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从建国开始面临房荒,住房问题迫切需要解决,成了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当时全国有40%的人口居住在棚户区。1960年2月,新加坡政府成立建屋发展局(Housing Development Board简称HDB),开始全面负责公共住房的开发建设,为国民解决住房问题。经过近五十余年的努力,新加坡建屋发展局共建造了约100万套组屋,让95%的新加坡人拥有了自己的住房,居住在组屋中的人口约占总人口的80%。组屋制度让“居者有其屋”成了社会现实,新加坡也因此成为世界上住房问题解决得最成功的国家之一;与此同时,新加坡的装配式建筑也在组屋的建设中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正在建设中的新加坡政府组屋
组屋通常为塔式或板式的多层及高层建筑,早期建设的老式组屋多为6-10层楼高,老式的组屋最大的特点就是有很长的走廊,建筑外墙全部采用涂料粉刷,五颜六色的建筑外墙不仅可以节省成本、还易于翻新,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舒适的观感。
五颜六色的新加坡组屋
组屋通过户型的标准化设计,以及部品部件尺寸、安装节点的重复率来实现标准化,以设计为核心,采用EPC模式、工业化建造、信息化应用等进行建造,凭借各个环节之间的相互配套融合,使得组屋项目的预制率和装配率非常高,组屋项目的装配率达到70%以上,有部分组屋项目装配率达到90%以上,其中达士岭组屋项目装配率高达94%。组屋项目常见的预制构件类型有:预制混凝土梁、预制混凝土柱、预制剪力墙、预制预应力叠合楼板、预制叠合板、预制外墙、预制楼梯、预制防空壕、预制空调板、预制女儿墙、预制走廊栏板、预制垃圾槽、预制管道井、预制水箱等,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组屋的标准化设计和建造模式已日趋完善。
老式的新加坡政府祖屋
为提高标准化设计,提高施工效率,提高工程质量,降低建造成本,节能减排;针对组屋建筑体系及结构体系的标准化设计,新加坡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规范标准:如装配式图解指南、结构工程施工图纸指南、建筑工程和其他安装标准规范。对组屋的户型设计和模数设计,构件的尺寸设计、节点构造设计等都做出了明确规定。如,装配式图解指南中规定预制建筑外墙厚度为150mm,卧室与卧室之间的隔墙厚度为100mm,卧室与厨卫间、厨卫间与厨卫间的隔墙厚度为120mm;对于预制构件的形状也做出了相应规定,比如管道井的截面类型只能为C型、E型和F型。还对建筑细部的尺寸设计也进行了说明,比如滴水线、预留洞口、线槽的尺寸以及位置。
有了规范标准的指引,使组屋的标准化设计程度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缩短了设计周期和建造工期。同时,由于预制构件重复率高,同一种模具重复使用次数超过100次,预制构件厂在生产过程中大大降低了模具成本和构件生产摊销成本。重复的生产制作流程,不仅提高了预制构件工厂的产能,减轻了构件工厂的管理,预制构件的品质也得到了提升。
组屋的高标准化程度丝毫没有影响新加坡人对于建筑个性化的追求。设计人员在设计的过程中,通过对建筑户型,预制外墙、预制走廊栏板等的变换组合,搭配出不同的户型和建筑外立面,既满足了预制构件模具重复使用率的要求,也达到了建筑表现形式多样化的目的;使得组屋在标准化设计和个性化设计中得到了很好的结合,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新加坡政府组屋的表现形式已由当初的“千篇一律”转变成当下的“千变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