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虹桥增厚谊 新、中舞台艺术民间交流回顾

位于英国东北英格兰的杜伦大学(Durham University),是仅次于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的英国第三古老的大学。1979年8月4日至17日,在这个美丽的校园里举行第二届东方音乐节,邀请了新加坡、中国、香港、日本、韩国、印尼、泰国、缅甸、越南和菲律宾的演奏家和民族音乐学者参加盛会。除了音乐会外,还有音乐电影、专题演讲、研讨会和诗歌朗诵晚会。

自从新加坡在1965年成为独立国家以来,尽管它与中国保持着贸易联系,由于当时的地缘政治的原因,新加坡与中国人民之间的交往还没有那么自由。这个音乐节,创造了新加坡李雪岭、杨票敬、林明钊和中国中央音乐学院代表团在异乡相会的机遇。中国代表团团长、北京的中央音乐学院附中的方堃校长和我们热情交流,就像失联亲人又重逢。

对新、中华乐深感兴趣的资深越南民族音乐学者陈万溪教授,几次和大家谈至半夜方依依惜别。音乐节里有中音团队、新加坡李雪岭领导的三人小组和汤良德领队的香港青年中乐团呈献的三台华乐晚会。他们的演奏,各有特色,深受欢迎。但研讨会上专家们在华乐的发展这一专题上讨论最多的不是中音精彩演奏的《春江花月夜》或《美丽的壮锦》,而是新加坡和中音的不同风采的《雨打芭蕉》。

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在各经济领域内推行改革,带来了意识形态上的变化,也引发了中国艺术界对文化传统的再认识。因而中音的《雨打芭蕉》(易名《蕉林喜雨》)从结构、配器和多声效果等方面对乐曲进行探索加工。菲律宾民族音乐学者Jose Maceda教授欣赏后指出该乐曲交响化的新方向,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新加坡的《雨打芭蕉》,由李雪岭的扬琴、杨票敬的笛子和林明钊的高胡合奏,继承了粤乐名家吕文成等三人朴实无华的演奏风格。探讨两国乐队的美学选择、传承方法、创意思维和传播策略的差异,正是文化交流互学互鉴的意义所在。

新中建交30年合作不断深化

1990年10月3日,新、中外交部长在纽约联合国总部签署联合公报,标志着外交关系正式开始了。自建交以来,高层交往密切,务实合作不断深化,在政府间合作项目及国家级双边合作项目都不断取得可喜进展。由政府或法定机构如国家艺术理事会、滨海艺术中心、国家博物馆、新加坡华乐团、新加坡交响乐团和新加坡旅游局执行的文化交流项目,在促进两国教育、文化、艺术与科技等领域合作方面,结出累累硕果。另一方面,民间文化团体、艺术家、私营企业等来自民间自发组织的有序的文化交流,自七十年代末以来,从未间断。

自1963年8月8日隆重开幕以来,国家剧场这个有浓烈国家意识象征的场地,成为本地音乐、舞蹈、戏曲演出的重要营地。从1979年开始,到1991年解散的13年里,国家剧场是这个历史阶段推动新、中艺术交流的主力军。它是感受中国舞台艺术创作方向、演绎方式、舞台技术、表演风格的变化,从中观察其发展态势的渠道。1979年初东方歌舞团是首个受邀南来的艺术团,年底又迎来了广东省潮剧院。这两个团在国家剧场,创造了爆满、展演、满城争看、争说文革后中国舞台艺术新风貌的轰动。

国家剧场和人民剧场的浓墨重彩

国家剧场对新、中文化交流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让新加坡观众享受来自许多省市的戏曲院团和舞蹈团的高端艺术作品,品味不同地域的文化风采,提升审美水平。二是激发本地艺术从业者向中国院团学习的动力,提高自身的艺术水平。三是创造了中国院团与本地文艺团体建立联系的平台。每次有中国院团南来,国家剧场都安排了工作坊。我国艺术工作者可以自由选择与中国演员、音乐员、或舞台技术人员交流。接触虽然短暂,影响却深远。1986年,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的导演胡奇娴,抽空到南洋女中观看学生为庆祝建校70周年正在排练的话剧《红楼梦》,提出了宝贵的意见。也因为建立了联系,而有了她2000年南来导演华族文化节呈献的创作剧目《林谋盛》、同年导演儿童黄梅戏《三打白骨精》赴日演出的机缘。2003年她还为揭阳会馆潮剧团导演了《聚宝盆》。这类因参加国家剧场工作坊的短时间接触而衍生的新、中艺术团体合作的例子,不胜枚举。

今年庆祝成立五十周年的牛车水人民剧场,半个世纪来邀请了为数不少的中国名团呈献粤剧、潮剧、婺剧、越剧、河北梆子戏、芗剧,以及新疆与内蒙歌舞。打响第一炮的是1980年红线女带队的广东粤剧团。此后,许多在人民剧场亮相的演员,与新加坡敦煌剧坊、东安会馆、新艺剧坊、新明星粤剧中心、戏曲学院等多个剧团合作,与本地粤剧界结下浓厚情谊。三十年来在人民剧场登台的名家也不少,如裴艳玲、丁凡、倪惠英、梁素梅、杨霞云、钱惠丽、王志萍等等。这些有崇高文化理想与高尚品德的艺术家们也是优秀的文化大使,促进了两国人民的友谊。

春到河畔迎新年

搭建虹桥增厚谊 新、中舞台艺术民间交流回顾

2018年春到河畔邀请安徽滁州演艺集团呈献精彩演出

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每年春节期间主办的“春到河畔迎新年”始于1987年。总会秘书长方百成说:“这个活动最初的宗旨是弘扬华族传统文化,为国人呈现充满喜庆气氛的精彩文娱节目与活动庆祝新年。后来发展成新加坡中华总商会、新加坡报业控股华文媒体集团、新加坡旅游局以及人民协会联合呈献的大活动。场地大、节目多,每年邀请不同省市的艺术团、民间艺人、烹饪高手给大家带来视听与舌尖上的享受,形成一道新、中文化交流的彩虹。”

许多观众扶老携幼而来,吃得开心、看得乐开怀,来演出的团队对此也留下深刻印象。2014年带团来演出歌舞的云南滇剧院院长郭维平说:“这个春节项目是中、新文化交流的特殊大舞台,我们感受到新加坡观众的热情、民风的淳朴、民俗的传承、家庭的温馨。嘉年华会的气氛,就在每晚几十万人的流动中沸腾、升华。”

韭菜芭城隍庙和凤山宫细水长流

韭菜芭城隍庙和凤山宫是两个促进民间往来的出色宗教组织。1989年,陈添来被推选为韭菜芭城隍庙联谊会总务后,他提出此后联谊会推动道教研究与组织大型庙会的建议获得领导层的支持。酬神戏从1990年连演29天到1998年连演109天,城隍庙迅速成为提供本地歌仔戏和潮剧剧团延续生存的文化空间。1999年4月,该庙邀请厦门歌仔戏剧团一行52人,演出了《三请樊梨花》等近20个剧目,创下演出22天爆满记录。搭建了戏曲交流平台后,中国歌仔戏、高甲戏、南音乐团、潮剧团,络绎不绝来访。新加坡歌仔戏筱麒麟剧团筱金枝说:“中国剧团到城隍庙来,观众喜欢,我们也开心。因为他们不但带来好戏,也鼓励了我们戏班,要在观众减少的困境中突出重围,坚持传承文化的信念。”数度带团来新加坡演出的已故泉州市高甲戏传承中心主任何杰于2015年参加在孟加拉举行的“当代亚洲戏剧研讨会”发言时,说道:“新加坡戏班和业余剧团百折不挠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他们以有限资源开拓创新与吸引观众的途径令人敬佩。”

凤山宫则自2009年开始,在一年一度的九皇爷圣诞庆典,邀请广东与福建省的潮剧团演出庆贺。第一个在凤山宫演出的是何继雄领导的福建省云霄县潮剧团。何团长在新加坡期间,还参加了戏曲学院在博物馆举行的“国际潮剧研讨会”,发言时他表扬了新加坡的观众:“新加坡民众素质比较高,在演出精彩之处,会报以热烈掌声,让演员们感到从未有的激情,感觉到作为一名演员的价值”。此外,民间团体如琼联声剧社、南华潮剧社、湘灵音乐社、陶融儒乐社等团体、海南协会、大唐文化传播等民间团体也引进了受到民众的喜爱的中国剧团访问演出。其中最特殊的个案是琼联声剧社1997年邀请的南京市越剧团。该团优秀演员水小燕翌年受邀到戏曲学院开越剧班、编导《狮城越剧第一篇》,为新加坡播下了越剧的种子。从此越剧在我国开花结果,逐渐成为一个广受年轻观众喜爱的新剧种。

搭建虹桥增厚谊 新、中舞台艺术民间交流回顾

中侨、南华潮剧社、马林百列上海越剧欣赏学会和大唐文化传播先后八次邀请中国越剧团来新,提高本地观众对越剧的认识与欣赏

心灵纽带“春城洋溢华夏情”

新、中建交以来,民间企业策划、执行的文化交流项目,做得最有声有色、美誉度高的,首推林璒利创立的金航旅游业有限公司的“春城洋溢华夏情”。在前社会发展部庄日昆高级政务部长的启发与帮助下,金航在1994年开始这项在春节期间主办,融文化、艺术、经贸和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性春节庆祝活动。规模从小到大、从商场走向剧场、校园,受众极广。从三个团队呈献歌舞与魔术,到后来的包括了歌舞(天津歌舞剧院《异彩流金》等)、舞剧(广西歌舞剧院《花界人间》等)、杂技(甘肃省杂技团等)、戏曲(如泉州高甲戏《连升三级》等)、话剧(湖南省话剧院《韶山升起红太阳》等)、歌剧(陕西演艺集团《大汉苏武》等)、木偶戏(皋市木偶艺术团)、工艺美术、民俗、书画、旅游展览的特大型节目,成为新加坡春节的品牌活动之一。

搭建虹桥增厚谊 新、中舞台艺术民间交流回顾

“春城洋溢华夏情”之舞剧《花界人间》演出前,林璒利(右二)与嘉宾前议员成汉通(右一)、成夫人(左三)社区领袖林建成及广西演员侯人尹、欧红(右三、四)合影

林璒利说:“很多前辈、官员、老板、文化人,看我愿意为新、中文化交流迎接挑战,为我指路,帮我解决难题。我也非常感恩我们团队的每一个人。我是出生在泉州的新加坡人的后裔,应该负起使命,办这个能为春节带来欢乐,促进新、中人民友谊的项目。”的确,“春城洋溢华夏情”提供了新加坡民众欣赏中国高端文化产品与民间艺术、体验和享受中华文化的广博与精美、为中国艺术院团和民间艺师搭建海外交流的平台,更是一条拉近两国心灵距离的纽带。

新、中合作走向世界的机缘

就像在杜伦大学新、中两国的两个音乐家的巧遇那样有趣。2009年,我受台湾豫剧团的邀请,在台北与河南省文化厅副厅长康洁不期而遇。同行见面,一见如故。她祖籍也是潮州,诐话诐得真合弦(潮州话:谈话谈得投机的意思)。一顿饭时间内就敲定了翌年的新、中交流项目。

2010年9月19日,在新加坡国家理事会的支持下,康洁副厅长领队的河南省戏曲精英团南来:豫剧名家有李树建(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汪荃珍、虎美玲、孟祥礼、魏俊英、史茹、董继武、曲剧界代表人物杨帅学和学者宋伟(河南省艺术职业学院院长)。这个新加坡戏曲学院主办的“传统豫剧•当代风采”论坛与晚会,是那年的华族文化节节目之一。参加论坛与展演的还有台湾学者王安祈、台湾豫剧团王海玲等,以及新加坡青年演员郭绪欠。晚会主宾、内政部律政部暨内政部何炳基高级政务部长鼓励道:“新、中合作的艺术项目可以进一步增值,一起打造成推上国际舞台的优秀剧目。”康副厅长当机立断说:“好,明年就请蔡院长来河南,为郑州豫剧团虎美玲重排《大祭庄》。”我应邀在2011年年头前往河南,排后改名《花园谋杀案》,出访意大利和奥地利。

此后十年来,我很荣幸先后为中国河南省京剧院、省曲剧团、省木偶戏剧团、省越调艺术保护传承中心、浙江省婺剧研究院、建德婺剧团、福建省泉州高甲戏剧团、贵州省花灯戏剧团、广东省吴川粤剧团、广西戏剧院、南京市越剧团、南宁市粤剧团等编导新戏和重编经典剧目,完成了新、中合作剧目的排演,并带领院团在韩国、越南、印尼、马来西亚、泰国、孟加拉、土耳其、比利时、意大利、奥地利、加拿大、美国等地的国际舞台上亮丽登场,共计呈献28次。中国驻比利时大使馆向世海文化参赞多次在现场观赏新、中合作剧目。他说:“以中、新两国文化中契合点进行深度合作,发挥创意,跨文化传播!”这些深度合作让我们建立了深厚友谊,让中华戏曲走向世界,纵横捭阖。拓展了对外文化交流平台和载体,书写了艺术传播的历史篇章。

搭建虹桥增厚谊 新、中舞台艺术民间交流回顾

2013年蔡曙鹏为浙江婺剧团编导《宝弓奇缘》时,在排练场上指导巫文玲和邹毅强的对手戏

音乐、舞蹈交流稳健发展

1990年,蓝营轩率领新加坡国立大学华乐团到北京演出,掀开了新、中华乐交流新的一页。我国华乐总会会长、狮城华乐团音乐总监郑朝吉在多个省如北京、上海、山西、陕西、山东、江苏、福建等地为许多乐团指挥,为新、中华乐交流做出大贡献。曾任狮城华乐团作曲家的王澄泉是新、中华乐交流的实践者。他说:“十五年前,郑朝吉在郑州英协剧院指挥狮城华乐团的《南洋风、豫乡情、中华魂》,有鲜明艺术个性,至今记忆犹新。狮城华乐团在社区与校园推广华乐,很有成绩。我在新加坡工作的岁月里,亲睹华乐普及的广度与深度,令人感佩不已。相信今后会更重视作曲人才和高水平的理论队伍的培养,拿出有自己特色的作品,更上一层楼。”

搭建虹桥增厚谊 新、中舞台艺术民间交流回顾

新、中音乐教育交流近三十年稳健发展,不少年轻人到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和中国音乐学院学习,包括了纪志群、郭勇德、陈财忠、黄德励、陈庆伦、蔡友国、刘峰华、杨纪伟、倪恩辉等等, 他们学成归来,卓然有成。中国来新加坡南洋艺术学院、La Salle艺术学院和莱佛士音乐学院学习的学生,为数不少。这些曾经在新、中留学的青年音乐演奏家们或可加强联系,寻求合作机会,繁荣华乐事业。

搭建虹桥增厚谊 新、中舞台艺术民间交流回顾

三十年来,我国马来与印度民间团体如巴斯卡艺术学院,也热情参与新、中文化交流工程的建设。多次参与访华演出和参加学术交流活动的美丽遗产马来舞蹈团行政总监Adel说:“我两度到南宁。2002年的中国-东盟舞蹈发展研讨会,让我看到中国舞蹈研究的优势。2008年参加南宁民歌艺术节,深感是中国组织大型国家交流活动的魄力与能力、少数民族艺术教育的高度发展和理论研究提升创作水平的成果,这方面我们要奋起直追。”

搭建虹桥增厚谊 新、中舞台艺术民间交流回顾

2008年新加坡美丽遗产马来舞蹈团在南宁国际民歌节呈献多元民族舞蹈

自1990年代以来,不少中国艺术从业者由本地艺术团体如土风舞协会、艺术之家、戏曲学院、聚舞坊等艺术团体引进。新移民成立的团体持续性组织了一些有意义的艺术交流活动,如组织了九届的新加坡国际舞蹈节,主办了多年的国际戏曲节、狮城戏曲荟萃和万代兰国际舞蹈节,为促进交流不断努力。

三十年,一瞬间。三十年来,世界悄悄巨变,两个国家的艺术生态也产生了极大的变化。然而,新加坡和中国有着艺术、文化和历史的天然亲和力,两国人民在长期的友好交往和交流中,彼此都有亲近感和认同感,也同样面临“西潮”的冲击与文化移转(transculturation)的挑战。为了促进不同文明间的对话,今后可加强与外国的艺术前沿交流与融合,寻找自身创作观念、创作手法、艺术表现形式的特点与独特的自我表达。民间团体与艺术家因其广泛性、灵活性和主动性,具备了广泛的参与主体、客体以及多元化的开展途径。今后必将继续以宽领域、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发展态势,增加交流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提高交流的水平和质量。让我们互相借鉴,优势互补,共同谱写灿烂的文化篇章。

(作者为新加坡戏曲学院创院院长、民族音乐学博士)

搭建虹桥增厚谊 新、中舞台艺术民间交流回顾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