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德林:新加坡都市里的村庄

蔡德林:新加坡都市里的村庄

据说新加坡是全世界拥屋率最高的国家,90%以上的新加坡人都有自己的房子,而80%的新加坡人都居住在政府组屋里。居者有其屋,组屋应居首功;有恒产者有恒心,居民的幸福指数,年轻人的家园归属,以及由此而生的家庭的温馨、生活的希望和人生的方向,都与遍布全岛的组屋息息相关。

新加坡的所谓组屋,就是政府修建的一组一组的住房,与咱中国的经济适用房有点类似,但又不尽相同,其中最大的区别是新加坡的组屋是有产权的,是政府切切实实给予老百姓的福利。居民以低廉的价格买到手,住上几年就可以转卖,二手组屋的价格还比新房高出许多。短短几十年,新加坡创造了很多奇迹,组屋应该是最大的奇迹之一。

听说很多国家的首脑和专家都来新加坡考察过组屋,想必他们都想学新加坡,但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学像样了。最起码,如何筹集到那么庞大的资金,如何保证那么庞大工程的建筑质量,如何杜绝如此海量资金运转过程中的权力腐败,就可能是很多国家无法解决的难题。

而国际反贪污组织公布的廉政排行榜上,新加坡一直名列前茅。新加坡的清廉指数与他们政府工程的建筑质量,自然相辅相成。我旅居于此,作为一个老外,虽然无福消受他们的组屋,但却可以近距离观察。我的观察心得是:如果说新加坡是一座国际都市,那组屋就是都市里的村庄,只是这些村庄是如此的诗意、舒适和温馨。

蔡德林:新加坡都市里的村庄

新加坡人把村庄叫做甘榜。而今甘榜消逝,代之以组屋,保留一点甘榜的气息,感觉像是对甘榜的追怀与纪念。很多城市都保留着村庄的地名,村庄已然不见,城市的高楼大厦,仿佛是给村庄竖立的纪念碑。是的,这世上所有的城市都是在村庄里建立起来的,上帝创造了村庄,人类创造了城市。城市固然是人类伟大的发明,但钢筋水泥的灰色森林却又让我们一次次回望乡村。

这应该是我们面临的一个巨大的时代吊诡。我们既离不开城市,又回不到乡村。我们享受城市的繁华与便捷,却孤单焦虑,抑郁成疾;我们逃离乡村的贫穷落后,却时时怀恋山水牧歌与田园诗意。有没有一个办法,把都市与村庄融为一体?窃以为,新加坡那一个又一个组屋区,已经很有点这种味道、这种感觉了。

记得我在新加坡的很多地方徒步时都会被眼前的景象打动,忍不住赞叹说:我理想中的家园就应该是这个样子的,神州大地到处在建设著的新农村,也应该是这个样子的。总是有高树浓荫,总是有风卷黄叶,总是有色彩斑斓的墙壁,赏心悦目的彩绘,前后错落、高矮参差的组屋群,赤道的阳光在上面跳跃,特别动人。我以前一直不明白新加坡的房子为什么都那么簇新明艳,后来才知道每隔几年,政府都会出资粉刷组屋,而外墙颜色由住户投票决定。所以新加坡的组屋色彩和谐,多姿多彩。

蔡德林:新加坡都市里的村庄

新加坡组屋的独立个性还表现在其形状的优美丰富上。有的是圆形的,有的是扇形的,有的是弧形的,有的是倾斜形的。而每个组屋附近,都有商场、影院、图书馆、体育馆、社区诊所、食阁、学校、办公楼、交通枢纽和民众俱乐部。组屋里的居民无需走远,在自己居住的地方就可以工作、学习、娱乐和生活。我至今对淡滨尼天地恋恋不舍,政府在组屋区修建了一个集合政府部门的服务行政中心,但里面吃的喝的玩的一应俱全,有巨大的泳池、图书室、室内跑道、各种球类运动馆、儿童游乐场、电影院,还有供居民种菜的空中菜地。而里面的这些娱乐场所,基本是免费的。最让人垂涎的是,里面到处都有供人学习的桌椅板凳,窗明几净,凉风习习,树影婆娑。我开玩笑说,如果我住这里,拎一个大爱拍,有可能会写出不朽的名著来。

所有的组屋,每一层都由一条半开放式走廊贯通,便于居民互相来往,享受充分的阳光。很多高层组屋,都建成了那种垂直村落。一般是每80户人家,组合成一个村庄,每个村庄都拥有自己的空中花园、绿化区和公共设施,每一层都绿意盎然,每一层都繁花似锦。在高矗的楼宇之间,则用巨大的空中天桥连接,天桥上还建有公园、球场和泳池。居民不下楼,可以互相走访,可以游泳健身。组屋还是多元社会的粘合剂,华人、马来人、印度人等都按一定比例入住,这项政策看上去有一点专制,好像剥夺了公民的某种自由,但把种族分散、融合,尽可能避免社会分层,这却是新加坡一个颇具创意的创举。不同种族的人们,每天在电梯里微笑着面对,友善地问候,孩子们在同一个院落和学校玩耍和学习,自然就会克服人性的弱点,避免种族歧视和敌对。

蔡德林:新加坡都市里的村庄

说到底,真正诗意的栖居,衣食无虞还是基础,新加坡虽然不是高福利国家,却没有贫民窟,这该是多么难得。而组屋区永远是新加坡人间烟火气最盛的地方。这些都市里的村庄,既繁华热闹,便捷丰盛,干净整洁,又陌上花开,莺飞草长,惠风和畅。生活的馨香,世俗的喧阗,田园的温情,仿佛在向我们讲述理想生活的模样。

蔡德林:新加坡都市里的村庄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