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有句老话叫“养儿防老”,听起来天经地义,但在现今社会却不一定合时宜。
在深受儒家文化熏陶的新加坡社会,部分老一辈国人为孩子倾尽所有,却没有为自己的老年退休生活做好规划。
一旦他们迈入老年,没有足够的退休金养老,又不幸百病缠身,往往导致他们的孩子为了尽孝道,而可能变相失去自己的人生:
- 为了照护父母,被迫缩短工作时间甚至离职,导致自己的收入大减;
- 将自己的积蓄花在照护父母的费用上;
- 收入减少、存款减少,意味着他们能为自己的退休计划(例如公积金)投入的金额减少,连带导致自己的退休生活也陷入麻烦。
最左右为难的,要属那些单身、膝下无子女的国人。他们用了大半辈子的时间与积蓄照顾父母后,到头来很可能发现,老来没有孩子能照顾自己。
单身的新加坡女士 Kris Foo(53岁)就面临了这种困境。
据《华盛顿邮报》报道,当她的母亲在2014年被诊断患上失智症后,她不得不放弃自己的事业去照顾母亲。
48岁那年,为照护母亲而前后投入7万5000新元的她陷入财务困境。没有孩子的她,无法想像自己退休后的生活。
“谁会照顾我?”
这样的案例或许只是冰山一角。
根据新加坡社会及家庭发展部2012年的《全国非正式照护者调查报告》(The Survey on Informal Caregiving),本地负责照顾75岁以上,至少需要协助完成至少一项日常生活活动(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老人的非正式照护者当中,有超过一半是他们的子女(29%是女儿、25%是儿子)。
其中,有35%的非正式照护者是单身人士。到了2021年,相信这个百分比应该会更高。
他们之中,若有人是用牺牲自己退休计划,包括退休金及存款的方式来供养父母,即意味着,他们自身的退休生活很可能会陷入无人可在财务上照顾自己的危机。
非盈利组织妇女行动及研究协会(AWARE)2019年的研究则发现,为照顾父母而不得不改变工作形态的单身女性,平均失去63%的收入,或相等于每年损失5万6877新元。
除了收入减少,她们的公积金缴纳额也平均一年减少7705新元,退休生活的规划直接受到冲击。
换句话说,照顾父母,回报恩情这件事,其实已经危及了自己的退休生活。
研究案例中,为照顾母亲而减去大半收入的Wai Ching充满无奈的言语,是最真实的写照。
“我妈妈其实是幸运的,至少她还有孩子,但我就不会这么幸运了。”
这些数据在在证明,“养儿防老”这种观念,让上一代为下一代牺牲,也让下一代为上一代而活。
无论单身还是已婚,无论膝下无子还是子孙满堂,下一代“有义务”供养上一代的模式,都意味着有人必须牺牲自己的人生。
制度上,面临老龄化社会的新加坡政府必须进一步完善社会安全网。
目前,我国为老年人照护提供的社会安全网包括终身护保(CareShield Life)、居家护理津贴(Home Caregiving Grant)、乐龄关护基金(ElderFund)等。
一些研究认为,政府应考虑进一步针对年老国人日渐增多的照护需求做以下改革:
- 立法让有照护长者需求的本地员工可以要求灵活工作安排;
- 采取措施补偿国人为照护父母而损失的收入和公积金缴纳额;
- 加强老人照护机构的监管,确保后者的品质,让更多蜡烛两头烧的国人可以安心把有照护需求的父母安排到相关机构。
然而,除了制度上的改革,其实不难发现“养儿防老”这种观念对父母子女的束缚,限制了个人为退休计划做打算的想像。
孝顺是亚洲社会的传统美德,但在生活成本日渐高昂且复杂的现今社会,过度仰赖子女的孝顺,却不为退休生活做打算,对本已承受不少生活压力的下一代,将不再是甜蜜的负担。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老一辈人有属于老一辈人的时代背景,但要走出每一代人为彼此牺牲的回圈,适度放下“养儿防老”这种观念,或许才是更符合时代意义的“爱的方式”。
孝顺父母,感念父母的养育之恩,不应该是以赔上自己人生的形式来付出。
从这一代起,认真、负责地为自己的退休生活打算,而不是一厢情愿将自己的老年生活全部交托给下一代。
这么一来,每一代人都必须担心老来无所依的“恶性循环”就能少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