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支付服务法案》对数字货币业的影响

香港奇点财经 Singularity Financial January 23 2019 –

据新加坡金管局(MAS)官网1月14日的通告,在经过二读并通过国会审议后,《支付服务监管框架》(Payment Service Bill)已被正式立法,并被命名为《支付服务法案》(Payment Service Act)。MAS将从风控和合规两个方向全面监管新加坡数字货币交易所、钱包及场外交易(OTC)平台。同时被监管的还有支付宝、微信等电子支付的业务。

一、监管范围和方法

法案的监管范围是所有在新加坡市场有实际运营的相关机构,而不仅限于注册地在新加坡的机构。因此,火币、币安等在新加坡有业务的大型交易所均需着手准备牌照申请。

在这一法案下,“指定制度”和“牌照制度”两条监管框架并行。受监管业务包括开户服务、境内和跨境转账服务、商业采购服务、电子支付服务、支付型代币相关服务及货币兑换服务。主要的监管风险点包括洗钱及恐怖主义融资、因破产导致顾客或商家的财产损失、碎片化和互操性的限制、科技及网络风险。

在“牌照业务”中,分别发放“货币兑换”、“标准支付机构”、“大型支付机构”牌照。判定服务提供商适用于哪类许可证主要取决于持有的电子货币量和交易量的大小。如持有的数字货币不超过500万新元,且每月交易额超过300万新元的主体适用于“标准支付机构”。

二、监管要点

当服务提供商破产时。该法案要求主要支付机构使用下面任何一种方式保护客户资金免受损失:1、任何银行或指定金融机构承诺对客户承担该等款项的全部责任;2、信托账户中的存款;3、以金管局规定的其他方式进行保护。

针对洗钱、恐怖主义融资风险,MAS将针对非法跨境转移,匿名支付等行为进行监管,当然电子货币代币交易所也不例外。

针对网络安全风险,MAS要求服务商在用户认证、数据丢失保护和网络攻击预防和检测等领域有足够的风险治理能力。

此外,为个人支付账户设置数额和流水上限也是风控措施之一。《支付服务法案》规定,个人支付账户中的数字货币(类似支付宝余额)不得超过5000新元。从个人支付账户(而不是用户指定的银行账户)每年流出的最大累计金额不得超过30000新元。这些上限不适用于商业支付账户的商业用途。

三、监管对数字货币行业的影响

这项法案让新加坡成为少数几个对数字货币业务有明确监管的国家之一。法案出台后,在新加坡,数字货币相关产业不再是监管模糊地带。较为稳定的政策落地后,有理由相信越来越多的数字货币从业公司将在新加坡开展业务,这或许也是新加坡政府乐见的景象。

金管局副总理兼部长Tharman在回答议会提问时表示,“受新法案保护的电子货币门槛将从3000万新元降至500万新元。这意味着如果每日平均浮动金额超过500万新元,支付机构持有的任何电子货币都将得到全面保障。如果平均每日浮动金额不超过500万新元,则不会采取保障措施,前提是支付机构向消费者做出适当的披露。”

这意味着,每日浮动金额超过500万新元的数字货币交易所将得到保障,但一定要符合法案规定的风控和合规要求,适合于风险厌恶型的数字货币投资者;低于500万元的数字货币交易所虽然不会得到保障,但受到风控和合规的“掣肘”较少,适合于风险偏好型的数字货币投资者。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