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园到城,书写新的传奇!

驾车驶过东环路高架

总有一种神奇的感觉涌上心头

↓↓↓

往西是“人家尽枕河”的

千年古城

往东则是拥有“最美天际线”的

苏州工业园区

从园到城,书写新的传奇!

建设成为“面向未来的城市新中心”是园区新的任务

自成立以来,园区就肩负起了“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国际合作的成功范例”的使命,并在这个过程中跨越了“园区速度”,彰显了“苏州气魄”。当下,建设成为“面向未来的城市新中心”成为她新的任务。

大城时代

老城烟雨入巷陌,都市建设开新局。“双面绣”的精彩和魅力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必须经过精耕细作、精雕细琢的过程,才能形成令人赞叹的作品。

公元前514年,吴国大夫伍子胥象天法地,在江南鱼米之乡发现了一片风水宝地。就此,一道护城河圈出的14.2平方公里土地,成为至今不曾挪移的苏州古城。1978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小桥流水人家的古城命运开始起了变化——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如火如荼,苏州城不断突破延续千年的樊篱,迈进大城时代。
从宋代《平江图》细描精摹的河街相邻,到国土空间规划(2035)勾勒的城市蓝图,大城时代,苏州展现出了更开阔的格局与视野。
改革开放40多年,苏州先后编制了1986版、1996版、2011版三版城市总体规划,科学、有效地引领城市发展,从“古城新区、东城西市”到“东园西区,古城居中,一体两翼”,再到“一核四城,四角山水”,在保护古城风貌的同时,拉开了城市框架,逐步开创了一城多中心的局面。

从园到城,书写新的传奇!

这里处处彰显着“园区速度”和“园区质量”

2021年,作为苏州改革开放“排头兵”的苏州工业园区被赋予了新使命——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一流自贸试验区,成为面向未来的苏州城市新中心
为什么是园区?
从阡陌纵横到车水马龙,从男耕女织到精英荟萃,从人闲地旷的郊野农村到朝气蓬勃的国际化都市,28年来,这里处处彰显着“园区速度”和“园区质量”,也处处彰显着对标国际一流水准的追求
如何成为“新中心”?
实现城市形态更加优化、城市功能更加完善、城市治理更加现代、城市特色更加国际化,着力打造协调发展之城、绿色生态之城、活力时尚之城、精管善治之城。”园区用掷地有声的宣言,发出了打造苏州城市新中心的“动员令”。

从“园”到“城”

虽名为“工业园区”,但自诞生之日起,园区就没有将“工业园”当作自己发展的目标,而是秉承“产城融合”的理念,先规划后建设,一张蓝图绘到底。

1996年的夏天,盐城姑娘蔡丽来到苏州,在园区谋得了人生第一份工作。至今她还记得,第一次踏足这块还在开发建设土地时的印象。“大概也就七、八栋厂房,交通不能说完全无路可走,但到处在修路,一到下雨天,水洼基本可以淹没脚踝,差点没忍住辞职回老家。”实际上,时间再往前倒退3年,这里的情况还要糟糕——到处农田,没有一条汽车路,人们出行全靠船。
不过,这样的状况在新世纪来临前得到了彻彻底底的改善。“我记得是我来这边的第三年,区内很多主干公路都建成了,即便是瓢泼大雨,路也不会淹了。还有家门口的邻里中心建起来了,工作、生活变得越来越方便。”蔡丽很庆幸自己当初没有选择离开,“还有不断完善的交通,随处可见的便民设施,层出不穷的文体活动……园区确实履行了当初打造宜居、宜业新城的承诺。

从园到城,书写新的传奇!

交通是一座城市发展的原动力,它串联着城市的发展脉络

先来说说交通。都说交通是一座城市发展的原动力,它串联着城市的发展脉络,更诠释着一座城市的发展维度。
从2004年金鸡湖大桥通车到2021年星湖街隧道通车,从2007年独墅湖隧道通车到预计明年开通的独墅湖第二隧道通车,再加上选址园区东南部的苏州东站,短短20余年,从“内”到“外”,谁承想一条条的泥巴路可以变身成四通八达的立体路网。
再来看看民生实事项目。创新升级的邻里中心,不断新增、改扩建的学校,进行得如火如荼的老旧小区改造工程,正式启用的独墅湖医院,规划建设中的星塘医院、星海医院,开门纳客的北部市民中心,正在进行的金鸡湖及周边区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一系列民生实事项目的开展,彰显着园区居民的生活环境越来越好,大大提升了居民家门口的“幸福感”。

从园到城,书写新的传奇!

短短20余年,一条条的泥巴路变身成四通八达的立体路网

未来3年至5年间,我们要加快实施产业发展、交通及基础设施、商业综合、民生工程四大类443个重点项目,累计投资约3306亿元。”在去年十月召开的园区城市建设和管理大会上,园区亮出项目建设的“任务书”,苏州市委常委、园区党工委书记沈觅强调,只有城市建设管理好了、品位提高了、功能完善了,才能更好地彰显城市国际化、现代化的魅力,才能更好地营造项目集聚、产业集聚、人才集聚的优势,才能更好地促进园区转型升级、创新发展。
从低洼农田到现代化高科技产业新城,园区积极探索出了开放、创新、产业、城市融合发展的现代化建设路径,成为新时代“城兴人、人兴业”城市发展新逻辑的最佳注解。

科技向东

以东环路为界,一路向东,但见人气勃发,景象日新月异,彰显出以创新驱动发展的蓬勃生机与巨大潜力。

1994年到2000年,园区不负众望,在基础建设阶段交出了完美成绩单,同时其发展速度也如脱缰之马,2003年园区经济总量达到了开发之初苏州全市的水平,等于10年再造一个新苏州
众所周知,2000年前后,是外向型经济的天下,也就是说,无论园区抑或是整个苏州,外资所占比重还是相当大的,并且多以制造加工业为主,并无太高的附加值。而随着工业用地需求量持续上升,土地资源日益凸显。园区人自然深谙这不是长久之计,于是提出了要向“微笑曲线”两端要效益——即要向研发和流通等高附加值环节转型,“创新之城”苏州工业园区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从园到城,书写新的传奇!

人气勃发,景象日新月异,彰显出以创新驱动发展的蓬勃生机与巨大潜力

进入新世纪,园区相继建成了国际科技园、生物医药产业园、苏州纳米城等科技载体,启动实施科技领军人才工程,引导和培育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应用、人工智能三大新兴产业,如今产值已突破2000亿元。
2011年,47岁的海归博士俞德超来到园区,创建了信达生物,致力于研发老百姓用得起的救命药。2019年,信达生物研发的创新抗肿瘤新药达伯舒突出重围,成为唯一被纳入国家医保目录的PD1/PD-1免疫抑制剂,纳入医保目录后,其价格降幅达64%。如今,信达生物成了一条包括26个新药品种的产品链,并有6款新药获批上市,其中3款进入国家医保目录。

从园到城,书写新的传奇!

园区积极探索出了开放、创新、产业,城市融合发展的现代化建设路径

从园区出发,走向全国乃至全球的舞台,信达生物只是园区众多创新型企业的缩影。与传统生产型企业不同,主要依靠创新驱动的研发型企业,一旦取得关键技术突破,往往是爆发式增长。
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研究员邓智团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园区的创新经历了三个阶段:抢抓跨国公司全球产业梯度转移历史机遇的创新1.0版,汇聚全球高端创新资源、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历史机遇的创新2.0版,创新产业迅速崛起、创新生态开放活跃、跻身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行列的创新3.0版
无疑,这背后离不开营商环境的保障和支撑,而对园区来说,要加快建设“城市新中心”,关键问题之一就是如何不断完善营商环境,继续吸引和聚集创新要素,让各类创新主体进得来、留得下、活得好。

据了解,园区将从研发能力提升、临床资源优化、审批监管创新、发展要素保障等环节,推进生物医药全产业链开放创新;加快推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推动制造业“1+N”转型(由制造向制造+研发+营销+服务);坚持在全球范围配置创新资源,构建以大院大所、龙头企业为引领的协同创新网络;注重“用户思维”“客户体验”,加强法制建设和诚信体系建设,推动“就近办、网上办、掌上办”,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合衷共济

越来越开放的园区意气风发,从制度、规则等方面持续推进国际化发展,全面提升开放与合作新优势,打造成为“世界看中国、世界看苏州”的窗口。

2020年11月,新加坡科技研究局(简写为A*STAR)苏州企业合作中心正式启动。“企业合作中心的目标是支持新加坡科技型企业‘走出去’,以园区为基点,进行技术科研、产品化及市场化的运作。”新加坡科技研究局助理总裁陈世伟表示,A*STAR致力于与园区一起努力,推动更多新加坡科技型企业成功进入中国市场。一年多过去了,目前已有多家企业获批成为中心的“伙伴企业”,并在苏州成立了公司。
园区自诞生之日起,就“自带”开放合作基因,近年来园区始终在推动中新国际合作、服务国家战略和促进市域统筹三个不同层面,践行着自己的开放合作承诺。
2021年6月,园区与中国新加坡商会签订合作备忘录,并发布《苏州工业园区新加坡企业服务导则》,共同建立并启动“中新企业家面对面平台”以更好地开展中新企业供应链对接、企业与资本对接、企业与技术对接、企业与人才对接等专场活动,为新加坡企业在园区发展提供更专业的服务。
不止新加坡。为提升外籍创新创业人士的归属感,今年11月园区一网通办国际版上线,这意味着在园区工作、生活的外籍人士今后可在“指尖”提前了解或预约相关政务服务。至此,园区一网通办平台成为国内首个推出英语、日语、韩语三种外语服务的线上政务服务平台。

从园到城,书写新的传奇!

园区趁势而上,勇做探路先锋,全力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最美窗口”

2021年9月召开的苏州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要“更加积极主动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这是对长三角城市间关系更为紧密和交融的期盼和目标,园区自然被寄予厚望。在更早的2月,为贯彻落实《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国家重磅发文决定打造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园区被列入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的“北向拓展带”。
长三角一体化,园区勇担先锋。近年来,园区举办了第四届进博会“进博进园区”,独墅湖医院还设立了“长三角高级专家诊疗中心”,聘请了上海中山、长海等医院的院士和专家。
在服务市域统筹协同发展征程上,园区拿出了十分的决心与魄力。一年多前,园区与相城区携手打造的苏相合作区进入实体化运作,引来全市各界的高度关注,“移植”了园区发展基因的苏相合作区也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2021年3月,园区与吴中区合作设立苏州市独墅湖开放创新协同发展示范区,并设立26平方公里左右的“协同发展核心区”,核心区由高端创新产业集聚区、高端创新产业协同区、田园生态区三部分组成。
建设“城市新中心”,相信园区将继续全面推进“国家开放创新综合示范区”建设,持续擦亮中新合作金字招牌,积极促进制度创新,全力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最美窗口”。

记者手记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当下的苏州工业园区,已进入“经开区+高新区+自贸区”三区叠加的新发展阶段,同时又被赋予了“双一流、新中心”的新使命。

回望成立之初,作为中新两国合作的产物,园区处于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也是改革开放的一块“试验田”,那时候的园区有这么八个字——“不特有特,比特更特”,意思是这里不叫特区但是有特区的政策,甚至有一些政策可能会比特区更加厉害。

这个“特”为区域发展带来了机会,同样,也是责任与使命。“特”的目标应该是“不特”,即从“先试先行”始,最终“示范引领”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27年,从“试点”走到“示范”,园区没有辜负历史赋予的责任。

知之愈明,行之愈笃。站在新时代,园区也正继续以“探路者”的姿态,站在更高层面上,勇担“排头兵”角色,书写新的传奇,开启新的篇章。

从园到城,书写新的传奇!

从园到城,书写新的传奇!

责编:杜轶一 编辑:October

记者:向煜 摄影:安晚

来源:园区融媒体中心 全景金鸡湖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