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研发冠病检测机器人 20秒完成鼻腔黏液采样

将拭子伸入鼻腔深处采集黏液样本,整个过程日后可更快捷,前后只需20秒,而且无需医护人员采样。

由本地医疗机构和医学院携手医疗机器人科技公司Biobot Surgical研发的新型智能机器人SwabBot,不但能安全地自行采样,而且更快、更准确,日后有望在客工宿舍和机场等地进行大规模检测。

参与研发的本地机构包括新加坡国立癌症中心、新加坡中央医院和杜克—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院。

用户只需将鼻孔靠在机器上的一次性鼻架套件(nosepiece),再用下巴轻按前方按钮,套住鼻孔的套件就会微微往上移,方便拭子插入鼻腔。机器接着会将拭子轻轻伸入鼻腔约10公分处采样。

过程中若感到不适,用户可随时移开,机器会马上暂停采样。机器将拭子伸入鼻腔时,若探测到任何阻力也会立即将拭子撤回。采样后,工作人员会将样本放在试管中送去检测,也会清理机器及更换一次性套件和塑料保护套,方便下一人使用。

机器的采样过程由使用者启动,所以用户一般已做好心理准备,采样更顺利,前后只需20秒。相较下,医护人员采样时,病患可能因害怕突然退缩,以致须要重复尝试,采样时间反而更长,甚至多出一倍。

卫生部之前定下每天完成4万次冠病检测的目标,使用机器人不仅能大大加快检测过程,同时还能确保医护人员的安全。

中央医院与癌症中心外科与肿瘤外科系头颈部部门副顾问医生莉娜(Rena Dharmawan)解释,医护人员采样时,需与病患近距离接触,这存在交叉感染的风险。“尤其是病患在采样时难免会咳嗽或打喷嚏,使用机器人能降低这个风险。”

另外,医护人员须穿上个人防护设备为病患采样,长时间下来容易疲惫,机器人则不会有这个问题。“这能减少对人力的依赖,以及所需的个人防护设备,机器采样水平也较一致。”

新加坡保健服务集团和Biobot已为这项科技申请专利,并获卫生科学局批准注册为A级医疗设备。一旦推出市场,SwabBot可在客工宿舍、机场和学校等场所进行大规模检测。团队也在申请欧洲合格认证,以便日后推向海外市场。

这个花费三个月研发的机器人目前在临床试验阶段,至今有85名中央医院和观明医院的病患和志愿者已参与测试。

志愿者之一伍嘉庆(25岁,学生)受访时指出,医护人员与机器人进行拭子检测的最大差别在于,病患可以控制机器人的采样过程,因此感到较安心。“医护人员检测时,我会担心他们的手在抖,机器人则比较稳,也不会那么痛,检测过程比想象中快。”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