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新加坡规划之父”刘太格」城市规划:心灵美、内在美和外在美(上)

【一个好的城市规划是让每座城市都保有属于自己的面貌和故事,让市民感受到这座城市的灵魂,最终实现真正的安居乐业】

□中国经济报告 王艺璇

著名城市规划大师路易斯·芒福德曾说过,“城市是文化的容器,是历史的记录者。”城市规划的繁荣兴衰,记录着社会的发展足迹,且和经济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刘太格被誉为“新加坡规划之父”,是新加坡“花园城市”和“居者有其屋”理念的实践者,同时也是新加坡城市规划和公共住宅建设的开拓者和奠基人。1969年至1992年,他历任新加坡建屋发展局总建筑师、局长,新加坡市区重建局局长及总规划师等职,期间,领导完成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1992年版新加坡概念性总体规划方案的修订。2008年至今,他被任命为新加坡宜居城市中心咨询委员会首任主席。刘太格还曾荣获多项重要大奖,包括新加坡建筑师协会金牌奖、法国巴黎城市奖、新加坡总统颁发的特殊功绩勋章、新加坡设计金禧奖及新加坡规划师学会的卓越终身成就奖等。

在中国,刘太格先后受聘为北京及山东、广东等地30多座主要城市的规划顾问。2002年,他应邀担任北京2008年奥林匹克公园规划设计方案评审委员会主席。除此之外,他还承接完成了众多城市规划、城市设计以及建筑设计项目,作品遍及亚洲、中东等地,是全球城市规划界的泰斗。

他非常擅长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将枯燥的理论形象化。日前,《中国经济报告》就城市规划的有关问题采访了这位已经80岁高龄的规划大师。

从杂草丛生到花园城市

中国经济报告:新加坡在独立前其实环境并不好,杂草丛生、沼泽地多、居住环境恶劣。但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现早已成为世界闻名的“花园城市”。短短几十年就实现了质的变化,这其中有什么秘诀吗?

刘太格:新加坡的“变绿”得益于自上而下的长远和全局规划。1965年建国后,新加坡政府就确立了建设“花园城市”的规划目标。在人口密度大,土地资源十分紧缺的情况下,提出了人均8平方米绿地的指标,并要求见缝插“绿”,大力发展城市空间立体绿化,不断提高城市的绿化覆盖率。绿化用地和城市用水、轨道交通等系统一样被纳入了新加坡的全局规划之中,这极大地保证了新加坡绿化实施的可行性。

在之后的几十年里,新加坡政府始终坚持着“绿化新加坡”的目标,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制定了不同的具体规划并严格实施。对区域性公园、绿化带、街心邻里公园,停车场、高速路、人行道、高架桥、楼房立面等的绿化位置、面积、标准、责任人等都逐步有了明确规定,如20世纪60年代制定了每个镇区中心建设一个10公顷公园的规划,80年代制定了将5%的土地设为自然保护区的规划等。

新加坡国土面积比较小,绿化做得多,就会显得很丰富。每一条道路的两旁,都有一套“标准化”的树木种植方案,除非是保留的历史传统建筑会有一些例外。新加坡虽然被誉为“花园城市”,但其实更多的是草和树。花的种植成本和维护成本相对较大,所以规划时往往只在一些视觉焦点位置上放置一些花。

中国经济报告:新加坡也被誉为“卫星城市”,这是为什么呢?

刘太格:新加坡的标准是人口规模达到100万-150万人口就拆分为一个组团,保持一个中等规模。每个150万人口的片区,底下还会有若干个卫星镇,中个子和小个子加在一起,就是一个大家族,也就形成了“卫星城市”。

我建议在进行城市规划的时候,关注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理念,我经常提的城市家族理念,从本质上讲就是一个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理念。在整体城市建设过程中,没有将城市功能高度集中于一两个点,或随处分散,而是应该按照功能的级别,进行规划和设置,将功能分级,服务于不同的区域。比如,有些功能是服务于整个城市的,有的是服务于片区的,有的是服务于卫星镇的。将这些功能进行分配,是一个比较合适的规划方法。

中国经济报告:这样拆分的规划,又有哪些好处呢?

刘太格:我们做规划是为谁服务的?是为了居住在里面的居民。他们生活所需要的东西都要有,包括公园、学校、商场,等等。新加坡有很多个城中卫星镇,规模在20万到30万人口之间。其功能高度齐全,不仅满足住户的日常生活需求,还能提供很多就业岗位。在自成一体的同时,很多居民可以在卫星镇内得到从工作到生活的所有需求,生活、工作能够近距离完成,节省了路途奔波的时间,还能减少能源消耗。每个组团功能高度齐全,就能增强人的宜居性。可以说,这完全是一举多得的方案。

中国经济报告:城市规划不能试错,因为它一旦落地就不能轻易推倒重来。你如何保证你做的规划是科学合理的,并且一定能够成功呢?

刘太格:首先,我们的总规划非常严谨。那时我的工作一方面是规划师、建筑师,同时也是开发商,因为我们不仅要规划好住宅,也要规划好相关配套的商业、工业、学校,还有体育场馆。我们按规划条件选好土地之后,再让政府相关部门建设。不管是规划还是建筑设计,公共住宅的每一户、每一寸土地的利用都要有充分的科学依据。然后,再做施工监理、物业管理。而物业管理可以收集很多居民的抱怨。建屋局曾经有15000人同时运转,而我有一个小团队,里面有工程师、建筑师、社会学家。基本上,这些专家每个月都会对过去做错的地方进行分析,比如规划方面的缺陷、建筑布局的权限、还有哪些没有想到的好想法。之后,我们会将这些宝贵经验应用到下一轮的规划和建筑设计中。

其次,我们的执行很严。新加坡的规划方案是受法律严格保护的,不能随意更改,执行也会严格按照规划方案来。那时候,我对方案的合理性很有把握,所以比较敢严格执行。

再次,我们还会不断征求开发商和其他政府部门的意见,合理的我们就会修改。这个修改不是针对某个开发商或个体的需要,而是针对所有相关方的修改。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