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国家博物馆数码展梳理本国传染病史

策展人维迪亚·穆尔蒂指出,本地人现在所经历的“新常态”如安全距离、隔离病患和注意个人卫生等措施都可追溯至过去采取的应对传染病方法,“而就如同历史,我们也将度过这次危机”。

圣约翰岛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期曾帮助新加坡阻断了天花、霍乱和麻疹等传染病病毒的传播,从各地南来的移民入境前都得在此接受检测、隔离和治疗,岛上营房曾一度接待约6000人。

积极投身社会改革的先贤林文庆,是当年华人社会与英殖民政府之间的沟通桥梁,他在1896年率领的调查委员会发现当时大部分居民的生活条件恶劣,因此建议执政者改善卫生情况。毕业于英国爱丁堡大学医学系的他,也曾到妓院为妓女看病,并为死于传染疾病者发出证明。

新加坡国家博物馆数码展梳理本国传染病史

翻开新加坡的历史篇章,不难发现本地在不同时期对抗传染病病毒的记载。

在经历冠病疫情的当下,新加坡国家博物馆推出数码展览《身体力行:新加坡公共卫生危机与应对》(Every Body Plays a Part: A Showcase of Public Health Crises and Responses in Singapore),以39个藏品和一张近期委托摄影师拍摄的照片,梳理新加坡的传染病和公共卫生历史,过去的防疫措施如何在目前的冠病疫情管控中重现,其中35个藏品从未在国家博物馆展出。

星期五起可浏览完整展览

展览分为四个部分,涵盖隔离、疫苗接种、公共卫生和民间疗法,公众可从来临的星期五(18日)起到国家博物馆网站浏览完整展览。

策展人维迪亚·穆尔蒂(Vidya Murthy)指出,本地人现在所经历的“新常态”如安全距离、隔离病患和注意个人卫生等措施都可追溯至过去采取的应对传染病方法,“而就如同历史,我们也将度过这次危机”。

在策划这次数码展览时,维迪亚与团队舍弃冗长的长篇论述,改以图像和辅助文字在网上呈现展览。团队也通过社交媒体推送有趣内容,也将在网上举办“卡介苗(BCG)日记”活动,鼓励访客分享在学校接种疫苗的经历。

国家博物馆馆长曾美君说:“作为国家博物馆,我们不仅力求反思历史,也希望对新加坡当下正在经历的重要事件做出反应,借此启发新加坡人之间的对话和联系。”

征求公众捐抗冠病物品供未来展出

如果让你选择一件物品代表你在这段时期的抗疫经历,或家对你的意义,你会选择哪件物品,原因又有哪些?

前身为莱佛士图书馆与博物馆的国家博物馆,从19世纪起收集有关当代新加坡的文物,馆藏时至今日扩大涵盖本地社会历史与影响本地人生活的各种重要事迹和里程碑。

公众捐赠的物品可呈现当代社会的不同面向,继而有助形塑博物馆未来的展览。

今年的当代新加坡收藏系列主题聚焦冠病疫情,国家博物馆希望收集有关日常生活、疫情期间无名英雄的照片和物品,包括因应疫情出现的自制口罩、艺术作品、手作海报、家庭或个人用品等。获选物品有机会在未来的展览中展出。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