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6日,上海仲裁委员会新一届(第七届)委员会成立。
日前,国际仲裁权威研究机构英国玛丽女王大学发布的《2021年国际仲裁调查报告》显示:上海首次跻身全球十大最受欢迎的国际仲裁地,位列第八。
仲裁,是国际上最有效、最受欢迎的商事争议解决制度之一。上海作为我国仲裁机构资源最集中、最丰富的城市,正持续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全力打造面向全球的亚太仲裁中心。
01
仲裁业务呈现高增长态势
去年9月底,上海仲裁委员会在ISIP(美国33所顶尖法学院联合进行校园招聘的平台)上发布了一个招贤纳才的“英雄帖”。作为中国第一家在这里招聘的仲裁机构,得到的反馈令人振奋:一个多月就收到338封简历,其中208人来自中国,其他130人来自44个国家及地区。
这背后是上海仲裁日益增长的吸引力。当下,上海加快推进亚太仲裁中心建设已取得初步成效,上海仲裁国际公信力、竞争力和影响力显著提升,正向“国际仲裁之都”不断迈进。
自1995年中国第一部《仲裁法》实施以来,截至2021年年底,上海仲裁机构累计处理各类案件6万余件,总标的额超过4200亿元,案件当事人遍及全球80余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上海仲裁委员会作为1995年全国第一批成立的7家仲裁机构之一,已经裁处了超45000件案件,涉案争议金额总计近2500亿元。
近年来,上海仲裁业务呈现高增长态势。2019年以来,上海各仲裁机构共受理案件近2万件,占历年案件总量比重超过30%,总标的额2018亿元,接近历年总标的额的50%。
02
“自我革命”迸发生机
仲裁本质上属于法律服务,以其自愿、独立、中立、保密、高效等特点,成为国际上最受欢迎和最为有效的商事争议解决机制。实践表明,建设国际仲裁中心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优化营商环境最有显示度的举措之一。
为了增强仲裁法律服务供给,加快国际化发展步伐,上海仲裁机构通过“自我革命”,努力打造中国国际商事仲裁的“主场”。2021年1月,上海出台全国首个主流仲裁机构退出事业单位体制的改革方案——《上海仲裁委员会深化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改革后的上海仲裁委员会退出事业单位序列,注销事业编制,成为市政府组建、由市司法局登记管理、面向市场提供仲裁服务的非营利法人。同年8月,改革任务基本完成,新一届委员会由15名境内外仲裁专家组成。初步建立起国际化的现代法人治理结构,实行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相互分离、有效制衡的治理机制。
⚪ 2021年8月21日,上海仲裁委员会新一届(第七届)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
“脱离体制内就如同走出‘舒适区’,但改革更有利于体制松绑、活力迸发。”上海仲裁委员会常务副主任范铭超表示。
这次改革吸引了一批有境外争端解决机构工作背景的人才加入。原新加坡国际调解中心东亚地区主任黄一文、迪拜金融法院首席大法官助理邓迪心、美国联邦大法官助理郭芮安等多位精英陆续加入,上海仲裁委员会软实力得到进一步增强,同时也焕发了新的生机。
03
修订仲裁规则 提供多样化服务
作为高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要素,仲裁业是海运软实力的生动体现。与英国发达完备的海商法律体系相比,我国的海事仲裁立法相对薄弱,缺少对海事仲裁的专门立法或者针对性规定。很多涉及国际海运业纠纷的仲裁往往选择在中国香港、伦敦和新加坡等地,我国内地的海事仲裁部门处理的仲裁案件大多局限于国内水运纠纷,涉及国际海运纠纷仲裁的公信力常常受到质疑。
世界海运大国的地位为我国高端现代航运服务业的发展带来了契机。在当前海运经济增长失速、海运市场风险因素和违约事件明显增加的背景下,海事仲裁市场的需求将逐年增长。目前,我国海事案件收案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一,并以10%的速度逐年增长。当下,上海仲裁行业正不断自我革新,提升服务能级与水平。
“有实践,法律才有生命力;有规则,中国才有话语权。制定规则,我们可以更好地维护航运业利益,在国际海运舞台上及时发出‘中国声音’。”范铭超表示。据了解,上海仲裁委员会正在抓紧修订仲裁规则,新的规则将充分吸收国际先进仲裁规则的理念和做法,并与中国仲裁实践相结合,提供多样化仲裁服务,满足国内外多元化专业化国际化的争端解决服务需求。
⚪ 2021年10月,上海仲裁委员会获得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观察员席位。
范铭超介绍,目前,上海仲裁委员会加速数字化赋能,投入语音识别、人工智能同声翻译等新技术,实现了中英文、线上线下和远程化数字化的无壁垒交流。未来,还将进一步完善大数据应用体系,依托区块链电子证据存取等先进信息技术,提升仲裁效率,同时配合仲裁程序研发更多应用场景,让仲裁更便捷、更权威。
作者丨记者 李思颖
图片丨上海仲裁委员会
编辑丨相娜 廖芊
审核丨金校宇
监制丨孙英利
投稿邮箱:xww@zgjtb.com
商务:010-65293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