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疫情,让我看到了新加坡的另一面

新加坡疫情发展到今天,每日的确诊人数得到了比较稳定的控制。

我们可以看到在新加坡抗疫这半年里,数不清的人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首先是新加坡政府将多年来积攒的财政储备都拿了出来,通过不断拨款来维持新加坡社会的正常运转。截止目前,新加坡政府推出的4个抗疫预算案总拨款额累计929亿新元(约合4645亿人民币),约占该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20%。

我们也看到了无数医生护士奋战在抗疫的第一线,救死扶伤,是他们的努力让新加坡新冠疫情的死亡率保持在0.4‰这样一个超低的水平。

感谢疫情,让我看到了新加坡的另一面

我们也看见了在时间紧人力不足、原材料采购困难、施工人员须保持安全社交距离的情况下,中国交建项目组用3天在新加坡建了一座方舱医院。

我们还看到了包括以中国为首的国际援助,向新加坡捐赠紧缺的N95和医用口罩,捐款给新加坡外籍劳工中心,来帮助帮助解决疫情隔离期间外籍劳工的生活需求。

但是,真正支撑新加坡挺过来的力量,我们没有看到的还有很多……

感谢疫情,让我看到了新加坡的另一面

那就是那些平凡的新加坡人民为抗疫做出的贡献。

歌颂大企业大富豪善举的报道有很多,但是聚焦平凡人的故事很少。但如果没有这些新加坡民众之间自发的守望相助,我们应该很难走到今天。

因为比经济寒冬更怕的是“人心的寒冬”,是这些普通人守护住了这片曾经充满友善的土地。

所以如今,我们希望新加坡的这一面,可以被看到。

01. 那些不为人知,为客工的付出

疫情肆虐,病魔无情,却激发了人们守望相助的精神。

新加坡本地老字号制衣厂CYC从今年4月发起口罩捐赠计划,放下裁缝业务改做布制口罩,截止目前一共为本地客工制作了30万个口罩。

4月份,公司总经理张露芬就表示:

“我们有足够的设备,一间平时用来制作企业制服的大型裁剪室,方便我们剪裁大量布料。我们前几个星期就已开始设计和测试不同口罩款式,现在面对的最大困难是人手不足。”

感谢疫情,让我看到了新加坡的另一面

为提高生产效率,公司也将每一个口罩所需的材料如布匹、鼻梁固定条和塑胶绑带事先分装好。

口罩制作完毕后,他们便打包装箱,送至外籍劳工中心派发给客工。

她透露,每名职员一天平均可制作40个口罩,但由于生产需求量巨大,公司必须号召公众帮忙。所以他们公开招募了许多能够缝制口罩的义工。

这些义工中,甚至有一位71岁高龄患有乳腺癌的老奶奶,即使自己都在与病魔艰难搏斗,也坚持着为客工、为新加坡抗疫贡献自己一份力量。

李奶奶(71岁)是在2015年确诊患有乳腺癌,原以为已经战胜了病魔,却在去年9月被诊断复发,现在每周都得到医院接受化疗。

膝下育有三个孩子六个孙儿的李奶奶从前很喜欢出门,却因为现在的病情不敢出门,疫情期间家人也不能探访,她在受访时坦言自己“非常孤独,还一度开始胡思乱想”。

她说:

“做完化疗很痛苦,双脚无力,连煮饭都觉得很辛苦,也没有精神和胃口。”

不过李奶奶在4月份加入了“用爱心缝制口罩”义工团队,不仅每天忙着为需要帮助的人做口罩,还通过这个社群找到对抗病魔的勇气。

感谢疫情,让我看到了新加坡的另一面

尽管被病魔折磨,李奶奶还是坚持每天做口罩,最多一天可做25个,一个月做了300多个。

李奶奶的经历和坚强博爱的精神,让很多人都感到了温暖,但她却说,通过这项计划获得帮助的人反而是她。

李奶奶喜欢缝纫,年轻时在缝纫工厂工作,结婚生子后也经常亲手为孩子孙子做衣服,但是因为近几年眼力变差,已经不能继续下去了。

不过缝制口罩爱心计划推出后,让她的缝纫技术再次派上用场,让她很开心。她在为抗疫尽一分力之余,也找到了寄托。

除了这些爱心缝制口罩的义工团队,还有很多新加坡人在为了解救客工,改善他们在疫情中的生活现状而奔走。

今年5月,第一个登上珠穆朗玛峰的新加坡探险家邱瑞昭希望能够通过挑战极限,半个月内环岛骑行八圈共计1088公里,来为客工筹款。

1998年,邱瑞昭曾代表新加坡登上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他也由此开启了全职探险生涯,成为一名登山向导。

由于疫情的关系,这名探险家的工作也暂停了。但他决定再挑战极限,在5月14日至6月1日之间环岛骑行八次,总计1088公里,为客工筹款。

感谢疫情,让我看到了新加坡的另一面

他透露自己骑行新加坡一圈需要约六小时,他每隔一两天就会环岛一次,在5月30日完成了最后一次环岛骑行。

“新加坡的路还算平坦好骑行,我也很幸运从来没遇到下雨。我一般从位于榜鹅的住家开始,逆时针环岛骑行,每次骑行136公里。”

通过这项计划,他已为客工筹得超过1万3000新币的资金。他表示所募得的款项会用于为客工购买数据卡和基本物品。

邱瑞昭说:

“我要感谢所有捐赠者的慷慨援助,有大家的支持,这个募捐活动才能成功。”

感谢疫情,让我看到了新加坡的另一面

在问到为什么会愿意为客工而奔波的时候。

他说,

自己也曾是马来西亚来新加坡的“外籍员工”,因此感同身受在他乡工作,举目无亲的时候有多孤独和无助。

邱瑞昭1987年从马来西亚来到新加坡从事IT工作,当时他23岁,刚从学校毕业就到异国他乡工作,没有朋友,漂泊无依。因此他非常能够体会客工的辛苦,尤其在疫情期间,客工是最脆弱和需要帮助的群体。

虽然他现在他已经成为新加坡公民,他觉得自己更应该也更有能力去帮助客工们了。

02. 那些不为人知,对老人的照顾

2月12日,在政府宣布新冠橙色警戒级别后,市场上“一罩难求”,就算买得到口罩,价格也非常昂贵。

很快,在网上出现一位热心人陈女士,她和朋友想捐赠一批口罩给住在租赁组屋的老人,因此在网上公开向公众求购2000个口罩。但没想到的是,她在一天之内就收到民众捐出的超过2000个口罩,而且都是分文不收。

他们的举动及时帮助了很多无人照顾,住在出租屋中的孤苦老人,帮助他们解决了新冠疫情最严重时,却没有口罩防护的问题。

后来,《联合晚报》在七月底再度造访这名行善不留名的陈女士(40岁,网络安全公司亚太区商务发展经理)和她的朋友,这才发现原来她们的爱心之举并未间断,过去五个月已为新加坡老人派发逾6000个口罩。

陈女士说自己开始派发口罩时,必须忍住眼泪才能完成任务,因为她一心想要给老人家送暖,自己却也在过程中收获莫大感动。

感谢疫情,让我看到了新加坡的另一面

“老婆婆老爷爷们看到我给她一包口罩,就拉着我的手,一直不断不断感谢我。他们真的是很渴望这份关心和温暖。那时我是强忍着眼泪,我不知道我和朋友通过公众捐赠,分发口罩给这些老人家,会带给他们这样的感动。”

如今她们除了继续派口罩,还组织了许多义工,一起定期为孤寡老人送食物,送衣物。

那一盒盒菜饭和一个个口罩,让老人家在抗疫期间感受到关怀,知道他们并没有被社会遗忘。

他们的善举传开后,也让越来越多公众加入行善行列。

感谢疫情,让我看到了新加坡的另一面

其中一名义工说:

“我会在社交媒体分享这些老人家的故事,人们读了觉得很感动,他们可能会发信息给我们,问可以捐些什么,或可以帮老人家做什么?”

好人好事激起了蝴蝶效应,义工和朋友捐赠口罩的善举被报道后,有更多公众主动联络她们想尽一分力,这让她们在短短几个月内帮助了2000多个老年人。

陈女士也说:

“通过我们的微薄之力,真的鼓励了他人上前来做慈善活动,不管捐赠或做义工,或者他们自己开启自己的慈善活动,能有这样的。”

03. 那些不为人知,送食物的温暖

位于小印度一带陶胜路,拥有39年历史的传统面家,从4月中旬开始就在每周二和周四的午餐及晚餐时间,送出免费的500盒杂菜饭,每周共免费送1000份饭。一直持续到阻断措施结束才停止。

不愿透露名字的黄姓老板(46岁)说,他在这一带开店有18年了,了解到附近的许多居民都是老人或是客工,他们的生活都受到疫情严重影响,经济情况拮据。

为了能够帮助这群人,他选择推出这样的免费餐食计划,

“很多客工因为公司生意不好,被减薪,甚至被迫拿无薪假,我自己也是有不少员工,知道大家都不容易,就尽自己一点微薄之力,让大家至少能有一顿温饱。”

感谢疫情,让我看到了新加坡的另一面

阻断措施期间,无论是谁,都可以在每逢周二、周四的上午11时到下午1时,以及傍晚5时至晚上7时到黄老板那免费领一份饭。

他说:

“一包饭是大约3元5角,两菜一肉,可以选择鸡肉或猪肉,我记得第一个周二就已经派出450份,尤其晚餐时间派的比较快,有些放工的客工也会来取饭。”

感谢疫情,让我看到了新加坡的另一面

当时他就表示,会一直做下去,直到阻断措施结束为止,如果阻断措施延长,那他也会继续免费送下去。

除了帮助疫情中的弱势全体客工和老人之外,还有很多人自发地慰问关心奋战在一线抗疫的白衣天使们。

小梁和生意伙伴今年1月,在桥北路开了一家甜品店。无奈的是,因为疫情关系,自2月份起生意就大受影响。

更难的是,病毒阻断措施在4月21日进一步收紧,甜品店也需要关店,他们只能暂停营业。

然而,生意做不了,小梁还是希望为前线人员尽一份力,将暖心甜品送到医院去给前线人员加油打气。

“因为疫情关系,前线抗疫的医护人员都非常辛苦,便想要回馈社会。正好一名朋友也愿意赞助,所以我们就联系一些医院,准备为前线医护人员送上甜品。”

感谢疫情,让我看到了新加坡的另一面

从5月8日开始,他们在取得三家医院的同意后,每周一次,给每间医院送去约100份甜品,免费送给前线医护人员们吃,感谢他们在这些日子以来无私的付出。 

小梁表示表示虽然自己因为疫情生意做不了,但是如果能够用自己的一点手艺让抗疫的白衣天使们感受到甜蜜和温暖,也算是值得了。 

感谢疫情,让我看到了新加坡的另一面

以上这些都是新加坡普通人,平常而不平凡的故事。只是在疫情期间,这个城市里温暖流淌的一个角落。

新加坡一直以来就是一个充满友善的土地,而正是因为有这些无私之人的存在,这个社会的灵魂才没有被残酷的病毒击垮,人们的心才没有因为疫情而结冰。

今天写出这些故事就是希望,即使他们不愿留名,我们也能知道他们的存在,也能知道这个地方还充满了温暖和希望。

因为只要人心还在,这个社会就一定能够重新好起来。

不知道你身边有没有这些平凡又伟大的人和事存在?

资料来源:

1. 早报:好心人行善不留名 为贫老派发口罩定期送

2. 8视界:受病魔折磨仍天天“开工” 七旬癌妇缝制300口罩送暖

3. 新明晚报:饮食摊老板每周送1000盒杂菜饭

4. 新明晚报:疫情影响生意做不了 女老板每周送甜品给医护

5. 早报:探险家邱瑞昭 环岛骑行为客工筹款

6. 早报:老字号制衣厂CYC为客工制30万口罩

感谢疫情,让我看到了新加坡的另一面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