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读|从三大关键词看中新广州知识城未来发展之路

专家解读|从三大关键词看中新广州知识城未来发展之路

12月19日,由市委宣传部与知识城管委会联合举办的《中新广州知识城总体发展规划(2020—2035年)》政策解读会(广东专场)在知识城国际合作交流中心举办。专家学者、重点企业及科研机构代表为新发展格局下的知识城未来发展建言献策。本次政策解读会是继国务院批复同意《规划》、省政府正式发布《规划》、商务部举办知识城专题发布会、在北京解读《规划》之后,广东专场的政策解读会。

专家解读|从三大关键词看中新广州知识城未来发展之路

解读会上,面向未来、面向世界、产城融合成为专家们眼中中新广州知识城未来发展之路的三大关键词。专家认为,知识城可以成为内外循环的连接点,让知识等要素资源进一步市场化,同时,知识城还应以系统性体制创新激发发展活力。

记者从解读会上还获悉,目前广州开发区正在研究开通知识城到南沙的快速交通,正在考虑磁悬浮、高铁或者高速地铁,贯通广州南北的科技创新轴。

通过三年行动计划

明确知识城建设八大方面36项重点任务

根据《规划》,中心知识城将围绕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家知识中心这一核心关键定位,打造知识创造新高地、国际人才自由港、湾区创新策源地、开放合作示范区。

广州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冼银崧介绍,开发区管委会已于近日通过了关于落实《中新广州知识城总体发展规划》三年行动计划,明确了八大方面共36项重点任务计划,把国务院批复的规划和省市两级的授权,在知识城落地落实落细,争取到2022年,知识城建设国家知识中心初见成效。

以中新广州知识城和南沙科学城为极点,广州举全市之力规划建设链接一系列全市域科技创新关键节点的科技创新轴。冼银崧透露,目前知识城已开通14号线、21号线,穗莞深城际明年也将联通知识城,花莞高速已开通,到白云机场25分钟、到深圳宝安机场30分钟。接下来,为打通科技创新轴两大极点,目前正在研究开通知识城到南沙的快速交通,正在考虑磁悬浮、高铁或者高速地铁,把广州南北的创新轴贯通,让知识城的整个交通格局更加完美和更加完善。

立足“双循环” 融入“大世界”:知识城作为世界级的经济平台要强调世界性

2018年,中新广州知识城升级为中国、新加坡国家级的双边合作项目。

专家解读|从三大关键词看中新广州知识城未来发展之路

一直以来,知识城都以高水平开放合作为目标,拓展开放合作领域,探索合作共赢模式,将其打造成中新两国与时俱进的全方位合作伙伴关系新典范。作为知识城项目新方政府的牵头部长,新加坡交通部部长王乙康就曾表示:知识城是新加坡企业进入中国的首选地,是中国和新加坡合作的重要战略平台,也是新加坡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最重要支点。当前,知识城正在高标准谋划中新二期合作,全面启动中新国际科技创新合作示范区建设,330米高的中新合作标杆项目“知识塔”去年已经动工。新加坡最著名的两所高校,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都已落地知识城。新加坡南洋华侨中学也已动工建设,明年9月将实现招生。新加坡能源集团、腾飞科技园等新加坡优质项目也已落户知识城。知识城已经建立了完备的双边合作工作机制,为知识城政策创新开辟了一条绿色快捷通道。

专家解读|从三大关键词看中新广州知识城未来发展之路

在新发展阶段,知识城要如何进一步扩大开放?在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全球与当代中国高等研究院院长、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席郑永年看来,知识城的发展要紧扣“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视“外循环”。郑永年说,知识城发展要紧扣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中国内循环和外循环的连接点,知识城要扮演好“服务”外循环的角色,考虑好如何跟东盟市场结合起来,如何和RCEP市场结合起来,甚至未来如何跟TPP结合起来。“中新知识城不仅仅是广州发展的战术,也是广东发展的战术,这里是中新两国合作试点,重要性非常大。”

要如何强调世界性?郑永年提出了两条路径,一是在大湾区范围内协调统筹好投资贸易规则,二是嵌入世界性经济平台,引进世界性人才,“世界性并不是来自一家企业,外国企业就是有世界性了,不是这样的,人才知识极其重要,未来的竞争就是知识竞争。”郑永年说。

要素市场化,激发新活力:系统型体制创新,让知识城适合“海鱼生长”

专家解读|从三大关键词看中新广州知识城未来发展之路

“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当前商品市场化程度比较高了,但当前我们面临的新问题,就是土地、资本、数据、知识、技术、劳动力和管理等要素的市场化程度不高。”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教授常修泽分析,知识城的打造过程中要重视要素市场化,尤其是“人本”要素的市场化。他建议,知识城围绕知识产权、人才产权赋能,既有经济价值,也有创新意义。

常修泽直言,人本产权要素的市场化,与粤港澳大湾区的关系密切,湾区地域一直是人类技术创新最活跃的地方,所以说知识城要承担起人类技术创新的使命和担当,就要把知识、把人本要素搞活,一是要保护,二是要证券化。

知识城作为全国唯一由国务院授权的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综合改革试验区,担负着开展知识产权综改的国家使命。2016年以来,仅用3年便在知识产权领域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知识城模式”。仅2019年,广州开发区知识产权证券化累计募资7.4亿元,规模国内领先。2020年完成专利权质押融资金额21.49亿元,帮助144家科技企业融资,占全市43.17%。累计知识产权贯标企业数量1271家,排名全市第一。发行首个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首开大湾区知识产权互认政策先河。

专家解读|从三大关键词看中新广州知识城未来发展之路

除了让“知产”成为“资产”创造出新活力,科学城在科技创新的布局方面同样亮点纷呈:在南部规划了2.5平方公里的大科学装置和中试应用区,航空动力学大科学装置及黄埔区先进材料研究院正在启动建设中。在中部规划了2平方公里的科教创新区,引进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中国社科院大学等14所知名科研院所,在读的研究生有1599名,已经聚集了14位院士专家团队。全力建设海丝知识中心、清华珠三角研究院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基地、粤港澳生态环境科学中心、澳门青年人创新部落、海归小镇、中新国际联合研究院等众多知识孵化平台。

常修泽还提出,可以在知识城探索如何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从而调动广大创新者的积极性。在他看来,这或许能够成为未来知识城产生新的技术发明创造的重要突破点。

此外,他认为,国务院批复的《规划》中,知识城除了要在基础面做好产品流、资金流、技术流、人员流、信息流的高水平开放,更要往制度型开放提升,对标国际一流规则和标准,构建适合“海鱼生长”的环境,即中外文明的包容和交融。

面向大未来,产与城融合:超越产业导向思维,以城市为导向高起点建设

“这里是一座有产有城,产城融合的一个未来新城,而且现在它的发展现状是产业的发展甚至快于城市的发展,产业的发展在倒逼着我们的城市建设。” 广州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冼银崧介绍道。

专家解读|从三大关键词看中新广州知识城未来发展之路

近年来,知识城每一季度都有若干重大项目开工,崭新的厂房和产业园区更是如同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如今,知识城全力打造的“三集群两高地”已经初现规模——知识城已经建设形成由王晓东、施一公等一批院士领衔的全球顶尖的生物制药产业集群,以粤港澳大湾区唯一一条量产12英寸晶圆的生产商粤芯为龙头的集成电路产业化集群,以宝能汽车、小鹏汽车、百度阿波罗智能网联汽车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已建成全国唯一实现“专利、商标、版权”统一管理的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元素最集中的高地,正在全力建设中国纳米科技创新能力最强的产业化高地。

知识城在产业方面的抢先布局和迅猛发展是有目共睹的,而与此同时,高标准推进城市建设也是这座未来之城的重要任务。

“一个区域的规划不能单单以产业为导向,而是应该以城市为导向。” 在政策解读会上,广东省社科院原院长、省政府原参事梁桂全如是说。他表示,供给侧改革创新一定要跟需求改革创新联动,而城市是联动供给与需求的一个集结点。

专家解读|从三大关键词看中新广州知识城未来发展之路

梁桂全解读道,就知识城的长远发展来看,一定要满足人的工作和生活二重需要,这就对其城市建设提出了高标准的要求。

如今的知识城,崭新的高楼、川流不息的车辆和行人与雅致的绿化景观相得益彰,已经彰显出新加坡“花园城市”似的精巧。在交通方面,知识城规划“8条轨道交通+5条高速公路+7条城市快速路”的交通骨架已基本建成。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广州实验中学、新加坡南洋华侨中学等优质教育机构落户,南方医院、中大肿瘤防治中心等一批高水平医疗设施加快建设。

“国家对知识城的定位要求已经超越了产业思维,上升到一种文明创新思维。” 梁桂全认为,面对全世界的发展趋势,知识城应该完成“标杆式的现代化”,为广东省、乃至整个中国做出示范的样本。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一直贯穿在知识城规划、建设、治理各领域各环节。《规划》(《中新广州知识城总体发展规划(2020-2035年)》)提出,知识城将建设绿色智慧城市。

首先是构建便捷高效交通网络,增强知识城与粤港澳大湾区主要城市交通设施的连通性。依托轨道交通及高快速路网促进知识城全面融入城市交通圈,打造“外联内通”交通路网体系。

在海绵城市建设方面,科学编制知识城海绵城市建设顶层规划与系统方案,综合采用“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生态湿地”等低影响开发设施,实现中小降雨100%自然积存、净化,规划城市建设区雨水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不低于82%。

在《规划》的描绘之下,一座产城融合、宜业宜居的城市样貌愈发清晰。毫无疑问,这座屹立在广州东北部的新城,正是代表着未来的方向。

打造世界级创新平台 推动高质量发展

此外,多位专家则从使命担当、具体路径和金融支撑等方面,针对性地为知识城的未来发展把脉。

专家解读|从三大关键词看中新广州知识城未来发展之路

华南理工大学前党委副书记、教授张振刚表示,知识城要明确三个定位,打造三大平台,培育四大集群,推动中新广州知识城高质量发展。明确知识城功能定位,水平定位、关系定位三个定位。他表示世界级科技创新平台代表了国际引领、高端集聚、环境优越。打造世界级创新平台,增强高科技供给能力;打造世界级产业创新平台,提升产业质量效益;打造世界级智慧城市创新平台,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创新能力。打造生物医药创新园、新能源新材料及集成电路价值创新园、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园、智能制造创新园,以四园建设促进世界级产业集群发展,推动中新广州知识城高质量发展。

专家解读|从三大关键词看中新广州知识城未来发展之路

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副院长、教授毛艳华建议,知识城要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重要创新极。与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南沙庆盛科技创新产业基地、粤澳(横琴)深度合作区等重大创新载体串珠成链打造大湾区创新带。构建粤港澳大湾区科技成果孵化和转化平台。创建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创新创业基地,重点打造面向港澳的示范性孵化器、众创空间和价值创新园区。构筑粤港澳大湾区知识产权创新枢纽。搭建粤港澳知识产权交流合作平台;建立粤港澳大湾区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深化与港澳在教育、医疗、生物医药等各领域合作。知识城要以推动高水平开放合作为目标,拓展对外开放领域,提高协同发展水平,探索合作共赢模式,打造成为中新两国与时俱进的全方位合作伙伴关系新典范,成为“一带一路”建设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平台载体。《总规》明确提出,围绕发展需求,加大对知识城的政策支持力度。知识城能够为创新驱动发展探索新道路、积累新经验。

专家解读|从三大关键词看中新广州知识城未来发展之路

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教授刘金山教授做了“金融支持创新、畅通科技创新链引领者”主题演讲。刘金山表示,当前我国正在加快建设科技强国,要畅通科技创新链,引导资本投向工程化阶段,金融科技增信利于畅通科技创新链。知识城要建立知识产权投融资创新体系和知识产权金融服务体系。加快推进知识产权投融资试点创新。鼓励金融机构拓展知识产权金融业务比如专利权质押、发明专利授权险,推进金融科技与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对接常态化。成立知识产权金融机构。积极争取成立更多知识产权、科技服务等领域的金融机构,如知识产权特色银行、金融科技银行及增信担保机构等。推进知识产权金融跨境合作。推动知识产权等科技资产证券化,推进金融跨境创新。培育与创新链生命周期(尤其工程化阶段)需求匹配的金融服务体系。引导专业型孵化器、加速器成立创投机构;支持政府引导基金与专业创投机构、孵化器、加速器共同成立专项产业基金。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申卉、缪璟 通讯员 陈土华 许玲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 彭文强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