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日本特约记者 孙秀萍 本报记者 倪 浩
“中国养老金在2035年将耗尽结余,‘80’后将无养老金可领”,这样一则消息近日在社交媒体上广泛传播,引起不少人对自己退休后生活的担忧。9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回应称,这则原本出现在今年4月的消息对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理解不到位,我国完全能够保证养老金的长期按时足额发放。
对养老保险制度理解不到位
据《环球时报》记者调查,传言中“养老金将在2035年耗尽”的预测来自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今年4月发布的《中国养老金精算报告2019-2050》。该报告称,全国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当期结余在勉强维持几年的正数后便会开始加速跳水,赤字规模将越来越大,在2035年将耗尽累计结余。如果按照60岁退休来算,最早一批“80后”到2035年也只有55岁,没有到达退休年龄。也就是说,“80后”很有可能成为无养老金可领的第一代。
该报告此前就曾引起舆论关注。4月23日举行的一季度新闻发布会上,人社部养老保险司司长聂明隽就明确表示,中国已经制定一系列积极的、综合的、科学的应对措施,完全能够保证养老金的长期按时足额发放。
对于这一预测被再次炒作,人社部有关司室负责人9日表示,这种观点是对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理解不到位,中国已对养老保险可持续发展问题未雨绸缪,完全能够保证制度的健康平稳运行。
养老研究专家、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9日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国内一些机构的养老保险预警模型,是基于不变的前提假设,比如预期期间死亡率、现有缴费率、现有保险制度不变,依据这种在现实中不可能存在的假设,所得出的结论往往是现实中不可能发生的,类似的养老预警在西方已司空见惯,不能过度解读。
还没有发不出养老金的案例
尽管这则旧闻的推断过于耸人听闻,但步入老龄化的中国在养老保险的可持续发展上确实面临压力。
人社部4月公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末,全国60周岁以上人口为2.49亿,占总人口比例的17.9%,其中65周岁以上人口为1.67亿人,占总人口比例的11.9%。在人口老龄化的大背景下,对养老保险最主要的影响是抚养比呈逐年下降趋势。换言之,也就是缴钱的人更少了,领钱的人却更多了。
那么国家如何保证养老金长期足额发放?聂明隽此前表示,要通过实施降低社保费率综合政策,做大养老保险的“蛋糕”;通过实施基金中央调剂制度,均衡地区之间的养老保险负担,帮助困难地区确保发放;此外,还有不断增加战略储备基金等方式。聂明隽透露,全国社保基金已有2万亿左右的战略储备。
董登新表示,各国养老保险都是国家信用担保,即国家兜底,全球还没有一个国家出现发不出养老金的案例。
是全球共同问题
不仅在中国,养老金在全球都是备受关注的问题,各国也在寻求各种方式“开源节流”。
日本是世界上少子化、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养老金也面临巨大压力。为此,日本政府设立机构专门负责用养老保险金去投资,类似机构在新加坡、挪威等国也存在。2018年,日本政府养老保险金的投资收益为2兆3795亿日元,收益率为1.52%。不过,从2001年开始用养老保险金投资以来,日本也曾出现3次亏损的状况。
因此,日本还试图通过延长退休年龄解决养老金问题。在60岁到70岁之间,日本人可以决定开始领取养老金的年龄。领取的时间越接近60岁,领取的额度也越少,反之则越多。类似政策也在多个国家实施,以美国为例,工作年限越长的人,养老金也就越高,反之养老金则较少,这也逼迫大量美国人不得不以高龄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