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瑞士大城市,中医诊所可以说是三步一个,五步一家。”2001年来到瑞士卢塞恩开设诊所的郭松鹏,随手搜了下附近的中医同行,地图上红点标注的地址不下20个。
以风景如画闻名的瑞士,不仅有绝美的雪山,更是诺华、罗氏制药等跨国药企的所在地。虽然是西药生产大国,但瑞士对中医等非药物传统疗法却持开明态度,一早便通过全民投票的方式将中医纳入了立法和基本医疗保险。11月1日,“岭南中医药文化欧洲行”第二站来到瑞士日内瓦,深入当地调研中医药发展情况。
67%的选民支持将中医等替代疗法列入基本保险
美丽的日内瓦湖西南角,坐落着瑞士联邦第二大城市日内瓦,这里也是世界卫生组织的所在地。2018年12月,瑞士董博士集团(Dr DONG SA)与陕西中医药大学、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深圳市中医院、日内瓦大学医院、瑞士La Tour医疗集团等合作,在此成立了中瑞中医药中心,以董博士集团为基地建立示范门诊,开展中医教育、技能培训等交流活动。
“瑞士是最早为中医立法的发达国家之一,总体来讲,这里的法律比较健全,整个中医的发展也比较健康。”中瑞中医药中心主任董红光博士如是说。
瑞士中医获得合法地位,也曾经历过一波三折。公开资料显示,1999年7月1日,瑞士联邦内政部规定将包括中医药、顺势疗法等在内的五种补充替代疗法作为试点,纳入瑞士基本医疗保险偿付范围,同时开展补充替代疗法的疗效和经济收益观察。然而,经过6年试点,2005年瑞士联邦委员会却将除针灸外的上述疗法从基本保险偿付中悉数剔除,只有购买了附加商业保险的人才能从保险公司处报销接受上述治疗产生的费用。
此举引发了巨大争议。2009年5月,瑞士开放中医药全民公投,有67%的选民支持将中医等替代疗法重新列入基本保险的议案。但要真正实现这一议案,仍必须在2012—2017年实行期间证明这些补充替代疗法的有效性和经济性等。2016年3月,瑞士联邦政府发布公告,称尽管无法验证所有补充替代疗法的效果,联邦政府仍决定在2017年5月1日起将中医药、顺势疗法等四种补充替代疗法,与学院派医学(即西医)同等对待,继续执行基本医疗保险偿付政策,前提是执行中医疗法的医师必须经过专业认证。
除在中瑞中医药中心任职,董红光同时也是瑞士医学会法语区中西医结合会副主席。他告诉记者,目前瑞士的中医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具备西医资质后学中医,另一类是各种非西医的中医治疗师。其中,“西医学中医”的执业医生有1000人左右,此外大部分属于没有西医资质的治疗师。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开展的中医治疗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后者获得认证后进行的中医治疗则由附加商业保险支付。
使用针灸的医生越来越多
瑞士以现代医学发达闻名,在生物制药、抗衰老等领域排在全球前列,也是医疗旅游最热门的国家之一。但同时,瑞士普通民众也欢迎中医疗法,欢迎中国中医师。“中医诊所的就诊率正逐年稳定增长。”郭松鹏告诉记者,越来越多的西方人愿意接受中医治疗,因为中医疗法简单、安全、有效,正好补充了西医的缺陷,因此不少西医医生自身也愿意接受中医治疗。
资料显示,早在1996年,瑞士传统中医药国际股份公司(后更名为MediQi公司)即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传统医药国际交流中心合作,开设了第一家中医诊所。到如今,正式登记的中医诊所超过1500家,可谓遍地开花。据悉,仅苏黎世一个城市,就有200多家中医诊所。
在中医教育方面,郭松鹏介绍:“瑞士开办了十几所中医学校,培养了大量本土中医师,可以说瑞士的中医本土化已经基本完成,他们称之为‘欧洲传统中医’。当地西医医生对中医也很有热情,使用针灸的医生越来越多,因为西医医生的针灸治疗被纳入基础医疗保险全额支付。”
不过,尽管环境相对宽松,中医药在瑞士也同样遭遇各类“门槛”。据了解,瑞士当地以法语、德语、意大利语为主,国内中医师到瑞士执业,要考到西医执照相当困难。正因如此,尽管在国内已经拿到主任医师职称,但郭松鹏到瑞士后依然只能以治疗师的名义执业,严格意义上不能公开称医生,实际是被降格了。
此外,瑞士当地的中医治疗师,不少并未经过系统的中医教育,而是理疗师、助产士等通过短期培训后直接上岗行医,水平参差不齐,这也对中医在当地的整体口碑带来消极影响。
郭松鹏告诉记者,他的中医诊所在卢塞恩,属于瑞士的德语区,“我每天看10来个病人,一半以上的病人需要用到中药。”一般十天的中药,价格在200—300瑞士法郎,相当于人民币1500—2000元,即便补充商业保险可以报销一半费用,所需仍不菲。
中药饮片、中成药“进口难”等问题,也让瑞士的中医医生面临无药可用的困境。据介绍,瑞士本地只有三家药房可提供中药,主要以浓缩配方颗粒为主,有300多个品种已获瑞士批准进口,但中药饮片或中成药要进入瑞士或欧洲仍有不少困难,这也导致瑞士的中医治疗仍以针灸等外治法为主。“现在我们医生也不怎么愿意开中药,开出一个处方,病人很多时候到药房抓不到药,又得找医生来修改处方,很折腾。”董红光表示。
不过,好消息是,已有中国药企在做出尝试。2017年,北京同仁堂在瑞士日内瓦开启中医门店,将百年老字号的中药带入当地。然而,郭松鹏告诉记者,由于药材质量和口碑的问题,目前瑞士当地的中药仍主要来源于我国的香港、台湾等地和日本、新加坡。
调研期间,广东中医药代表团专家对与瑞士方面的合作前景提出建议。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陈瑞芳教授提出,中医膏方可以用配方颗粒熬制,在调理身体治疗不孕不育方面也有很好的疗效,很值得在瑞士推广。深圳宝安纯中医治疗医院院长徐庆十也提出,双方可以在生殖医学等领域开展相关合作。
■对话
中瑞中医药中心主任董红光博士:
很多西医相信中医哲学理念
董红光博士本科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后来到日内瓦大学医学院攻读研究生,主攻生殖医学方向,上世纪90年代就来到瑞士。他是中瑞中医药中心主任,也是世界中医联合会副秘书长,多年来在瑞士致力推广中医药。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专访时,他介绍了中医药在瑞士的现状。
南方日报:中瑞中医药中心成立将近一年,主要开展了哪些工作?
董红光:目前主要以双向的医学再教育和中医药文化推广为主。瑞士以抗衰老医学闻名,实际上并非简单打两针羊胎素这么简单,去年我们曾组织瑞士内分泌抗衰老医学领域的权威,到国内讲述西方真正的抗衰老理念。中医一直讲究养生保健,我们也希望通过这个平台,将世界最好的中医和西医结合在抗衰老领域创出新的成果。今年我们还在国庆前夕推出了“中医走进联合国”的大型文化交流活动。
南方日报:在瑞士,学中医和用中医的是华人还是本地人为主?
董红光:瑞士对于包括中医在内的替代疗法、顺势疗法接受程度都比较高,结合医学在此相当盛行。瑞士本地人已经成长为中医的主力。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是,西医学针灸、学中医,并非为了谋生,而是相信中医的哲学理念和治疗方案。他们对中医的认知和信任程度甚至比一些中医还深刻,开展业务时,也从刚开始中医介入较少,到后来甚至90%以上都是用中医手段治疗。
南方日报:中医是否进入瑞士的大学或医院?
董红光:目前瑞士的中医教育仍以私立学校为主,中医也没有进入瑞士的医院体系。大学院校的环境相对保守,必须有西医资质学了中医或顺势疗法的人,才能加入学术讨论,中医药要进入西医学院并不容易。但瑞士各界也认识到中医的好处,比如在对付疼痛方面,除了针刺,我在日内瓦大学合作的老师也在考虑能否从中医药中甄选出有效的止痛药物等。
南方日报:在瑞士,中药处于一种什么样的地位?
董红光:目前进入瑞士的中药品种比较有限,以浓缩配方颗粒为主,主要从我国台湾地区进口。瑞士只有800多万人口,中药进入瑞士最大意义在于其国际影响力,因此国内的中医药想要进入欧美市场,需要走国际化正规化的途径,按照当地的法律法规办事,企业也应该要有这样的格局。我也很愿意在其中发挥桥梁的作用。
【记者】许隽 严慧芳 邵一弘
【摄影】许隽 邵一弘
【海报设计】黄红鹰
【作者】 许隽;严慧芳;邵一弘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南方号~自营号~日报要闻自营号~岐黄海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