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氏糖人”传男不传女,她门缝学艺,发明“不化糖人”传承古老技艺

李凤艳,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李氏糖人”第五代传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辽宁文艺家协会会员,沈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辽宁工艺美术协会会员,沈阳工艺美术协会会员,自小受家庭熏陶,熟练掌握了李氏糖人的吹、塑、画等传统技艺。她的每幅作品都赏心悦目,多次参加中西糖艺交流。

“李氏糖人”传男不传女,她门缝学艺,发明“不化糖人”传承古老技艺

一把勺子,一个铜铲,一口咕嘟咕嘟冒泡的糖锅。

三样熟悉的老物件,伴随着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李氏糖人”第五代传人李凤艳走过四十多年的酸甜人生。她五岁起跟着爷爷学习吹糖人,十四五岁继承家族技法,二十几岁依照祖训辞职下海独闯江湖,三十多岁研制出“不化糖人”……凭借精湛的手艺,将小小糖人做成了雅趣脱俗的艺术品。

“李氏糖人”传男不传女,她门缝学艺,发明“不化糖人”传承古老技艺

学艺 十个手指八个水泡

李凤艳出生在糖人世家,爷爷的爷爷就开始做糖人。

说起李氏糖人的历史,要追溯到200年前。那时,正值清朝,李家祖辈生活的山东陵县一带是糖人发祥地,那里盛产麦芽糖,家家户户靠做糖人谋生。

做糖人是一种民间小手艺,谈不上大富大贵,但也饿不死人。年景不好的时候,李家用糖人换馒头、地瓜、布料,添补家用。清朝末年,山东闹饥荒,李家人为了生计闯关东来到东北,李氏糖人从此在沈阳落地生根、世代传承下来。

“李氏糖人”传男不传女,她门缝学艺,发明“不化糖人”传承古老技艺

李凤艳的爷爷是李氏糖人的第四代传人。按照李家祖规,糖人技艺传男不传女,可李凤艳这个女娃娃偏偏对做糖人着了迷。李凤艳家中排行老三,后面还有一个弟弟,爷爷的本意是将手艺传给孙子,孙女只是“伴读”。

糖人好看,学起来却是苦差事,熬好的糖稀温度极高,必须趁热用手揪出一团揉成圆球,用麦秸秆向里吹气才能快速塑形。别看这一来一回只有十几秒的功夫,对初学者却是肉体上的考验,李凤艳至今也忘不掉那种十指连心的疼,一双细嫩的小手被硬生生烫出了八个大水泡,一觉醒来手肿得像馒头。

“如果你敢哭,以后就别学了!”爷爷一句话,李凤艳忍住了眼泪,暗暗下决心一定要学会做糖人。小小年纪,她跟在爷爷后面打下手,帮忙熬糖、做重体力活。走街串巷叫卖,不顾女孩的羞涩,喊得声音比弟弟还大。手脚勤快、不服输、肯钻研,一段时间过后,爷爷对李凤艳的态度有了改观。

此后,爷爷教弟弟做糖人时,屋门总会留一条缝。李凤艳在这条窄窄的门缝后面,独自苦学苦练,学会了所有技法。李氏糖人有一条家训,继承人必须全职做糖人,终身不能改行。而以当时糖人在市场上的销量,一个男人很难靠此养家,弟弟无意继承。爷爷在病重期间权衡再三,最后将这门家族手艺传给了李凤艳。

“李氏糖人”传男不传女,她门缝学艺,发明“不化糖人”传承古老技艺

谋生 走南闯北市井练摊

接过李氏糖人第五代传人的担子,李凤艳不顾父母和丈夫的反对,毅然辞掉了幼儿园的工作。

马路边、菜市场、北行商业街……哪里人多就到哪里卖,吹好的糖人5毛钱一个,常常一天下来也卖不出三顿饭钱。家里人劝她,别干这一行了,一个女人走街串巷的太辛苦。李凤艳的倔脾气又来了,“沈阳没人买,我去南方卖!”她带着不满1岁的儿子离开家,到南方租房做糖人,在杭州、成都、天门等地练摊谋生。

李氏糖人的独特之处,在于把吹、塑、画巧妙结合。糖人造型新颖别致,飞禽走兽、神话传说、卡通人物、吉祥图案都是取材范围。所用糖体为白、红、绿、黄四色,根据需要又可调和成数十种复色,色彩亮丽饱满。有的部件装上自制的弹簧,拿在手中,糖人更是活灵活现。

李凤艳这一手精湛的技艺,在南方市场很受认可,她的摊位前,总是挤满了顾客。生意再好,李凤艳也没忘记祖辈的规矩,不能扔掉一点糖渣,一天出摊下来,她嘴不闲着。别人笑她抠门,卖糖人的舍不得吃个糖人,只有她心里清楚,熬糖多累人。

“李氏糖人”传男不传女,她门缝学艺,发明“不化糖人”传承古老技艺

每天出摊前,她都要熬制15斤的白砂糖和冰糖,火候完全靠经验掌握。火温小了,糖稀太嫩,吹不成糖人;火温过高,糖稀老了,颜色变老,影响美观。守着糖锅,要一刻不停地搅动一个多小时。李氏糖人用料都是纯天然的,李凤艳最自豪的是,李家五代传人从来没有患过糖尿病和龋齿。

相对于画糖人的用料,吹糖人的糖稀制作过程更复杂,必须用麦芽、大黄米、玉米、糯米等五六种粮食作物,经过生芽、蒸熟、发酵、挤汁、炒制等多道工序完成,耗时12个小时。

走南闯北几年后,她回到了沈阳。

创新 六年研发“不化糖人”

在外奔波的日子,李凤艳不怕苦不怕累,最怕顾客扔掉吃了一半的糖人,糟蹋了她的心血。

可是,糖人遇热即化,再精美的作品也无法永久保存,这个天生的弊端该如何破解?李凤艳一边做糖人,一边研究不会融化的糖人,她反复调整糖稀的用料配比,专挑中午12时到下午2时一天最热的时间,把糖人拿出来在太阳底下暴晒。

一年、两年……直到六年半后,李凤艳的“不化糖人”终于研制成功了。2015年,李氏糖人制作技艺被评为沈阳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李凤艳被命名代表性传承人。两年之后,“李氏糖人”又获评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苦尽甘来,李凤艳的糖人创作也迎来了鼎盛期。她的糖人作品《花开富贵》《十二生肖》《编花篮》《龙抬头》先后荣获辽宁省工艺美术文化产业博览会、集美关东首届三省大师精品联展等大赛金奖,并先后赴毛里求斯、马来西亚、新加坡、德国、新西兰、俄罗斯参与非遗文化交流活动。

“李氏糖人”传男不传女,她门缝学艺,发明“不化糖人”传承古老技艺

李凤艳的坚守,带给李氏糖人新的生机。她时常感慨,是自己遇到了好的时代。疫情期间,她怀着一腔对祖国的爱,创作了《万众一心 中国必胜》《致敬白衣天使》两组糖人作品,表达心声。

成名后,李凤艳成立了李氏糖人工作室,陆续恢复丰糕糖、麦芽糖、灶糖等祖传技艺。身为李氏糖人的传承人,她常年在沈阳师范大学、东北大学、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等高校授课,一方面普及糖人的历史文化,一方面物色合适的传承人。

令她忧心的是,塑糖人学习过程极其辛苦,需要手艺人的手烫出多层水泡直至出茧才能制作,这项技艺鲜有人问津已濒临失传。如今,李凤艳最大心愿是将李氏糖人的三种技法完整地传承下去,别让它埋没在车水马龙的喧嚣中。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 唐晓诗

沈阳日报社新媒体中心(沈阳网)编辑 王沛霆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