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德国模式吗?SAP这样洞察中国!德企巨头积极入“中国局”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蔡宇丹

新一轮国家治理掀起的舆情中,一篇《风向变了!到了认真向德国学习的时候了》的文章,提醒全社会重视实体产业,重视高端制造。

要说学习德国,中国企业学德国源远流长。山东制造业发达,和德国企业之间的合作交流尤其频繁。日前在青岛举办的2021跨国公司领导人峰会上(以下简称青岛峰会),有不少德国企业参会。他们对于中国的洞察和投资路线提醒人们,现在正到了第四次产业革命的“中国时刻”,曾经那些中国企业的学习对象,正积极加入中国组局的创新链,向全球输出中国方案。

1.

对标德国迭代史:从“工匠精神”学起

纵观中国区域经济结构,最像德国的省份无疑是山东——工业门类齐全,制造业发达,拥有众多隐形冠军。

今年1月山东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突出制造业主战场,对标德国制造,加快打造先进制造业强省”,这是山东省首次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对标德国制造”。

为什么要对标德国制造,大众日报一篇评论总结了这几条德国制造的先进经验——

1. 强调制造业重要地位,明确工业4.0发展方向。

2. 以隐形冠军为代表的中小企业发达,大中小企业间分工合作紧密。

3. 多元主体的创新体系奠定制造业持续发展的技术基础。

4. “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提供人才保障。

5. 行业协会充分发挥了纽带桥梁作用。

这五条经验从对标“德国制造”出发,分析“山东制造”需要学习的地方。而本文开中提到学习德国模式,触及的是国家治理层面的宏大话题,通过探讨德国模式分析当下中国如何应对教育、养老、住房等现实问题。“德国药方”用在中国到底灵不灵?本文在这里不做讨论,不过,在长期对山东企业的采访中,记者见证了中国企业学习德国制造的“进化史”。

德国模式的金字招牌无疑是“德国制造”,中国企业学德国,是从“工匠精神”学起的。2012年,潍柴作为产业投资者入主德企凯傲和林德液压。林德液压是全球高端液压件生产商,2014年林德液压在潍坊的工厂开工,很多员工是从潍柴转过来的,首先学的是德企的“工匠精神”。而一向刻板、严守规则的林德液压也提出“为成功而改变”的理念,开始主动适应中国市场,建立了快速供货机制。

2011年,德国首次在全球提出工业4.0这个概念,中国企业学德国,必定要去汉诺威工业展打卡,参观德国智能工厂的典范西门子安贝格工厂。

这几年,工业互联网作为中国制造转型的抓手,正深入融合到实体企业改造中,一个又一个应用场景创新层出不穷。

作为第四次工业革命基石,工业互联网被视为国家竞争的重要赛道。去年,由德国牵头的欧洲“新基建”欧洲联邦云(GAIA-X)计划,不光SAP、西门子、博世、宝马等德企加入,德国方面也邀请中国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海尔卡奥斯加入,希望双方合作在中国建一个实验中心。

为什么GAIA-X计划希望跟海尔合作?因为德国不可能脱离中国这个拥有全球最丰富的工业场景的国家去搞工业互联网。从全球“灯塔工厂”的分布和数量来看,中国是全球“灯塔工厂”最多的国家,也是创建“灯塔工厂”最活跃的力量,山东以海尔、潍柴、青啤3座“灯塔工厂”位居全国第二。

去年4月国家出台关于要素市场进一步市场化改革的决定中,提出要在中国建设一批像德国弗劳恩霍夫研究所这样的科技成果转化机构,促进科研与产业发展有机对接。这个欧洲最大科研机构由此成为中国最新研究和学习对象。

今年青岛峰会上,总部位于慕尼黑的德国莱茵科斯特有限公司亮相。这是一家智能装备研发与工业服务、中德智能制造人才培养体系开发于一体的国际企业,与弗劳恩霍夫应用研究促进协会开展了工业4.0智能物联网传感器云系统与工业4.0人才培养认证方面的战略合作。现在,莱茵科斯特正立足山东,建设运营8个中德智能制造产教融合服务平台和双跨培训中心,由此辐射北京、江苏、湖南、辽宁、广东、安徽等多个地区。

在中国热火朝天地进行智能化改造时,莱茵科斯特和弗劳恩霍夫应用研究促进协会战略合作,服务中德智能制造产教融合,不能不说这家德企对中国市场把脉能力之准。

2.

SAP这样洞察中国

7月16日,中国碳交易市场正式启动,很多参会的跨国公司都在密切地关注着在上海落地的首场交易。

SAP中国电力与公用事业行业首席行业专家孙福杰在峰会上透露了一组数据:7月15日上海本地碳交易市场收盘价40元/吨,16日全国碳交易市场开市后首笔交易成交价52.76元每吨,一夜之间涨了30%。目前,欧洲碳交易价格大约每吨40到50欧元左右。

首批参与全国碳排放交易的是2000余家发电企业,碳排放总量超过40亿吨二氧化碳,这意味着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一启动,就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碳市场。

孙福杰说,中国碳排放构成中,电力和热力占了51%,工业领域排第二,占比28%;交通占比10%,电力和热力占了中国碳排放的大头。

山东目前的能源结构,正在进行的新旧动能转换,吸引了很多跨国企业前来寻找合作机会。

“在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中国已经迎来技术创新红利的时代,SAP希望能够深度参与中国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 SAP全球副总裁、中国办事处总经理胡安德说。

如何深度参与?你得深刻了解中国市场。SAP中国首席数字化转型专家孙惠民演讲开场不谈数字化,而是分析“大势”。

孙惠民用两大变局来分析中国目前的战略导向:一个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引发的产业大变局;二是中国正在通过重构能源结构,来重构产业竞争新格局,实现换道超车,提出中国方案,中国路径。

“从去年开始,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火得一塌糊涂,为什么?未来要为新能源电力找到落地的应用场景。从这个角度看,传统燃油车市场正逐步走向弱化。” 孙惠民判断。

孙惠民毕业于中山大学哲学系,他对中国时局、经济发展模式的洞察,出于典型的德企视角。汽车产业是德国的支柱产业,从2007年起,中国已经超过德国成为大众汽车在全球最大市场。中国这场能源革命对德企影响巨大,此次青岛峰会,SAP,巴斯夫、拜耳、汉高、大陆集团等德企巨头悉数亮相。

“双碳”目标下,整个社会的产业结构布局、能源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生活方式,甚至组织运行机制都要做出巨大改变和深刻调整。德企如何面对现在的中国市场?

2020年上半年,欧洲最大的经济体德国电网的新能源占比才超过50%,这还是疫情下才达到的了不起的成就。孙福杰说,中国要达到这样一个目标,对电网的冲击和压力非常大。

而构建一个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需要在储能、氢能技术、自能电网技术、碳捕捉等关键领域进行新突破,这将刺激和带动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电动汽车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孙福杰举例说,在工业领域,清洁能源要代替化石能源,要发展循环经济;交通领域,电动汽车发展充电桩,以及建筑,新型建筑材料、装配式建筑、智能家居等。他展示了SAP开发的Climate21系统,这款ERP系统能够帮助企业准确计算碳排放量,参与碳交易,还能运用于整座城市的碳排放运营和决策,目前已经用在新加坡的城市碳排放管理上。

学习德国模式吗?SAP这样洞察中国!德企巨头积极入“中国局”

“双碳”目标提出后,孙福杰接触的很多中国能源和电力企业,制定的“十四五”计划非常激进,大量项目开工建设,买卖兼并,呈现出跨越式发展清洁能源,特别是以风电和光伏为主的新能源的局面。

按照孙福杰的计算,“十四五”期间,中国五大电力集团加上地方能源企业,在清洁能源上的投入大约10万亿,每年2万亿,而以前中国所有电力企业全年投资大约8000亿。

正在召开的2021中国企业家年会上,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监事会监事长潘跃龙透露,“双碳”目标将驱动我国电力需求刚性增长,预计2025年中国全社会用电量达到9.5万亿到9.8万亿千瓦时,十四五期间全社会用电量年均新增超过4000万千瓦时,相当于法国一年的用电量。

3.

中国布链者来了

7月20日,时速600公里的磁悬浮列车在青岛成功下线。官方介绍,这是当前可实现的速度最快的地面交通工具,这个完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速磁悬浮交通系统,开辟了一个庞大的技术创新平台。

在科技部“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先进轨道交通重点专项课题支持下,由中国中车组织,中车四方牵头,汇集国内磁悬浮、高铁领域30多家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产学研用”联合开展了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悬浮交通系统的研制。

2016年,国家从最基础的原材料攻关,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用材料、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材料、航空航天装备材料、新能源汽车等十个重点突破的领域,建设20个国家新材料生产应用示范平台,以提升这十大关键领域整体水平,其中中车四方承担了高铁材料平台建设,组织了17家单位组成超强战队联合攻关。

中车的这种创新,需要大规模组织技术,需要超大规模市场,中国在这两方面独步天下,相关企业一旦参与到这样的创新链中,会快速拉动企业成长,保持行业领先地位。

创新体系的重构,使中国在高端制造领域创新能力加强,也使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发生重构。当年,西门子的高铁系统风靡全球,现在全球高铁产业的创新中心转向中国,高铁作为中国制造新名片,在中国设计,中国制造,全球销售,这就形成了孙惠民在演讲中说的,现在,中国正在通过双循环模式,吸引全球的资源要素来中国落地,形成中国方案和中国路径。

潍柴去年推出的50%以上热效率柴油机,就是潍柴与博世集团以及全球其他供应商、全球研发咨询机构展开合作,全球产业链协同创新,解决了一系列世界级难题才攻克的,但整个创新链是以潍柴为主导的。现在潍柴推出系列产品,都是国内和国外专家组成团队协同研发协同设计,协同创新,之后根据不同市场的自然环境再进行适应性应用开发,很多产品都是在中国开发完成,再去配套欧洲或北美市场。

现在,潍柴已经完成在新能源产业的布局。今年4月,潍柴动力牵头承建的国家燃料电池技术创新中心正式批复,这是全国唯一一家燃料电池技术领域的国家创新中心。5月,潍柴未来科技试验检测中心项目开工,总投资20亿元,规划建设150余个试验室。

从跟跑到成为布链者,现在在潍柴周围聚拢了产业链上的全球顶尖企业,而越来越多跨国巨头将他们的研发中心搬到中国,比如拜耳把研发总部落在了上海,巴斯夫在上海建立了亚太区先进材料与聚合物的研发基地,博世在苏州的研发和制造中心,是它在全球范围内最大的研发和制造中心之一。

这些企业的最大市场在中国,它们需要聚拢在中国这个全球产业漩涡中心完成必须的进化。

这就是孙惠民说的,“想从海洋时代跃迁到陆地时代生存,就不能用海洋时代的鳃去呼吸,必须进化出一个肺,这意味着什么?面对未来巨大的不确定性,所有的商业组织必须进行自我的变革,未来比拼的是你的进化能力。”

如何进化出一个肺?那你要到陆地上去,一直在海里游很难完成物种进化。这才是当下风向,不是中国去学习德国模式,而是全球化浪潮下,投身于一个开放的创新体系,在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合作共赢局面下完成进化。

所以,在这篇《风向变了!到了认真向德国学习的时候了》传播的同时,还出了一篇文章,标题就是《一连串密集信号显示:中国正在“德国化”,德国正在“中国化”》。

4.

比拼进化能力,要入“中国局”

这一点在SAP身上同样体现。

作为全球最大管理软件供应商,SAP积累了全球500强很多实践经验来开发它的产品,在中国有着不错的市场占有率。但随着中国数字化转型深入,现在,像东方电器、北汽、潍柴等也开始共用SAP软件和浪潮云ERP软件。

这个苗头意味着什么?去年疫情期间,浪潮集团副总裁魏代森在接受采访时说,在数字化浪潮下,中国大企业都在进行组织管理变革和创新,步子迈得很非常快,已经超过了很多国外大企业,中国的管理软件能快速根据中国企业的管理创新对产品进行迭代,这就给了国产软件厂商一个弯道超车的机会。

这意味着,跨国巨头如果不积极参与到中国最新数字化改造场景中,一不留神就会掉队。

目前,SAP在青岛建立了SAP的青岛创新赋能中心,在济南建立了中国北方智慧企业赋能中心,这两座城市是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的“双核”。

巴斯夫在中国很忙,不光投入100亿美金,在广东湛江建设它的全球第三大生产基地,一周之内不光参加青岛峰会,又参加了在淄博举办的绿色化工新材料产业发展大会。在支柱产业化工和陶瓷产业被关停一半以上后,淄博正在挺过落后产能的“出清期”和新兴产能的培育期,淄博需要巴斯夫,巴斯夫也需要淄博。

而德意志银行落户青岛,正在为青岛财富管理中心的建设“添砖加瓦”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学习德国模式吗?SAP这样洞察中国!德企巨头积极入“中国局”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