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观察丨天然气的“中国机会”

行业观察丨天然气的“中国机会”

近日,由石油观察主办的“中国能源周——2019行业影响力年会”在京召开,会议的主题为变局下的中国定力。来自能源行业的多位专家各抒己见,畅谈对能源行业发展方向的认识。其中,来自天然气领域的4位专家积极讨论当前热点话题,探讨天然气面临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的挑战与机遇。

对话嘉宾

杨雷 国际能源署署长高级顾问

贾颖 美国切尼尔能源共享服务有限公司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

黄妙茹 伍德麦肯兹亚太区天然气及液化天然气高级经理

叶忆叔 保利协鑫新加坡石油天然气贸易公司总经理

●是“煤改气”政策还是宏观经济对天然气需求增长的推动力更大?

杨雷:从长远来看,环境作为能源的约束条件,对所有的产业都会造成很大的压力。有些地方限煤了,环境容量也是很大的影响因素。天然气需求增长还是跟经济的发展,尤其是能源清洁发展的趋势关系更大一些。局部地区的“煤改气”政策会有作用,但是没有想象中那么大。

黄妙茹:从短时期看这个问题,可能还得细分看每一个行业具体的承受力是怎样的。比如说有一些高附加值行业天然气的成本可能只占总成本的10%~20%,更多是结构性的增长。有些行业如果能源利用方式改成天然气之后,天然气成本占到总成本50%以上的话,需求的释放在这个阶段是需要用“煤改气”的政策去驱动。前两年的政策是把潜在的需求提前释放了。长远来看,如果基于环境的外部效应评价,天然气的定位还是清洁能源。如果以后有外部污染的指标或者外部环境影响成本,这部分成本是迟早会被释放的。

叶忆叔:首先,需求取决于很多因素,政策是最大的驱动因素。第二,需求与气温有关系。如果冬季是暖冬的话,价格和需求就提升不上来。还有一个是替代能源的价格互动,如果替代能源的价格下降,天然气的价格也会下降,会引发需求的变化。如果气价相对低,有竞争力的话,一些工业用户和发电企业就会被吸引过来。有时经济形势取决于天然气行业下游的产品需求,比如说玻璃、钢铁、化工等行业行情好,就会有用气的驱动性。需求增长总体上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

●当前的天然气行业处于改革的过程中,如何能形成中国的天然气价格,还有哪些方面需要发力?

杨雷:现在还有很多的措施需要完善。就像成立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交易平台后来几乎变成了“拍卖平台”,无法体现公平主体的概念。如今很现实的问题就是市场设计,如何把市场设计的有竞争性。欧洲经过摸索建立了虚拟交易中心。中国能不能这么做呢?在全国范围是不能这么做的,因为范围太大了。中国可以尝试建设一些区域的虚拟交易中心,比如在广东建立虚拟交易中心。要想产生交易必须有流动性,这是“点对点”的问题,而“多对多”就很难实现。如果把广东整个省作为一个交易市场,往广东销售的天然气就在平台交易的话,规模一下就达到两三百亿立方米,这样天然气完全可以形成一个标准产品,“多对多”的交易就有了。其实对广东来说,必须把销售公司和管网公司剥离,真正成为一个独立的承运商,这其中可能丧失掉原有的既得利益,但这样有利于吸引更多的资源,把天然气价格降下去。成立了国家管网公司,更多的配套政策需要推进,也需要有更多地区有“先行先试”的勇气。

目前国家还有很多事情要做,比如监管方面的能力建设,还要提高对天然气行业的理解能力,有了足够深入的认识才能有效推动改革。

贾颖:JKM指数存在10年了,在指数流动性增加不少的情况下,一年的合约以JKM指数来计算都很困难。我感觉以JKM指数来签约,10年以内都不太可能实现。天然气市场刚开放,管道资产剥离刚刚开始,我国还有许多事情要做,码头不开放就无法形成公平透明的指数。我们投资建一个项目,投资人要看风险有多大,回报是多大。如果我们的项目按中国的指数作为基准可不可以,比如很多人问我使用门站价不行吗?门站价是政府定的,不是从市场中出来的,我们需要的是市场的“结晶”。

黄妙茹:要形成一个中国的、让国际卖家公认的指数,这需要非常长的时间。如果参考欧洲跟美国,他们花了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建立自己的价格指数。成立国家管网公司是一个契机,能够把价格信息还有管道运行的信息放在一个信息对等的平台上面,使价格传导首先顺畅起来。另外,气源供应需要上游环节的开放,以及LNG进口方面有更多参与者进行选择,这是一个系统工程,也需要很多时间以及政策制定方面的探讨跟推动。(中电传媒记者 王若曦)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