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淡马锡战略投资的四大主题

淡马锡大事记

1974年6月25日,淡马锡控股成立,政府将36家国营公司的股权转入淡马锡旗下。

1975年~1997年,分别控股星展银行、新加坡航空、新加坡电信、新加坡科技电信媒体、PSA国际港务集团等数十家大型企业。

1996年,丹那巴南任淡马锡控股董事长。

2001年,淡马锡决定改变经营战略,以积极的投资获取更多的回报。

2002年,何晶出任淡马锡执行董事兼CEO。

2003年6月,开始参股新加坡以外的国家和地区的金融机构,包括印尼金融银行、韩国国民银行、中国民生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渣打银行。

2004年10月,首次公布年度财报,2003财年股东总回报率高达46%。

国企改革中有两件比较困难的事情,一是怎么实现政企分开,一是怎么搞好国有企业。搞好国有企业,淡马锡经验值得学习,很重要的就是它的公司治理结构。因为原理好讲,但是要把这些原理变成为可操作的,不容易。淡马锡值得我学习的东西很多。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主任李荣融

淡马锡控股企业之所以能够茁壮成长,是因为政府刻意地实行无为而治政策,不干预公司在营运或商业上的各种决策。世界上有许多公司,无论是政府企业,还是家族企业,之所以会失败,是因为它们无法成功地厘清控股任与管理责任的关系。

——淡马锡执行董事兼CEO何晶

淡马锡分类指导的监管方式

淡马锡控股将所有淡联公司按性质不同,划分为三大类,即A类企业、B类企业和其他类企业,对不同类型的金业采取不同的监管方式,主要是运用股东的权力来影响下属企业的业务和策略方针,但绝不干涉下属企业的日常运作和商业决策。

1、A类——政府拥有并监控的企业。A类企立主要包括国家重要资源类和公共事业类企业,如水资源、能源、煤气网络、机场和港口等企业,除此还包括博彩业、大众传媒机构、医疗、教育、住宅类企业。对于这些企业,淡马锡控股在其中所占股份为100%或持有多数股份,行使新加坡政府对这类企业的管理和控制权。基于以下原因,新加坡政府认为有必要在这些公司中扮演控股和主导的角色:

•在关键资源上的控股——一些事关新加坡的国家安全或与重要经济利益息息相关的经济资源,或是由于市场监管架构尚未完备,有关业务仍然在国内呈现垄断状态的企业,淡马锡控股将继续持有这些关键资源的控股权。例如水、电和煤气供应、机场管理和海港业务等。

•监控与国策之执行有关的行业——对这些企业的控股,能够确保政府更有效地贯彻和执行一些基本国策,并为国人提供基本服务,或在确保公众利益的前提下进行相关的监控工作。这包括监控博彩行业、大众媒介、获得政府补贴的医药服务、教育事业和政府组屋,以及公共康乐设施,例如动物园和飞禽公园等。

如果以上这些企业将来对新加坡的经济利益不再具有战略性的影响,或市场上有新的角色可以取而代之,或宏观的监管架构已经建立,代替政府行使相关职权的淡马锡将会退出或淡化其所持有的有关股权。

2、B类——具有国际/区域发展潜能的企业。B类企业主要是那些有潜力向本区域或国际市场发展的企业,其中一些公司,例如新加坡国际港务集团就充分利用全球性的商业网络迈向国际化,而另一些公司,例如星展银行也发掘了区域性的商机,成功拓展了集团在海外的业务。

淡马锡控股支持这类企业以合并、整合、收购以及整体出售等方式,或通过发行新股以减少原有股份的办法,来推动它们向国际化发展。

淡马锡控股愿意看到旗下的B类公司与其他的公司或股东们进行区域或国际性的发展。只要这些举动具有战略上的意义或有利于公司的发展,淡马锡控股愿意通过新股的发行或收购与合并来淡化其对旗下有关公司的控股,以博取长期的利益。

由于B类企业大多属于新兴行业,风险大、投资高、收效周期长,所以新加坡的私人企业一般无力或不愿承担此类风险,只有淡马锡控股能够承担此责,但在做出投资决策时,它也会经过一番十分谨慎的选择。

3、其他类企业——精简整合,淡化投资。创立至今,淡马锡控股已逐步淡出与新加坡整体经济战略不符或与淡马锡控股营运宗旨不再相符的企业。淡马锡控股也协助吉宝企业和新加坡电信这一类原属政府机构的企业公开上市,以扩展这些企业的控股架构,支持它们的业务更上一层楼。近年来,淡马锡控股旗下的公司也同样地从一些非核心业务中淡出,并将持有的一些公司挂牌上市。

淡马锡控股将继续精简与整合有关的控股企业,逐步退出一些已失去区域优势或国际发展空间或者不再需要政府投资的企业,集中财力与资源投入在成功的企业上,尽其所能不断提高股东们的投资回报率,从而为新加坡的经济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淡马锡战略投资的四大主题

近年来,淡马锡控股董事长丹那巴南一再表示:“淡马锡控股的投资方向始终围绕四个主轴,即新兴市场、中产阶级、竞争优势和业界冠军。这四个主轴是相互关联的,淡马锡的投资项目,至少会符合这四个主轴的一到两个方向。具体而言,如果从地理上划分,需要投资的就是新兴国家,也就是新兴市场;从市场区隔来看,淡马锡专攻服务于中产阶级的和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具体到某一企业,淡马锡最终投资的肯定是业界冠军。”

这种战略已经体现在淡马锡控股的2006财年的年报中。年报表明,近年来淡马锡的投资活动主要集中在四大主题上——增长的亚洲市场、壮大的中产阶层、强化的竞争优势、新兴的成功企业。这四大主题也正是丹那巴南所讲的四个投资主轴。

1.增长的亚洲市场。在上世纪70年代与80年代,淡马锡对腾飞的新加坡经济进行投资,因此获得了优异回报。90年代以来,亚洲各国和地区致力于改革,并将本国或本地区市场与全球市场联系在一起,取得飞速发展的亚洲经济仿佛新加坡奇迹的更大规模重现。因此,增长的亚洲市场自然进入淡马锡控股投资的视野,自2002年以来,作为投资组合总体平衡配置调整策略的一部分,淡马锡控股加快了对亚洲的投资。

从统计资料看,中国与印度在过去10年间平均每年的经济增长率分别为9%与7%。亚洲国家和地区间的贸易额也随之迅速增长,目前已占全球贸易总量的40%。上世纪70年代与80年代,在韩国、中国台湾地区、中国香港地区、新加坡获得巨大发展的同时,东南亚联盟国家的经济也开始振兴。尽管其间亚洲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在1997年的金融风暴中遭受了沉重打击,但经过危机后的改革与重组,亚洲现在已经在印度和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引领下重振雄风。

(1) 中国市场。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淡马锡控股决定从两个层面对其进行长期投资。第一个层面是在与中国的经济转型密切相关、影响广大的领域里,包括金融与银行业、能源、基础建设。例如,淡马锡控股分别于2005年8月和12月,均以15亿美元购得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各5%的股权,这两家银行上市后,淡马锡还在不断地追加投资。第二个层面的投资是针对具有发展潜力的行业,这些行业服务于成长中的中产阶层,并对未来的中国经济乃至全球经济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例如,2005年8月,淡马锡控股联合老虎投资基金共同出价10亿元人民币收购中国大型住宅房地产开发商合生创展集团约16%的股份。

(2)印度市场。与中国的经济发展类似,这几年来,印度国内同样在经济发展方面保持了一种披荆斩棘、不断向前进的势头。淡马锡控股的投资重点是印度国内市场深具发展潜力的公司,以及能够在全球市场中发挥更强大区域竞争优势的公司。这些公司的共同特点是有熟练的、受过教育的高素质劳动力,并能在特定地区内维持相对较低的劳动力成本。在2004年到2006年间,淡马锡投资的印度公司主要有以下几个:

马辛德拉(Mahindra&Mahindra) 印度最大的休闲多功能车与拖拉机制造商。它不仅在印度农机领域占据主导地位,而且该公司的获奖品牌ScorpioSUV休闲多功能车在方兴未艾的印度国内汽车市场中拥有一大批追随者。

ShringarCinemas——印度最领先的连锁经营电影院,同时涉足印度现代零售与娱乐综合业的发展。

TataTeleservices——印度最重要的电信服务公司„

ApolloHealthstreet——印度大型的医药行业外包与科技服务公司,主要客户为美国公司,淡马锡投资于此的目的是要更多地分享印度在全球外包行业中拥有竞争优势而帯来的成果。

Medreich——印度知名医药公司,该公司为国际重要的药物公司提供多种产品的基础药物测试与制造服务。

ICICI——印度资产排名第二的银行,拥有450多家分行和约1750个自动提款机。

RelianceEnergy——印度最大的发电与配电公司。

(3)亚细安(东盟)市场。亚细安(东盟)资源富饶,拥有5亿多人口,凭借其丰富的资源,以及在消费电子业与承包制造业长期以来的优势,亚细安(东盟)国家与中国和印度的贸易一直在不断增长。

为分享亚细安(东盟)在基础工业领域的优势,淡马锡与美国嘉吉(Cargill)农业食品集团共同投资印尼、巴布亚新几内亚的棕榈种植业。目前已建立的合资公司CTP控股共有土地约9万多亩,由大股东嘉吉领导与管理。另外,淡马锡还在印尼最大的石油化工原料二甲苯生产商——PTChandraAsri拥有30%股权。

(4)亚洲其他市场。2006年3月至7月,淡马锡控股通过股权收购协议,收购了渣打银行11.5%的股权。此项投资有助于提高淡马锡对新兴亚洲市场、中东及部分非洲市场的参与力度。

同样,2006年,淡马锡对中国台湾的玉山金融控股公司(E.Sun Financial Holding Company)进行了4亿美元的投资。该公司是玉山商业银行与玉山集团的控股公司。玉山商业银行是台湾岛内第五大私有银行,在消费抵押、信用卡和中小企业贷款方面的联营业务增长迅猛。

近期,淡马锡也开始对日本企业进行投资。2006年3月,它收购了i-Logistics Corporation近10%的股份,该公司在国际多式联运配货服务领域具有极强的核心优势。

2.壮大的中产阶层。随着亚洲经济的发展,中产阶层不断扩大,他们的购买力将会日益增强,这势必刺激通信、消费信贷、医疗保健服务的发展,以及对高档消费品的需求。淡马锡看到了这一点,因而在投资于增长的亚洲市场时,多涉及与不断壮大的中产阶层紧密相关的行业。

(1)电信与媒体。近两年来,与中国相比,印度的电信服务市场发展得更为迅速。2006年5月以前,印度平均每十个人中拥有移动电话者不到一人,但从那以后,印度平均每月的手机用户增长率为4.5%,约为中国的4倍。淡马锡控股于2006年3月投资于TataT eleservices,目的在于分享印度无线通讯市场巨大需求这一大“蛋糕”。

泰国是东南亚联盟国家中的新秀。自2000年以来,其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为5%。淡马锡于2006年初与泰国投资机构共同对臣那越集团(Shin Corp)进行投资,以此分享泰国逐步成长的中产阶层对电信服务需求的增长所帯来的成果。

2006年5月,淡马锡对日本公司eMobile进行了1.06亿美元投资,该公司的业务是建立涵盖日本全国的无线通讯服务网络。

(2)个人银行与信贷。2005年,淡马锡旗下的投资公司——亚洲金融控股成为印度第一信贷集团(First India Credit Corporation)的大股东。该公司为印度的个人消费者、中小企业客户提供信贷报务。继印尼金融银行成功地在印尼推出小额存款与信贷服务后,印度第一信贷集团也针对其新兴的中产阶层,在印度不同城市试行了约20个服务项目。

(3)餐饮与休闲。随着越南政府推行经济与市场改革,越南经济获得迅速发展,市场不断扩大。越南的中产阶层不但人数增长,而且收入与购买力也在迅速提高。2005年9月,淡马锡收购越南最大的糕点制造商Kinh Do 5%的股份。Kinh Do对越南糕点市场的占有率为50%,其产品销售到邻国柬埔寨。

(4)其他投资。2005年12月,淡马锡与资产管理公司Troika Dialog Asset Management共同组建俄罗斯新增长基金(Russia New Growth Fund LP)。该基金为私人股权基金,业务是对俄罗斯及前苏联国家进行投资。基金启动金额为1.5亿美元,投资方向是面向该地区的中产阶层需求市场。

3.强化的竞争优势。淡马锡控股的一个投资主题就是投资于有着强劲竞争优势的企业或行业,以使这种优势能够被充分地发挥出来,为股东创造利益。

(1)汽车业。亚洲不仅是一个增长的汽车市场,而且是极具竞争力的汽车与汽车部件制造基地。2005年12月,淡马锡控股以关键投资者的身份参加了中国东风汽车集团的首次公开募股。东风集团是中国三大汽车制造厂商之一,产品包括客车、商用车、发动机和汽车零部件制造等。

2006年5月,淡马锡又成功地对Neumayer Tekfor进行投资。该公司是德国一家精密汽车零部件的全球制造商,目前已经在印度成立了一家合资企业,主要为印度市场生产发动机零部件。

(2)生物科学与医疗保健。2005年,淡马锡控股在生物科学与医疗保健行业均进行了广泛的投资,涉足的领域包括生物技术、制药、医疗保健公司,涵盖的地区有印度、中国、泰国、欧洲及美国。

2005年6月,淡马锡控股与Zuellig以及昆泰(Quintiles)共同成立了合资企业亚太药品公司(Asia Pacific Pharmaceytical Holdings, APPH)。合资公司的业务是药物销售与商业化,并通过主营公司PharmaLink在亚洲11个市场拥有2000多位销售代表,合资公司将获得Zuellig以及昆泰品牌药品在亚洲的销售与市场宣传权。

2006年1月,淡马锡控股与迪拜投资公司Istithma rPJSC携手,对泰国医疗保健市场进行投资,各自获得Bumrungrad医院6%的股权。该医院是东南亚最大的医院之一,并且是亚洲第一间获得美国医疗机构评审联合委员会国际部(Joint Commission on International Accreditation)认证的医院,在基础医疗保健领域享有国际声誉。

(3)能源与资源。人类对能源与其他资源的需求正在不断增加,其中水资源尤为重要,并且还将日益紧缺。2005年4月,淡马锡控股参与了劳斯莱斯率领的1亿美元银团计划,开发一两个兆瓦发电系统的高温固氧燃料堆。这项计划有潜力满足对环保高效发电的要求。另外,淡马锡还持有新生水(Sing Spring)50%的股权,新生水是在亚洲水净化与水处理领域首屈一指的公司——凯发集团(Hyflux)在新加坡建成的海水淡化厂。

(4)高科技。2005年11月,淡马锡成立了1千万美元的GSR风险基金。该基金主要面向中国的无线通讯、互联网、新媒体、半导体等技术含量高的企业。

2005年12月,淡马锡与美国两家大型私人股权基金Silver Lake Partners与KKP携手,购得安捷伦科技(Agilent Technologies)半导体产品事业部,改建为Avago Technologies公司。该公司有价值27亿美元的资产,其生产的模拟与光电子元件经营收入的60%来自于亚洲市场。这是亚洲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一次私人股权对半导体公司的收购案。

4.新兴成功企业。随着亚洲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众多区域性和全球性的新兴成功企业。例如,新加坡傲胜(Osim)公司是一家在亚洲业绩卓越的休闲保健产品公司,它目前已在23个国家设有560个销售代理处。2005年4月,傲胜公司与淡马锡、美国私人股权基金J.W.Childs组成财团,对美国专营连锁零售公司Brookstone进行收购。Brookstone在全美有300家连锁店,此项收购使傲胜和Brookstone双方都增强了销售和产品方面的实力,作为出资人的淡马锡自然从中受益。

另外,淡马锡投资于印度的公司如BajajAuto与Mahindra&Mahindra,它们都是印度汽车领域的佼佼者,其产品设计独到,在技术和管理方面都十分出色。这些新兴的成功企业正在跨出本国市场,向亚洲和世界其他地区投资与拓展。

文章来源:《解读淡马锡》,莫少昆 余继业,2008年7月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