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名校和住房类型已促成社会分化?网友们开炸了

最近,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政策研究所完成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教育背景和住房类型已成为社会断层线,“名校生”和“非名校生”倾向呆在自己的小圈子中,居住在私宅者也较少同组屋居民有密切交往,阶级分界愈发固化。

新加坡名校和住房类型已促成社会分化?网友们开炸了

据说,调查时间从去年1月份到今年10月,调查样本为3000人,其中有82.2%是新加坡公民,其余是永久居民。调查显示,新加坡似乎较难跨越教育背景和住房类型差异所造成的社会分化。例如在调查中,至少有一半的人只会和自己同组别的人关系比较密切,也就是说,一个居住在组屋的人,他的密友当中可能没有一个是私宅居民。

不仅仅住房类型对这有影响,就连“名校生”和“非名校生”同样也是如此。

对于这种现象,参与这项研究的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政策研究所副所长许林珠博士表示,同个社群的人聚集在一起是一种自然倾向,并不见得是坏事,因为社群可集合资源以相互帮助。他也认为,一些较成熟的社会甚至已将阶级分化视为理所当然,不会尝试克服它,但新加坡是个年轻的国家,我们坚信应建设一个平等公正的社会。

对此,不少网友持有各种认同或者不认同的声音,一起来看看他们都是怎么说的吧!

表示站队的网友:

新加坡名校和住房类型已促成社会分化?网友们开炸了

“那是组屋和私宅设施不同导致的,其实组屋完全可以和私宅有一样的设施,不就个水塘嘛!

不一样的是私宅市场定价,组屋政府定价。目前的情况是政府大力引进国外有钱人首次购房者虽然多加10八仙的ABSD但是对于刚需的富裕外来者来说并没有负面作用,毕竟全球将越来越平,新加坡政策上的友好是全球富裕阶层的财富港湾。新加坡作为一个微型社会在大的政策背景下底层民众将很难持续上升。因为本地居民财富的上升速度是无法和全球精英阶层带来的财富相抗衡,导致的结果是本地居民消费不起私宅而进一步导致融合的困难。”

“这是一个富裕成熟社会的自然现象,如何更改?

富裕与名校出身的家庭成员,掌握更多社会资源,他们必需与同样家庭的人交往,才能保持加强这种优势。”

“住同一个block,一个月要见上几面都不容易,这就是当今的生活形态!”

“正所谓“木门対木门,竹门对竹门“一点都不假!可悲……”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人性在所有社会发挥的作用比各种政策大,例如在号称无产阶级的社会以出身分等级,特讲究身份,国家的证策是尽量开导人民,家长对孩子的实范才是关键。人不以学校住房分,还会以有车没车,西洋车亚洲车,轿车跑车,十一号对电动两轮,身材高低胖瘦分,总之,我感觉比你好就爽”

也有网友怀疑,应该没有那么夸张吧~

新加坡名校和住房类型已促成社会分化?网友们开炸了

“断层?不会吧?很多住公寓的人,家人有些是住HDB的,他们经常有往来。

新加坡住公寓或有地私宅的人,很多也是曾经住过HDB的。

如果一个人自卑感作祟,就会觉得矮人一截,不是人家瞧不起你,而是你自己先瞧不起自己。”

“不要这样讲。我看比起统一族群的国家,我们新加坡算是很和平安逸的啦。”

对此,不知道大家怎么看?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