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拓国际合作新空间!江苏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交汇点讯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推进国际合作。如何不断提升江苏在全球创新格局中的地位和影响力?江苏高度重视开放创新,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在持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同时,以更加开放的思维和更加务实的举措推进国际科技交流合作。

对接国际创新要素,让更多先进技术落地

近年来,江苏已先后与以色列、芬兰、挪威、新加坡、奥地利等10个重点国别(地区)共同设立政府间产业研发合作机制,双方政府部门已联合资助项目170多个。

与全球同频共振,刚过完七周年生日的中以常州创新园踏上新征程——总投资5亿元的中以国际创新村一期项目目前进入试运行阶段,作为未来园区的“创新之核”,这里将汇集机器人及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专业化转化平台,将营造独有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让更多以色列先进技术落地转化为生产力,将常州打造成为长三角对接国际创新要素的重要窗口。

与此同时,在常州国家高新区,全球汽车电子行业龙头罗森伯格不久前正式签约落户。近年来,伴随着对外开放战略的步伐,常州国家高新区紧扣光伏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及其核心零部件等“两特三新一智能”特色产业,积极开展“对话德国企业、对标德国城市、对接德国项目”等系列活动,一批优质欧洲项目,尤其是德国隐形冠军企业纷纷落户。目前,该园区已聚集了超过50多家德国制造型企业,其中不乏蒂森克虏伯、朗盛等一批世界500强、行业龙头,成为名副其实的“德资强磁场”。据介绍,2022年,常州国家高新区将继续发挥产业优势,集聚优质外资,优化境外招商资源配置,建强驻点招商队伍,瞄准以德国为主的欧洲国家的高端制造业,精准招引,强链补链,确保开放型经济水平迈上新台阶。

创新因开放而交融、经济因开放而繁华。“常州将加速打造产业创新高端引领、开放创新示范先行、全域创新活力迸发的长三角创新中轴与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在今年的全省科技工作会议上,常州市科技局局长李磊表示。

完善平台型企业,以“最短路径”合作前行

2月8日,在苏州工业园区召开的2022年首季重大项目推进会及工作动员大会上,“加快建设一流的开放特区”成为关键词之一。

今年开放合作怎么干?苏州工业园区提出,进一步提升双向开放水平。持续丰富中新合作内涵,推进“国际化走廊”建设;对标新加坡和国内先进地区,对照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推进实施一流自贸试验区三年行动方案和年度目标任务,开展更多先行先试;积极服务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等重大战略,融入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北向拓展带建设,加快合作园区建设,打响“无限园区”品牌。

中新合作是苏州工业园区的“金字招牌”。一年多以来,苏州工业园区新加坡国际商务合作中心启用,新加坡苏州商务中心揭牌,新加坡国际仲裁中心、新加坡国际调解中心落户,中新企业家“面对面”平台上线运行,全国首单中新合作自贸区债券发行……合作领域的不断“开花”,让苏州工业园区开放的“底色”更加耀眼。而随着“双一流、新中心”建设目标的确立和苏州自贸片区建设的深入推进,中新合作的内涵也在持续丰富。

“一个开放的产业生态不仅需要优质的技术型企业,还需要一批平台型企业来带动完善。”在中新苏州工业园区联合协调理事会第22次会议中,苏州市委常委、苏州工业园区党工委书记沈觅说。与技术型企业相比,平台型企业不仅能自我成长,还能驱动、携手合作伙伴一起前进,将市场各方以“最短路径”直接关联。目前,辖区设立了长三角科技要素交易中心、长三角数据要素流通服务平台、长三角生物医药产业链联盟等合作载体。“未来,我们还会在融入服务重大战略中进一步彰显开放底色,吸引更多资源要素抢滩园区。”

打造项目载体空间,营造最优“生态圈”

从宜兴国际生命科学创新园的开园运行,到霍伯麦等一批重大国际产业项目落地开工,2021年,宜兴生命健康产业实现了“从无到有”的巨大蜕变。近15万平方米的宜兴国际生命科学产业园和11万平方米的经开区生命健康产业园,努力为众多国际优质项目引进提供最佳载体空间。

以宜兴国际生命科学产业园为例,该园区借助阿斯利康的专业优势打造,于去年10月正式投用,目前已有希尔寿生物科技、佰倍优等一批优质创新型企业进驻。阿斯利康全球执行副总裁、国际业务及中国总裁王磊透露,阿斯利康正在加快推进一个创新园、 一个阿斯利康行业大学、一个产业基金、一个互联网医院流通平台的“四个一”计划。

与此同时,为确保“落得下”“留得住”国际人才,宜兴国际人才金融港日前正式揭牌,将聚焦生命健康等产业,打造全球创新创业人才和各类基金创投机构协同发展的人才金融服务生态,为入驻科创企业提供办公、孵化、路演等服务,营造最优“生态圈”。

坚持开放创新是江苏的必然选择和有效途径。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江苏将更大力度推进开放创新,积极拓展产业创新全球合作伙伴关系,举办“中国·江苏第八届国际产学研合作论坛暨跨国技术转移大会”和首届中国—中东欧国家技术合作交流大会,积极支持“深时数字地球”国际大科学计划,推进中以常州创新园等国际化创新园区建设,以高水平开放创新助推科技强省建设。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蔡姝雯 王甜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