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倡议的机遇与动力

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一带一路”倡议近6年来,成绩斐然、硕果累累,已成为当今世界广泛参与的国际合作平台和广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在各方努力下,“一带一路”已完成垒基筑台、立柱架梁,转入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全面推进阶段。几天后,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将在北京举行,“一带一路”倡议落实六年来,哪些力量推动着成果落实?如何理解“一带一路”建设正在转向“工笔画”阶段,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带着这些问题,《中国报道》记者专访了外交部公共外交咨询委员会委员、首任中国常驻东盟大使、中国—东盟中心前秘书长杨秀萍。

“一带一路”倡议的机遇与动力

中国报道: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近6年来,成绩斐然、硕果累累,已成为当今世界广泛参与的国际合作平台和普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对世界各国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您怎么看?

杨秀萍:“一带一路”倡议提出6年来,成绩斐然、硕果累累。共商共建共享这一黄金法则得到广泛认同,“六廊六路多国多港”的合作格局基本成型,一大批互联互通项目成功落地,给各国带去了满满的发展机遇。截至今年3月底,中国政府已与125个国家和29个国际组织签署173份合作文件。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和经贸合作水平显著提升,2013-2018年,中国与沿线国家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超过6万亿美元,中欧班列累计开行1.3万列;教育培训成果丰富,在54个沿线国家设有孔子学院153个、孔子课堂149个;文化交流形式多样,“一带一路”新闻合作联盟建设积极推进,丝绸之路沿线民间组织合作网络成员已达310家。

东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方向、重点地区,聚集了合作建设“一带一路”的重点国家和许多重点项目。中国与东盟10国签署“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并积极推动“一带一路”与《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2025》深度对接。一大批互联互通、产能合作项目稳步推进,中国—新加坡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取得早期成果,雅万高铁、中老铁路、越南河内轻轨等重大合作项目稳步推进,柬埔寨金边至西哈努克港高速公路、中泰铁路二期呵叻—廊开段等逐步开工,中国—文莱石化项目、中国—越南燃煤电厂将投入运营。中国—东盟基础设施专项贷款向东盟国家提出的55个项目提供意向融资,涉及电力、交通、通讯及境外园区等领域。东盟地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不断深化,将为双方长期友好合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也给双方的发展战略对接带来难得机遇,有助于“一带一路”建设不断推进。

中国报道:2017年第一届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论坛以其开创性、高规格和丰富成果,为全球参与者所深深铭记,论坛共达成了270多项成果。您认为有哪些力量在推动着成果落实?

杨秀萍: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果主要涵盖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五大类,共76大项、279项具体成果,分工涉及30多个部门单位。目前,五大类、76大项、279项具体成果已经全部按计划进度完成,其中有的成果还转入了常态化工作,将持续予以推进。这些成果能够如此高效的落实,离不开其背后力量的推动。

创新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通过理念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和技术创新,“一带一路”建设不断走深走实、行稳致远,数字丝绸之路建设已成为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组成部分,落实“一带一路”成果需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

文化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一带一路”建设立足亚洲、欧洲、非洲经济贸易和人文交流的历史通道,人文精神烘托的经济合作和开放发展彰显了文化的力量。落实“一带一路”成果,需要借助文化的力量,“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历史文化的现代交集和共识,正在成为民心相通的重要支点之一。

开放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一带一路”建设要以开放为导向,解决经济增长和平衡问题。落实“一带一路”成果需要打造开放型合作平台,维护和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共同创造有利于开放发展的环境。

中国报道:4月25日,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将于北京举行,论坛将以“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实现高质量发展”为主线,您如何理解 “一带一路”建设正在转向“工笔画”阶段?

杨秀萍:2018年8月,习近平主席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五周年座谈会上强调,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是下阶段基本要求。如今,“一带一路”顶层设计初步完成,四梁八柱已经搭起,“一带一路”也进入了国际话语体系,未来需要在项目建设、市场开拓、金融保障等重点工作和具体环节上下足功夫。这就需要我们更加注重细节,一步一个脚印推进实施,一点一滴抓出成果。

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即将于北京举行,贯穿论坛其中的主线就是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实现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将是“一带一路”建设从“大写意”到“工笔画”的必然选择。这是习近平主席面向世界提出的重要理念,反映了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普遍愿望,树立起大家共同努力的目标。将以此为引领,开启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行稳致远的新阶段。

中国报道:作为外交部公共外交咨询委员会委员、首任中国常驻东盟大使和中国—东盟中心前秘书长,您一定对中国—东盟关系发展有着很多独到的见解,您认为“一带一路”倡议给中国—东盟关系发展带来了哪些机遇和动力?

杨秀萍:在我近40年的外交生涯中,亲眼见证了世界的巨大变化,也见证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给世界带来的巨大贡献。几天后,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将在北京举行,东盟10国国家领导人将出席这一盛会,显示出东盟国家对于“一带一路”建设的高度重视。这将为中国—东盟关系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实现新的发展提供新机遇。在此契机下,中国和东盟可继续在加强战略对接、促进互联互通、推动经贸合作、打造人文交流新支柱等方面加强合作。

多年从事中国—东盟友好交流合作,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东盟国家各界人士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度不断提升,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意愿日益强烈,共商共建共享原则越来越深入人心,为中国—东盟关系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和坚实的民意基础。近年来,中国与东盟国家在经贸合作、产能合作和人文交流等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昆(明)曼(谷)公路全线贯通,中老铁路、中泰铁路等项目稳步推进。中老经济走廊合作建设开始启动,泰国“东部经济走廊”与“一带一路”倡议加快对接,中国与柬老缅越泰(CLMVT)经济合作稳步推进。中国-东盟(10+1)合作机制、澜湄合作机制、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GMS)发挥的积极作用越来越明显。这些合作不仅契合彼此发展需要,更给双方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双方推动共建“一带一路”,为双方各领域友好交流合作开辟了更加广阔和光明的前景。我们坚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各方共同努力,共建“一带一路”一定会走深走实,行稳致远,中国—东盟将进一步凝聚共识,明确未来合作重点领域,推进区域互联互通,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作出贡献,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新闻媒体是促进人文交流、增进民心相通的重要桥梁和纽带。作为面向东盟十国的国家级期刊,《中国东盟报道》2016年年初创刊伊始,就以“亲、诚、惠、容”的理念服务“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积极报道中国与东盟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多次组织东盟记者深入中国东、中、西部采访交流,为推动中国同东盟各国增进沟通与交流创设了机遇和平台,发挥了积极作用。感谢《中国东盟报道》为中国—东盟新闻媒体交流合作持续深化所作出的卓越贡献。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