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四节令鼓,又称二十四节令鼓,是马来西亚华人陈再籓和陈徽崇于1988年联合创作的一种鼓乐表演。2009年,廿四节令鼓被列为马来西亚非物质文化遗产 。
鼓,是一种打击乐器。中国与古埃及、古印度等国同为世界上鼓的最早发源地。
我国最早的鼓是用陶土做的,有七千多年历史。相传后来黄帝征服蚩尤的涿鹿之战中,得到一只神兽夔,这个怪物只有一条腿,结果“黄帝杀夔,以其皮为鼓,声闻五百”。这是最早使用兽皮做鼓的记载。其实上古时代的战鼓,都是由凶猛的鳄鱼皮制成,不仅声音洪亮,传递远方,还有气势和桀骜不驯的象征,是一种征服的力量。
古代关于“鼓”的成语,轻松可以查到有一鼓作气、鼓足干劲、偃旗息鼓、扯鼓夺旗、紧锣密鼓等一百多条,鼓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直接表达。
鼓在中华民族历史进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用于军事提升士气、震撼敌胆,还在礼乐、祭祀、报警、喜庆,甚至龙舟、驱野兽等,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十四节令鼓
廿四节令鼓,内容以中国传统二十四节令为创意,结合南方广东狮鼓和传统书法艺术的特点,气势磅礴,鼓舞人心。
1988年4月,世界首支廿四节令鼓队,由马来西亚新山中华公会,联合潮州、福建、客家、广东和海南五大会馆出资,在宽柔中学成立。
1997年7月1日,中国首支廿四节令鼓队,在福建省泉州市华侨大学成立。
廿四节令鼓是对中华文明的继承和创造,如今“二十四节令鼓”已成为在亚洲华人世界许多大型节庆、宴会的重要表演环节。除了在马来西亚深耕,还在世界各地开花,也屡屡登上大雅之堂,国际舞台和赛场,他们回到祖国在炎帝陵前敲响,也跨越太平洋震撼美国NBA赛场,鼓动世界,擂响乾坤。
陈再藩与二十四节令鼓
二十四节令鼓创始人陈再藩先生祖籍广东潮州,是马来西亚第二代华裔。1988年,他和著名作曲家陈徽崇以中国传统二十四节令为创意,结合南粤狮鼓和传统书法艺术的特点,创作了二十四节令鼓。一经推出就大受欢迎,特别是年轻人的喜爱。二十四节令鼓以击打鼓为基础,不仅仅是击鼓的表演,还加上武术、舞蹈和配乐,形成自成一体的艺术门类,既有鼓的雄浑与磅礴,也有舞蹈与武术历练与美的展示,其震撼力无与伦比!
陈再藩先生
陈再藩先生多才多艺,经常“不务正业”。当然,他的副业与他的正业同样出色。他原来在马来西亚一家日本公司当执行董事,是马来西亚石油化工协会的副会长,其所学的专业是商业管理。在新马的华文报纸,人们却经常可以看到陈先生用“小曼”之名发表的文章。在新加坡的联合早报,还有他的“两岸灯火”专栏。他的文章,诗歌、还有漫画,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他更是一位文化活动的策划者。近年来,马来西亚新山的华族,不遗余力弘扬华族文化,其中尤以潮州文化的传承活动有声有色。正月营老爷庙会、“三月初三锣鼓响”潮州乡音文化节、陈旭年街历史文化街、中秋提灯、廿四节令鼓等活动,成为新山的文化品牌,这与他参与精心策划分不开。
如今,他从服务了38年的石化工业退休了,但副业正旺!仍然身兼数职,目前担任马来西亚南方大学的策略发展部总监、文物与艺术馆馆长。依然喜欢写文章,在他喜欢的领域里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陈再藩先生当初为何想到编24节令鼓舞,有没有想过这套鼓舞三十来年长盛不衰,而且几乎火遍全球每个有潮人的角落。陈先生表示,他的父辈都是潮州人,尽管他是在马来西亚出生的,但从小他就跟随父亲经常参加那里的庙会,几乎是听着潮州大锣鼓长大的。耳濡目染,他对鼓乐很敏感。由于他一直从事策划工作,那是1988年,他负责策划一台晚会。期间,他编排了鼓乐,当时他有点为难,到底要多少鼓手才比较合适呢?也许是天意,他觉得舞台这么大,鼓手太少的话,场面不够壮观。就在发愁之际,他突然想到了24节气。
他说,这是一种机缘巧合,他当时脑中一闪,24节气是文化上一个最美好的数字。我国是农耕大国,在天地之间种植赖以生存的农作物,要遵循时令的变化规律。我们的先人,将一年的时令的变化分成24节气,每个节气巧妙地分隔一个节令,在农耕时代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历史的进程里面,每个节气成了充满着文化内涵的节日。广大农民可以忘记其它节日,唯独没有忘记每个节气。他们深知24节气是农耕的时间表,是必须遵循的自然规律。当即,他敲定用24节令鼓来加以体现。由于他身上有这种文化潜伏的基因,对鼓乐有一种天生的敏感,他大胆借鉴潮州大锣鼓的特点以及中华传统文化南方狮鼓,由新马12名知名书法家将中国24节令名写于24鼓身上,将全年所有节气搬上舞台。一种充分体现中华博大精深的文化,展现节庆的新鼓乐诞生了。
就这样,当年第一支24节令鼓队成立于柔佛古庙,是由新山宽柔中学的师生组成的。这大型鼓舞一亮相,就得到各界的欢迎和喜爱。特别那种庞大,壮观,欢庆的场面,很具观赏性。同时24节气让旅居海外的华人有着浓厚的归属感。
二十四节令鼓手展示二十四节令书法
24节令鼓开始只在马来西亚本土,后来传遍了东南亚。让陈先生记忆犹新的是,“24节令鼓”在中国内地大型公祭活动上首次亮相,那是在2005年中国湖南旅游节开幕式暨炎帝陵百龙祭始祖大典上擂响,以缅怀炎帝神农氏首创农耕之功德。在2008年,辗转海外20载的24节令鼓,终于回到潮州,回到它最该回的地方。如今,已经传到了世界许多角落。
随着中国古老文化智慧的24节气成功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全球华人深受鼓舞。而24节令鼓在亚洲的华人世界,已成为一种结合鼓乐、中华智慧及书法艺术的演艺形式,更成为一种激励人心的中华文化符号,在许多大型的中华文化节庆上不可或缺。陈再藩说,鼓是文化,鼓是精神,鼓是使命,他希望24节令鼓能越行越远,在全球擂响。
一种中国古老文化的呼唤——潮州二十四节令鼓
“鼓乐是节庆的声音,鼓是传统的脉搏,也是海外华人对祖先的一种想念。”陈再藩说他们的二十四节令鼓的创作是来自中国古老文化的呼唤。
潮州二十四节令鼓是一种配合舞龙舞狮表演的大鼓,这种鼓在制作过程中会分高中低不同的音阶,最高的音在鼓的前面,中低音在中间,稍微高的音在鼓的后面,只有这样的制作才能让鼓在击打的过程中,从鼓震中将鼓的音波的共鸣击打出来。
二十四节令鼓的寿命一般是五到八年,鼓的里面是用竹子卡住,然后里面是用铁的铁块把鼓固定,这样才能保证鼓不会变形。
鼓身内的弹簧
每一个二十四节令鼓鼓身里面都会有一个弹簧,这个弹簧的作用是将击打中的浊音滤掉,打出来的鼓声就会很清亮,让鼓声产生共鸣。
潮州二十四节令鼓的表演融合中国、印度、马来西亚、西乐四种元素,并且鼓的全身都可以用来击打并发出不同的声音,配合起来成为一种有节奏的鼓声。二十四节令鼓的表演非常多元,节奏加上演员的动作会成为一种非常震撼的表演形式。在表演过程中少则八九架鼓,多则会达到七八十架,甚者一百四十多架,在马来西亚表演用到的鼓会比较多。
二十四节令鼓是根据中国二十四节气而命名,每个鼓手都有自己固定的鼓,不同节气的鼓声音的高低会有所不同。每一个鼓都会有一个鼓震,主鼓的音是最高的即鼓震,前面四个鼓是第二高、后面四个鼓是第三高,中间的鼓都是中音。主鼓中间旁边的一个全是低音,然后外面两个平行的地方是最高的,鼓的整个排阵形成一个菱形,整个音波倒在地面的时候融合在一起然后扩散,就会形成一个混音出来,非常好听,这个打法是马来西亚南方大学的音乐教授陈伟春研究出来的。
由于鼓手在打鼓时都有音律和节奏,并且已经与鼓声融为一体,不会对耳朵有伤害。但是打鼓时,鼓手使用小臂的力量会比较多,就导致手腕比较胖、小臂比较细。
鼓棒有长有短,长的鼓棒一般会配合不带鼓架的鼓,短一点的会配合带有鼓架的鼓。鼓手用不同的力打击鼓面,发出的声音就会不同,不同动作、不同速度的打击也会有不同的声音和音色。
鼓棒一般有酸枝红木、六道木、枫木、美国原木等材质制作而成。红木酸枝通常会用在家具中;中国传统的鼓棒是六道木,重量比较沉;最新研究出来的是枫木,相对更加结实。据悉,鼓棒的价格一般在四十到一百元人民币之间。
二十四节令鼓创办的年份比较短,并没有几百年或上百年的文化传承,所以鼓的打法没有定性、非常多元化,更容易被人接受,每个人都可以从中找到共鸣。潮州人听潮州打的鼓,会有一种家乡的感觉。二十四节令鼓融入了很多元素,打起来会比较自由,只要你能在拍子里找到自己的感觉就可以随意的去做很多动作。
二十四节令鼓曾经受邀参加NBA表演,表演者是在英国和美国的中国留学生,这些留学生带着美国人(包括一些黑人)一起表演,最后成为NBA季后赛的表演。现在二十四节令鼓的表演在五大洲都有,并且已经推广到非洲的孤儿院。在非洲孤儿院,黑人小孩穿着中国的服装,不仅混合很多西方的节奏,而且会增加很多即兴的东西。
马来西亚将二十四节令鼓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人也越来越喜欢这种乐器,并且越来越多的二十四节令鼓在中国成立。
二十四节令是中华民族古老的智慧,它使一个古老民族在农耕时代找到文明的方向,而二十四节令鼓今天在海外迅猛崛起,除了本身的韵律与时代节奏相适应,还满含着海外华人对故国的思念,以及不屈不挠民族精神的体现,是民心所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