的国之重任作出的真切回应,更是青岛昂首奋进的决心和勇气。

人才集聚创新引领,探索海洋经济发展的优势路径

11月18日,2021年两院院士增选结果揭晓,青岛新增两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分别是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研究员王军成、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陈松林,两人均来自海洋领域。至此,青岛共拥有36位住青院士,其中20多位为涉海院士。

海洋人才是海洋科技的动力之源,海洋科技是海洋经济的强力支撑。不断集聚的海洋人才和不断提升的海洋科研能力,催生了强大的海洋创新能力,成为青岛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底气和长板优势。目前,青岛共有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国家深海基地等“国字号”涉海科研机构近30家,约占全国五分之一;部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超30家,约占全国三分之一;全职在青涉海院士约占全国三分之一。三项指标均排名全国第一。2021世界海洋科技大会发布的海洋科技指数显示,青岛蝉联中国大陆海洋科技指数第一名,在全球海洋科技指数中以93.195分继续保持第2位。

10月28日,我国规模最大的国家海洋渔业生物种质资源库在青岛揭牌运行,已完成海洋渔业生物资源、样品入库超10万份,未来10年内种质资源保藏量将达到34万份。通过建设种质资源库,青岛将打造国际一流的国家水产种业共性关键技术创新中心、海洋渔业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心及种质资源共享服务中心,支撑水产种业振兴行动和渔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这是青岛海洋科技创新引领力不断提升的缩影。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活力源泉。科技创新,则是最核心最活跃的创新元素。站在“十四五”开局之年,青岛进一步提升海洋科技创新综合能力,加快实施国家重大科技工程,打造海洋科技创新策源地。

今年,青岛联合清华大学和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会共建中国海洋工程研究院(青岛),已初步构建起“强核心+大平台+产业化”的新型海洋研发机构和创新机制,组建了由7名院士和8名首席科学家领衔的18个研究中心。此外,依托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海洋食品营养与健康创新研究院、蔚蓝生物等研发平台,建立起“企业+研究院”前、中、后端对接协作机制,为海洋科研成果落地转化打开了“通路”。

通过搭建企业、资本、科研机构等多方互动的海洋科创平台,促进更多高端人才团队和研发成果在青集聚,带动应用技术发展和产业化突破,从而抢占海洋战略制高点,把握海洋经济新航道,写好海洋发展这篇大文章。

提质增效港城融合,架设海洋经济发展的坚实桥梁

在青岛港,“空无一人”的全自动化码头用10个“世界首创”展现了建设世界一流港口的无限潜力。它是目前世界上技术最先进、自动化程度最高、装卸效率最快的自动化码头,也是亚洲首个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8月24日,山东港口青岛港自动化码头在“地中海马汀娜”轮作业中,桥吊单机作业效率达到52.1自然箱/小时,第七次刷新自动化码头装卸世界纪录。

青岛,依海而建、依港而兴,港口成为海洋城市的发展优势,也是海洋经济的强力支撑。目前,青岛港是世界第6大综合性港口,有世界最大的矿石码头、原油码头和全球领先的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集装箱海铁联运量连续6年居全国港口首位。今年以来,青岛港这座充满“黑科技”的码头不断自我进化,加快建设国际领先的智慧绿色港口,依托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研究新技术、优化作业流程,现场作业效率稳步提升。前10个月,青岛港完成货物吞吐量5.33亿吨,同比增长5.8%;完成集装箱吞吐量1987万标箱,同比增长10.3%。

以一港联通世界,青岛港加速了全球各类发展资源在青岛集聚耦合,城市对外开放的格局和站位更加高远,青岛港作为东北亚国际航运枢纽的作用也更加凸显。而在山东自贸区、上合示范区等国家战略加持下,青岛港越来越成为青岛实现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发展外向型海洋经济的坚实桥梁,向着港城融合、产城共兴的方向进发。

今年,在青岛国际邮轮港区,中国(青岛)RCEP国际博览中心等总投资约68亿元的8个项目和邮轮港区先开区市政配套一期工程已集中开工,将极大带动青岛航运、贸易、金融、邮轮产业的聚集发展。6月,中国北方国际油气中心揭牌,山东港口依托RCEP青岛经贸合作先行创新试验基地优势,全力打造集交易、信息、金融、物流于一体的功能体系,努力建成国内乃至全球范围内具有话语权和定价权的国际油气中心。7月,“原油全链条贸易服务集采平台”“油气全链条贸易服务集采平台”“多货种、多区域全链条贸易服务平台”“畅通国内大循环 助力高质量发展新平台”四大平台在青岛启动,进一步实现资源集聚与合作共赢。

产业升级转型跨越,承载海洋经济发展的城市担当

经略海洋的核心在海洋产业,海洋产业发展的核心是海洋项目。目前,青岛已形成比较完整的海洋产业体系,有20多个海洋产业门类。大项目落地为海洋产业提质增效提供了“载体”。今年,总投资3600多亿元的110个涉海重点项目提速发展,前10个月已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100.8%,开工率达到98%。

中国北方(青岛)国际水产品交易中心和冷链物流基地、蓝谷药业海洋科技谷、聚大洋海洋生物医药科技园、百发海水淡化二期、崂山沙港湾等重点项目建设稳步推进。全球领先的海洋工程解决方案提供商新加坡TUFF海工在青岛注册了其目前国内唯一的子公司塔福能源有限公司,随着年产值过百亿元的海工项目落地,青岛将成为海洋石油和天然气全产业链的全球枢纽。除了发展“存量”,青岛还持续加大海洋领域招商引资力度以谋求“增量”。今年前三季度,全市海洋领域新签约项目124个,总投资976.4亿元,其中投资超过50亿元的项目有6个。

项目落地离不开持续、稳定、高效、精准的金融支持。为此,青岛拓展涉海企业金融服务渠道,与国家开发银行等金融机构深化合作,满足各类涉海项目融资需求。多措并举推动海洋产业,特别是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工程装备、海水淡化、海洋渔业等海洋新兴产业实现转型升级。

产业是海洋经济的关键支撑。青岛正在加快构建具有青岛特色的海洋产业体系,突破发展海洋交通运输、海洋渔业等传统产业,重点发展海洋高端装备制造、海洋生物医药、海水淡化、海洋新能源新材料等海洋新兴产业,创新发展现代航运服务、海洋信息技术、涉海金融、海洋文化旅游等海洋现代服务业,谋划发展深海开发、基因技术等海洋未来产业;加快建设国际航运贸易金融创新中心、国际海洋科技创新中心、海洋生物医药研产基地和船舶海工装备产业基地,打造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今年我国首次发布的《中国海洋新兴产业指数报告》显示,全国沿海城市中,青岛与上海、广州、深圳对中国海洋新兴产业总指数的贡献合计为24.5%,处于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的“第一梯队”。

青岛要当好山东“龙头”,首先必须在海洋经济发展上当好龙头,进一步承担起海洋强国、海洋强省建设“排头兵”的责任,这是青岛必须扛起的担子,也是重大的发展机遇。资源禀赋、优势特色就摆在面前,机遇、责任就摆在面前,青岛必须把责任扛在肩上,把机遇抓在手上,创一流、当排头、走在前,书写奋发向上的蓝色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