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30•30”食物愿景

城市里的食物无处不在,以至于我们经常认为食物的获取是轻而易举的。但在2020年初席卷而来、至今未能平复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大流行,让城市的居民们惊慌失措,全世界都出现了超市货架都被搬空的景象,引起了人们对过度依赖粮食进口及粮食安全的关注。

新加坡“30•30”食物愿景

新加坡疫情期间超市抢购情景

新加坡作为耕种土地稀缺,进口食物依赖度高的典型国家,一直保持对食品供应及安全的关注与探索。如何有效解决粮食生产的挑战及可持续性发展,确保公民能够方便地获得和负担健康食品一直是新加坡的重要城市课题之一。本文将探讨城市食物课题在后疫情时代的未来。

从世界各地获取安全且平价的食物

新加坡“30•30”食物愿景

新加坡昔日耕种场景

在这个国土面积仅有721.5平方公里的国家,土地无疑是宝贵资源。早在成立之初,即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中期,新加坡还处于食物自给自足的阶段,可生产足够的新鲜食物供给当时仅有200万左右的人口,如猪肉、鸡肉、鸡蛋、蔬菜和鱼等。但随着新加坡的工业化发展,大约1.5万公顷的农田被陆续征用,今日仅剩不足1000公顷的农田面积,即不足1%的土地可用于耕种。

因此,仅仅是新鲜的食物,甚至不考虑像大米这样的主食,新加坡从一开始就知道自身无法生产足够的食物,必须从海外购买。目前,新加坡有高达90%的食品通过进口而来,其选择性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市场供应的限制和影响。

新加坡“30•30”食物愿景

新加坡超市供应的进口鸡蛋

在海外寻找食物来源时,新加坡考虑的首要事情是,供应给国民的食品必须是安全的,不能含有污染物、有毒物质或传染性细菌。新加坡要求出口国家提供的食物需与在新加坡生产的食物拥有同样质量:蔬菜不含杀虫剂,鸡蛋不含沙门氏菌等。

其次,为了保证国民能够负担起食物,进口的价格也需要相对便宜,这一点,自由贸易和开放的市场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不光帮助新加坡建立了成熟的食物贸易流线,还为新加坡国民获得物美价廉的食品供应。例如,美国人不喜欢吃鸡翅和鸡腿,新加坡便从美国以低廉的价格购买这些食物。谷物贸易商也通过价格比对,在世界各地购买最便宜的大米、小麦、玉米、大豆等。多元化资源帮助新加坡建立了供应相对稳定安全的食物进口体系。

新加坡“30•30”食物愿景

新加坡12个主要食品供应来源地

除基本的价格比对,新加坡还建立了针对世界范围食物供应情况的预测机制。新加坡设立部门,利用卫星监测调查世界各地食物生产状况,预测市场约半年后的农产品产量,以便在出现问题时及时采取行动。

新加坡“30•30”食物愿景

水稻收割场景

在生产环节,新加坡更是化被动为主动,大力发展生物技术产业。尽管新加坡自己无法种植足够的粮食,但可以帮助向新加坡出售粮食的国家以更低的成本生产粮食。例如,虽然新加坡不种植水稻,但新加坡通过淡马锡生命科学实验室,开发培育了无病、抗干旱的水稻。这种水稻目前已在印尼和中国种植,有利于确保充足的大米供应回新加坡。

新加坡 “30 · 30” 愿景

尽管新加坡需要通过进口大量的食物满足国民日常所需,但新加坡从未放弃过本地食品的种植。一方面,保持自己新鲜食品的生产有利于控制市场食物的价格和质量,在外来食品供应来源无法提供安全、廉价食品的情况下,可以增加自己的产量以调控。另一方面,在全球气候危机影响粮食产量及疫情影响外来食物供应的挑战下,确保食品的自我供应能力在未来尤为重要。

新加坡“30•30”食物愿景

新加坡农场生产的蔬菜

2019年,新加坡推出了一项新计划,希望通过“ 30 · 30”的愿景减少对粮食进口的依赖,即到2030年,新加坡将有满足国民30%营养需求的食物在当地生产,而今天这一比例还不到10%。这意味着,新加坡本地的食品产量需要在十年内增产3倍左右。为了增加粮食产量并实现“30 · 30”愿景计划,新加坡通过各种创新手段整合、再设计未被充分利用的空间,在有限的用地上生产更多的产品,为城市农业谋取发展。利用使用率较低的停车场顶层空间发展城市农业,是新加坡落实“30 · 30”愿景的一项重要举措。

新加坡“30•30”食物愿景

宏茂桥停车场屋顶的城市农场

2019年2月,新加坡与城市农场Citiponics合作,在宏茂桥多层停车场顶层建造了1,800平方米的农场,成为新加坡首个商业城市农场。目前,该农场每月最多可达4吨蔬菜产量,还处于初期调整种植程序和试种不同品种阶段,未来有望提高产量。为了让大家有机会接触到食物可持续性、食品安全、零浪费耕作等概念,农场生产的蔬菜日常固定供应给宏茂桥城的平价市场,每月开放1到2次农场给公众参观、采收和购买蔬菜,拉近居民与食物源头的距离。

2020年5月,新加坡食品局继续推行这一计划,为全岛9个建屋发展局多层停车场顶层空间招标,给农业者提供更多的城市农场空间,试验创新耕种技术。新加坡政府也表示,城市农场未来将整合到更多用途的场所当中,提高人们对社区空间耕作的兴趣。

改善技术以提高生产效率也是提高粮食产量的关键。垂直耕作或摩天大楼耕作也被认为是城市种植粮食的解决方案。借助农业创新技术,例如控制光照,湿度和温度的可控环境农业技术,可以将蔬菜和水果种植在垂直堆叠的高层建筑中。位于林厝港的天鲜垂直蔬菜农场便是这一技术的重要创新项目之一,它是新加坡,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具有商业可行性的低碳垂直蔬菜种植系统。

新加坡“30•30”食物愿景

垂直蔬菜农场外观

9米高的铝制塔楼,可容纳38个用于种植蔬菜的水槽。通过高层垂直耕作体系,使用绿色的解决方案,在最小的土地上用最少的水和能源提高单位土地面积的产量,实现安全、新鲜和美味的蔬菜生产。1公顷土地上最多可容纳800座这样的塔楼。与新加坡传统农场的产量相比,可以多生产6倍的蔬菜。

新加坡“30•30”食物愿景

垂直蔬菜农场内部

不仅是垂直蔬菜,多层系统养鱼也可以提高生产力。新加坡盛邦裕廊与阿波罗水产养殖集团合作,提出垂直养殖和种植结合的概念,将鱼类和蔬菜种植在一个闭环的,自我维持的生态系统中,从而减少水,能源和养分的浪费。

新加坡“30•30”食物愿景

浮动池塘概念设计

例如,该系统将配备太阳能电池板以利用来自太阳的能量,收集的雨水和鱼缸中的废水经过净化后可以再利用,而净化过程中剩余的养分则可以重复利用作为鱼饲料。该概念可在垂直和水平方向上高度扩展,以适应任何可用的城市空间。通过这种垂直的农业概念,浮动池塘可以最大程度地利用土地,帮助城市空间显著提高生产力,增强环境生态性,通过农业活动建立一个充满活力的社区枢纽。

耕种和养殖可以在不寻常的地方进行,例如屋顶,高架桥和公园,同样海面的空间亦可以加以利用。想像一个生机勃勃的农业社区在这样的地方萌芽是有挑战的,但这正是试验模块化农场的地方。由新加坡食品生产商卓越集团水产养殖中心建造和运营,距樟宜角渡轮码头5公里的的浮动封闭式养鱼场进行了这场试验。

新加坡“30•30”食物愿景

樟宜码头附近的浮动式养鱼场

大约30吨鱼被安置在4个养殖池中,每个养殖池的容量为475 KL。渔场仅占用1400平方米的空间,即足球场大小的5分之一,每年可生产166吨鱼,比当局为每个沿海农场设定的最低产量高出20倍,大约是具有相同生产能力的沿海养鱼场所占面积的14%。

结语

从城市农场、垂直农场再到海面浮动农场,新加坡的农业发展一直在不断地探索更多可能性,这让“30 · 30”愿景的实施变得更加切实可行,也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学习的经验。

新加坡“30•30”食物愿景

新加坡城市农场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估计,到2050年,全球90亿人口的供养需求需要增加70%的粮食生产,将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然而气候危机、快速的城市化进程等因素都为农业生产带来更大的挑战,农业必须通过创新来重塑自己。如果新加坡拥有大片的土地,或许就不会考虑研发基础设施成本极高的垂直农业。正是先天条件的不足让新加坡在使用创新技术生产粮食上处于领先地位。巧化先天限制为发展优势,将技术和工程的创新以及超前的设计理念应用于传统农业,是新加坡城市规划智慧的再次体现。

备注:

部分图像与文字转载或参考自

新加坡市区重建局官网 ( URA )

新加坡宜居城市中心 ( CLC )

Sky Green

Citiponics

联合早报

8视界新闻

Todayonline

The Epoch Times官方网站

新加坡“30•30”食物愿景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