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大王”陈兆锦的多角色故事

“故事大王”陈兆锦的多角色故事

陈兆锦

儿时的记忆,欢乐与悲伤经岁月打磨、随光阴流逝,变得越发不真切。而每个人儿时都或多或少听过一些故事。那些有悬念、有戏剧冲突、生动活泼的故事会让人记忆犹新。故事的起承转合,情景剧一般的片段萦绕在头脑中,让人不能忘怀。

人在听故事中成长,同时也在编织著自己的故事。不同的是,有精彩故事的人,往往善于揣摩角色、融合多种技能、通过视觉形象、听觉形象,将故事表达出来。陈兆锦就是这样一个讲故事的个中高手!

在新加坡学习华语对于小朋友来说有些困难。相对于英语,华文字笔画更多,词意更复杂,在阅读理解上不那么容易。想要让小朋友爱上华文,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无疑是个好办法。

“讲故事不单要讲,还要与听者沟通而发生共鸣。故事动听,小朋友才有兴趣听下去。儿童的喜好诚实而直接,没兴趣会直接表现出来。虽然学习很辛苦,但至少让他们学得不那么痛苦。”兆锦如是说。

从讲小动物的简单华语故事到“说古” 讲历史故事,兆锦都能得心应手。他讲故事时边述说边绘画在白板上,连小动物的面部表情和喜怒哀乐都表现得活灵活现。兆锦因具有深厚的舞台表演经验,他运用不同的声音、语气、动作来刻画人物,并通过不凡的线描绘画功力在白板上呈现,同时又声情并茂、绘声绘色,把故事讲得高潮迭起,唤醒了无数小朋友对华文华语的兴趣。

他的语音字正腔圆,身为华人的使命感使他想把好听标准的华语教给孩子们。连不太听得懂华语的异族小朋友都被他所吸引。兆锦的故事讲得情真意切、语言所蕴含的情感表露充分、语言表达清晰因而扣人心弦,再加上边说边画,幽默诙谐而有趣的形式,这种运用全方位技巧说出的故事,让人不得不赞叹!孩子们在听故事时感觉身临其境,欢声笑语不绝于耳。在这故事的海洋里,孩子们肆意遨游,心灵也随之净化,潜移默化之中,让他们领略到了华族文化之美。

如此会讲故事的“故事大王”一定也有自己的故事吧?笔者在采访他时,亦如同看到一幕幕人生舞台的精彩故事……

童年的故事

陈兆锦1950年出生于印尼,这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有千岛之国的美誉。其中有一个小岛叫仙丹岛,翻译成华语是钻石的意思。兆锦就出生在那里。

他的父亲祖籍福建,母亲则是当地的娘惹。外公是华人,外婆是娘惹,母亲为家中长女,按当地习俗早早就结婚生子。后来,外公及外婆带其他年龄较小的子女去了新加坡,这才有了后来他去新加坡投奔亲戚的机缘。

兆锦的父母共育有10个子女,他在家中排行第6。他还记得大哥(比他年长很多)小时候送他去上学的情景。正所谓长兄如父,大哥一直很照顾他,一直督促他读书、写字。

“故事大王”陈兆锦的多角色故事

10岁的兆锦与父亲陈天禄合影

“故事大王”陈兆锦的多角色故事

印尼小岛,大哥推著坐在婴儿车里(一岁)的兆锦

陈兆锦这个名字是按辈分和其他兄弟取了兆字,锦字则是他独有。也许这是冥冥中的注定,后来家中只有他一人前往新加坡,才有了后来的锦绣前程。

他从小便有些与众不同,喜欢安静地读书,尤其喜欢读中国传统的绘本故事,像《红楼梦》、《封神榜》、《白蛇传》等。美丽的图画、精练的线条吸引着他,启发了他对绘画的兴趣。

在课堂里听着老师教华文,他觉得这语言是优美!他还因此迷恋上了华文字和书法!他还记得小时候教他华文的是一位来自中国广州的老师。后来印尼排华,老师离开的时候,全校师生都去码头送行,依依不舍。

那时他心中就有一个强烈的愿望:一定要走出这个小岛,到新加坡去,到更广阔的天地中去,到可以学华文的地方去。他和父亲商量想去新加坡找舅舅。父亲对此事感到焦虑、也很担心儿子是否能在异国他乡独立生存。最后,父亲看到他态度坚决,便默默地为他寻找机会。

在印尼,他们虽为华人血统,但大家都讲印尼语。吃饭也不用筷子,而是按当地习俗用手抓饭。抓饭时,先把米饭盛在盘上,然后用右手指将饭捏成小团,再送到嘴里。然而,父亲却让他使用筷子,而非用手抓饭,想必心中早有盘算,认定这个儿子一定会离开印尼了。

有一天,父亲突然叫他马上收拾东西,说去新加坡的船就要开了。这突如其来的消息,让他心中懵懂慌乱,急忙找了些衣服和日用品就被父亲送上了船。当时,他因家中穷困,并没有带钱。父亲神色凝重地把他交待给一位相识的叔叔,便一转头,毅然决然地离开了……

船出海,风很大,浪湍急!而他的脑海中,全是父亲模模糊糊的背影。他只记得与船上的其他小伙伴都因晕船而呕吐不止。漂泊一天后,他们终于抵达新加坡。他乘坐的是运输货物的船只,想来当时海关并不严格,舅舅那时已在码头等他。舅舅在新加坡做牙医,收入还算不错,当时是开车来接他的。他记得车子的汽油味极重,原本就晕船呕吐的他难受极了。到目的地后,他所看到的,都是陌生的面孔。好不容易,看到认识的外婆,便一头扑到她的脚下……

那时舅舅刚结婚,还没有孩子,便决定让他住在姨母家。姨母家孩子众多,住在旧时甘榜的亚答屋。他知道自己是寄人篱下,所以从小便懂得察言观色、乖巧勤劳,尽量帮家里做家务。

没有父母疼爱的童年是孤寂难耐的。远离父母亲及兄弟姐妹的生活,导致他沉默寡言,惟有画画和听收音机作伴。收音机里的华语和歌曲,可以让他凝神静听,得以慰籍。

那时他10岁,正是需要上学读书的年纪,可没有合法身份无法上学。彷徨、无奈!舅舅也很是着急,运用他的关系,托人帮忙,终于让他可以进入学校读书。一开始时入读植群小学,然后又转到同敬小学。他那时已非常懂事,没有了童年的天真,知道这个机会来之不易,要努力读书。他凭著一股韧劲,顺利读完小学,毕业后入读德明政府中学,进入戏剧组,开始展现他的表演才能。

1969年,是他生命的转折点。经新加坡电台吴雪妮介绍,兆锦参加了“儿童剧社”,剧社成为了他的艺术摇篮。他在剧社接受严格的舞台话剧、广播方面的训练,包括语言、表情、感情、肢体相关的表演训练。大家以剧社为家,很多人吃住都在剧社,他也帮助剧社售卖书籍。那些岁月使他得以锻炼成长,而且结交了许多良师益友。

“故事大王”陈兆锦的多角色故事

70年代,兆锦(左一)在维多利亚剧院参加《文艺晚会》演出

“故事大王”陈兆锦的多角色故事

70年代,演出由蔡曙鹏编导的话剧《青年画家》

开始时他带着印尼腔的华语,常因吐字不清、吞音,被教课认真的程茂德老师责骂。他知道自己根基薄弱要勤加练习。吞字是因气不够,他就勤奋练气、背诵台词、认真揣摩各种角色,甚至平时说话都认认真真,一字一句地严格要求自己。剧社每天都有活动,有讨论会,戏剧严谨与执著的态度非常感人,整个剧社热闹而富有激情。

青年的故事

1973年,陈兆锦按照政府的要求去服兵役,2年兵役结束后,1975年他拿到新加坡公民权。这一年,年龄渐大的一批人从“儿童剧社”出来办起“青年剧团”,一直到1983年结束。期间演出了《连锁案》、《三只瞎老鼠》、《皇帝的阴影》等剧目,颇受观众的欢迎。

“故事大王”陈兆锦的多角色故事

80年代,青年剧团演出《三只瞎老鼠》剧照

陈兆锦高中毕业后便开始自己工作赚钱,教华文补习和画画,他的画作还被印制在T恤衫等商品之上。其实他并没有受过专业的绘画训练,只是凭借天赋和对绘画的热爱,从小到大都在不停地画,所以成年后竟可以此为生。

1979年,他的第一份正式工作是在“泛太平洋出版社”,任设计和绘图师,一做就是19年。那时他有了公积金,便开始准备自己买房子。他一直喜欢绘画,所以美术师是他真正想充当的角色。至于演员,他始终认为只能作为次要的角色,作为业余爱好就行。

有一句谚语: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真正让兆锦扬名的,确是“ 演员” 这一“次要”的角色!

兆锦七八十年代与朋友们活跃在舞台上演出话剧、相声、快板、朗诵。他不但能演,还能编能导。在1984年以话剧《一条绝路、夕鹤》获得艺术理事会颁发的最佳导演奖。

兆锦的另一个才能是为电台写广播剧本。他利用周末休息时间写作(当时都是手写),他的字迹整齐而美观,而且写得非常用心,哪里需要配乐和需要表现出内心世界的感受,都用括号标注得清清楚楚,因而其剧本受到电台编导的青睐。

他和好友华亮搭档说相声时,一个偶然的机会,认识了电视台已故导播陈盛安,邀请他们去演出,这开启了后来演艺生涯的新篇章。当时陈兆锦的第一反应是想拒绝,他说没有胆量,让华亮自己上台。当时是1985年,公司刚好派陈兆锦去香港的分公司工作,负责设计部。在此期间好友华亮一直写信给他,邀请他回来共同演出,说和别人演出没有默契。1986年新年时,他回到新加坡,与华亮共同去电视台演出。

“故事大王”陈兆锦的多角色故事

兆锦(左)与华亮(右)这对喜剧小品搭档,在80年代的新加坡家喻户晓

他们在电视台创作了不少以生活为题材、脍炙人口的喜剧小品,把诙谐幽默与欢笑带给了千家万户,风靡新马一带,深受民众欢迎。

“故事大王”陈兆锦的多角色故事

兆锦(右)于80年代与华亮(左)合作的喜剧小品《爱情观》剧照

“故事大王”陈兆锦的多角色故事

兆锦(左)于80年代与华亮(右)合作表演《办公室风波》

两人最初以谐剧《打针》走红,得到《海峡时报》整版报道,轰动一时。虽然当时很红,可兆锦始终认为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把绘画和设计的作品完美呈现并按时交稿。演戏都是利用业余休息的时间,虽然很辛苦,但“演员”的角色,让他在精神上获得了极大的满足感,他愿意为之付出。

他和华亮组成“大嘴巴和大鼻子”的搞笑组合,在电视上表演多个搞笑节目,如“开心双响炮”、“卡拉OK名人榜”、“镭射DJ”、“礼貌短剧”等,是新加坡继王沙、野峰之后,一对备受观众欢迎的搞笑组合。

1995年,华亮突然遭遇意外过世。兆锦痛失挚友,也顿时陷入抑郁。那时还好有朋友们的支持和他内心对艺术的执著追求,使他坚强地走了过来。之后,他依然演戏、主持节目。他将绘画更好地融入了教学,在教师这个“角色”上增添了人生的砝码。“人活着不能没有价值和意义,要有目标,努力奋斗。人生中变化无常,一个时期结束了,下一个时期总会到来,幸运会静待你勇敢前来。”兆锦如是想。

壮年及现在的故事

时间到了2001年,兆锦已年过五十,在偶然的机缘下,他加入“丽的呼声”广播电台做兼职主持人。在8年的时间里,每逢星期一晚上,他专注地播音、播歌,与老歌对话,用人生感悟与深厚情感描述介绍,给那一首首怀旧金曲赋予新的生命力。

时光荏苒,兆锦活跃于本地艺术界和教育界,例如:导演话剧《风雨牛车水》(南洋艺术学院)作为SG50的献礼,深受演艺界好评;2018年新加坡绘本嘉年华特邀陈兆锦为嘉宾;新加坡作家论坛大赛也邀请他做评委;他亦是新加坡教育部华文推广组委会指定嘉宾;更是本地教育界边画边说故事的“故事大王”,在本地教育界声名显赫。

他目前致力于教学工作,以卓越的绘画技巧、生动丰富的语音、语调以及肢体语言营造故事里所要表达的气氛。他在新加坡各间学校教授《口才训练课程》,以提升学生们的口语表达和阅读技巧。兆锦将舞台表演、绘画技巧、华语教学融为一炉,打造出独树一帜的“故事大王”人生角色。

“故事大王”陈兆锦的多角色故事

边说边画,是兆锦讲故事的特色

“故事大王”陈兆锦的多角色故事

孩子们簇拥著故事大王

今年因为疫情的关系,很多活动不能进行,课程也改为线上教学。兆锦把大舞台变成给学生上课的小舞台。他觉得把华族文化传播给孩子们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这使他可以用自己“多角色” 的技能,为社会做出贡献。

在不能出门的那段时间里,他独自在家不能走亲访友和出门教课。他表示面对着四面墙壁,无人交流,有些老人甚至会患上忧郁症。兆锦则利用这独处的机会在家中专心绘画,创作了许多美丽的画作。他的心得是:年轻人应该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不然到年老时会无所事事,生活变得空白无聊。

兆锦坦言:YouTube上李子柒的视频让他很向往那些乡村生活,恬淡自然。他一直单身,山有木兮卿有意,他有过爱情却不够完美,所以他把对下一代的期望寄托在兄长的孩子身上。他把几个孩子从印尼接来新加坡供他们读书,让他们有一技之长将来有良好发展。现在孩子们都很独立,生活得不错。

兆锦说,如果年纪大了而无事可做,人就会老得特别快,没有价值人就衰老。现在他把教育下一代作为己任,而且一直教课也可以练习自己的声音不衰老。“不烟不酒健康生活,找到人生的真谛发挥自身才华,不要过平庸的生活。岁月可以把痕迹写在脸庞,心中却要留着希望!” 兆锦如是看。

今年他本来要去中国举办一个讲故事的活动,宣传海报已经印好,可因为疫情耽误不能成行。“希望疫情快些过去,让他这个有故事的人,能够继续讲更多精彩的华文华语的故事。”兆锦如是盼。

“故事大王”陈兆锦的多角色故事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