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肠面,回味绵长

面条源于中国,有4000多年历史。由于制作简单,食用方便,营养又有饱足感,在中国单是面条种类就有上千种,但对永定的客家人来说,鸡肠面最令他们迷恋的是,那浓得化不开的家乡味。

120学生一起来拉面

鸡肠面顾名思义,因形状像鸡肠而得名。在永定,每逢立夏,家家都有吃鸡肠面的习俗。乡下老人吃面时,口中会念道:“立夏吃鸡肠面,人人脚骨健。”因为要身强体壮,才有气力干活。做鸡肠面时,客家人会用青葱白色的一段切成葱花,炸成葱白油酥撒在鸡肠面上。褐色的油酥瞬间香气扑鼻,马上为鸡肠面提味。

同学们开心地上了一堂客家美食文化课

不久前,永定会馆就再现这道农家菜。在一片欢乐声中,来自华侨中学、武吉班让政府中学和尤索夫依萨中学的120名学生,轮番到永定会馆了解客家文化与美食。他们也投入拉鸡肠面比赛,面条经过一双双手,越拉越长越细,慢慢盘卷在一个大盘上。

在这一拉一卷之间,鸡肠面把一家人凝聚在一起,也许这才是叫人思念的味道。时代不同,机器人也加入一家人的行列,会馆乐高编程班的小朋友就展示了他们制作的拉面机器人,一起拉面。

现场的鸡肠面,不仅有葱白油酥,还有菜有肉,同学们吃得津津有味,意犹未尽的还直接到厨房续面。

会馆秘书长吴文昌说,这是会馆连续四年参与由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和推广华文学习委员会联办的“走出校园,走进文化”活动。除了介绍客家美食文化,也为推广华语运动和传承中华文化尽力。

说到鸡肠面,来新20多年的永定会馆董事简龙昌热情介绍:“鸡肠面用的是在秋收与立夏早晚稻之间种植的小麦,在3月间抢收后磨成面粉,就可以做成面条,配搭简单的汤头来吃。”他说,以前的永定是穷乡僻壤,农民经常吃不饱,能吃到鸡肠面就很开心,象征会迎来风调雨顺的好年头。

当天制作鸡肠面的是妇女组副组长郑璇,她20年前从永定来新协助丈夫做生意,因想念家乡美食而学做了鸡肠面。做法就是将面粉加水和盐,揉成面团放置一小时后,用油推平,搓成长条,边下锅边拉,一直拉到底,寓意健康长寿。

用整只鸡做汤头后,鸡肉撕成丝,加入蔬菜、茭白笋等,再撒上葱白油酥、扁鱼干粉,丰富了爽韧溜滑鸡肠面的鲜香口感。

糯米饭的浓厚乡情

糯米饭

热心帮忙摆盘的客家媳妇翁墁熔,是会长曾宪民的夫人,也是妇女组的顾问。当天的厨房闹哄哄,除了鸡肠面,还特别准备了家乡糯米饭、羔子粄和芋子包。

翁墁熔煮的糯米饭颜色较白,有别于我们熟悉的糯米饭。她解释说,以前家乡的生活较苦,五天才有一个市卖猪肉,因此非常珍惜食材,所以虾米、三层肉、肥猪油、香菇与菜脯等都切得很细,也不舍得下酱油,炒出来的糯米饭都是白白的。

她说,家翁在1988年带全家回乡探亲,当年交通不便,从乡下到机场的车程长达12小时,为了让他们在途中充饥,乡亲特别为他们煮了这道糯米饭,带在路上吃,让她特别怀念。

本地少见地客家美食:羔子粄、芋子包

客家人擅用米做成各种糕点,称为粄食,如笋粄、糍粑、芋子包和羔子粄等。因来新工作而成为狮城媳妇的会馆执行秘书胡华秀说,芋子包是山区客家人的一种传统小吃,农民一般都会在自家菜园种植小芋头,收成后可储存较长时间,下雨天不用农作时,会用芋子做成小点镐赏自己。

小巧的芋子包,皮嫩弹牙,馅料饱满,咸香可口。做法是将一公斤芋头蒸熟搅烂、加入500克薯粉搓成团后擀成皮,裹入肉碎、香菇、笋丝或沙葛、鱿鱼和扁鱼粉炒香的馅料。

相比之下,客家人逢年过节、喜庆祭祖少不了的羔子粄,有较多工序。妇女组主任江丽说,用糯米粉与粘米粉以二比一的分量加水与糖揉成湿粉团压模成型,然后蒸熟。为迎合本地人口味,特别加入黑芝麻、核桃与红糖做馅。现蒸现吃的羔子粄,香甜Q弹带嚼劲。

想起她初来乍到时,江丽说会馆让她深深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

一道道传统美食,述说着一个时代的故事。边听边吃,感觉不但暖胃也暖心。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