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与火的警报

烟与火的警报

9月18日,由于受到烟霾影响,马来西亚槟城能见度低至1.7公里,导致当天2趟飞抵槟城国际机场的航班无法顺利降落,只能返航;

截至9月17日,马来西亚已有超过600所学校因烟霾污染过于严重而宣布停课;

9月14日,新加坡国家环境局数据显示,继2015年遭受严重空气污染以来,新加坡空气质量首次恶化到不健康水平……

东南亚烟霾卷土重来

近来,空气污染成了东南亚国家最热门的话题之一。但有关烟霾的来源,各方却是各持己见。

新加坡和马来西亚都认为,是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中部和南部地区持续出现的干旱天气以及森林火灾造成的烟霾持续扩散,让本国受到连累。

对此说法,印尼气象、气候与地球物理局引用卫星数据,予以否认。

该局官员称,卫星在9月4日至7日期间检测到在东南亚地区多国至少有2510个着火点;且在此期间,印尼气象部门没有发现从苏门答腊岛飘到马来西亚的跨境烟霾。

然而,根据总部设立在新加坡的东盟气象中心的声明,正是由于苏门答腊岛及加里曼丹岛的烟霾情况进一步恶化,使得烟霾跨境吹往马来西亚半岛方向。

总之,尽管各方对笼罩马六甲海峡的烟霾具体来自哪个国家尚有争议,但对于烟霾污染的严重程度、及其源于大规模林火,则基本达成一致。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近日报道,印尼警方连日来已逮捕185名涉嫌引发林火的嫌犯。根据印尼的一项环境保护法令,若罪名成立,他们将面对最高10年的监禁。

此外,印尼警方也在调查4家涉嫌与林火有关的企业。

据称,印尼林火的罪魁祸首是非法烧芭开垦的农民和棕榈油、纸浆企业,由于火患多发生在泥炭地,火势可持续数月之久。而今年印尼气候较为干旱,更如同火上浇油。

2015年,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印尼旱情严重,导致当年印尼林火狂烧,烟霾危机持续好几个月。

据印尼政府统计,当年多达260万公顷的土地遭焚毁,经济损失达160亿美元,还有50多万人患上呼吸道疾病。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等国也经历了迄今最严重的跨境烟霾问题。

3年过后,东南亚的跨境重霾卷土重来,除了让新加坡和马来西亚民众陷入不安之外,也引发了东盟各国的普遍担忧,2016年达成的争取2020年之前在东盟区域内实现“无烟霾”目标恐难实现。

“无法恢复”的临界点

就在东南亚多国受困于烟霾之际,位于太平洋另一侧的南美洲大陆上,亚马孙雨林的大火仍在燃烧。

被誉为“地球之肺”的亚马孙雨林总面积550万平方公里,横跨9个国家和地区,60%位于巴西境内。

这里不仅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物种最多的热带雨林,还有流域达600万平方公里的亚马孙河及众多支流,对维持全球生态平衡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有科学研究表明,亚马孙雨林对全球碳固定和调节的作用至少占20%以上。亚马孙雨林中仅植物就有1.6万多种,占全球物种数的十分之一。

树木消失之后,如果遇到大暴雨,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形成“光板地”。破坏后的热带雨林一旦形成这种热带荒漠,将极难恢复。

在健康的雨林生态环境中,湿润的空气会阻止火势蔓延。

但是,随着丛林被大面积砍伐,雨林的自我防护与修复能力遭到了巨大的破坏。

世界自然基金会表示,火灾频发是“近期雨林砍伐面积增加的结果”。

巴西政府此前发布的数据显示,巴西亚马孙热带雨林每分钟的砍伐面积已超过三个足球场。

虽然在2006年至2012年间,巴西的森林破坏率下降了80%,但此后破坏率又逐年上升。

去年,巴西森林破坏增长率创下了10年来的新高,达到13%。

英国《卫报》称,不断加快的砍伐速度已将该雨林推向一个“无法恢复”的临界点。

发展与环保的失衡

无论是东南亚的跨国烟霾污染,还是亚马孙雨林的林火、砍伐,其背后都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保护间关系的失衡。

在印度尼西亚,“烧芭”本是一种悠久的传统农业文化。

当地人点燃森林,将燃烧的灰烬作为肥料,以烧光的“空地”作为耕地,进行耕作收获。

几年后,田薄地衰,山民便弃之不顾,转而另辟新地,烧芭就这样周而复始地循环下去。

然而,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人口增长,农地扩张与转移的要求越来越高,烧芭造成的毁林、污染问题愈加严重,大量曾经属于野生动植物的土地被夺走,以人工开垦的种植园取而代之。

除农民外,在当地烧芭的还有棕榈油公司、造纸公司等企业。

这些企业雇用当地农民以“开疆拓土”,事成后,企业会设法获取土地或从农民手中购买原材料。

有专家指出,烧芭垦荒的成本为每公顷7美元(约合人民币49.5元),相比之下,机械化清理土地的花费高达每公顷150美元(约合人民币1062元),就短期经济效益而言,两者的差别不言而喻。

与之相类似,亚马孙雨林延烧不息的熊熊大火,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人类经济活动的“杰作”。

一篇2012年发表于《自然》杂志的论文称,巴西亚马孙地区的人口从1960年的600万增加到2010年的2500万,而该地区的森林覆盖面积则下降到原来的80%。

随着人口增长,这个水汽蒸腾的世界开始反复经历火的考验。

火烧过之后,因为当地的雨水和热量充足,热带雨林在没有人为干扰的情况下,预计三五年就能长出新的树林。

但现实情况往往是,大火本就是人们“清理土地”的手段,大火过后,原来的雨林地带会被用于种植经济作物,或开辟牧场养牛。

美国航天局此前就曾刊文认为,今年巴西亚马孙雨林火灾的突出特点之一,就是沿着该地区人类修建的主要道路蔓延。

巴西农业综合企业也深知此问题的严重性,曾公开要求政府打击乱砍滥伐和森林火灾。(梁凡)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