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势
论市
冯嘉年
knpang@sph.com.sg
隔行如隔山,这些国人在负担最沉重的人生阶段被迫转行,须努力吸收新知识,追赶技术落差。
在这过程中,社会如何伸出援手,协助他们克服焦虑,重拾自信面对未来,将影响我国社会今后数年的整体氛围。
我在今年2月加入新加坡报业控股华文媒体集团,之前十多年的工作生涯几乎都在新传媒中文时事组度过。
年过40却学年轻人踏出舒适圈转换工作,不少新旧同事都感到意外。坦白说,自已当时也很忐忑。虽然同样是新闻工作,但报馆和电视台的运作方式、节奏和着力点都不同,更别说要在新环境里跟上司和同事磨合,建立新的人际关系等。
应对新常态焦虑不容忽视
最意想不到的是,开工没多久便碰上2019冠状病毒疫情急速升级,紧接着就居家办公至今。新工作加上新常态,让我在身心两方面的调适,都远比当初预想的要困难得多。这期间,我的焦虑和挫折感不时浮现,连自我价值的肯定都一度动摇。
然而,跟其他生计和饭碗确确实实受疫情打击的国人相比,我的境遇真的微不足道。
一名从事室内设计和装修工作的同龄老友向我感叹,自己连居家办公的机会都没有,多数时间都赋闲在家,以打骂顽皮的儿子度日,“不事生产,只能为家庭暴力做出贡献”。他的自嘲让我无奈,但也听到他内心深深的焦虑。
过去几个月,因实施病毒阻断措施,加上新马边境关闭,人员往来禁绝,面对人手短缺问题,他手头上的工作都被迫停顿。没进度就没进账,小本生意的现金流让他捉襟见肘。如今,经济重启虽已进入第二阶段,他如何筹划接下来的生意还是个大问号,因为还不能肯定地接单,为客户敲定设计,拟定装修进度。毕竟,这一切还要取决于疫情的演变、行业的复工进度,以及承包商有没有足够的人力物力接下他的工作等因素。
贸工部周二公布的第二季经济预估数据反映了他的困境。我国第二季经济比去年同期萎缩12.6%,比第一季更重挫41.2%,是历来最大单季跌幅,还陷入连续两季萎缩的技术性衰退。
最糟糕的阶段是不是已经过去了?随着经济逐步重启,多数经济师都保持谨慎乐观。但不少国家重启经济后陆续暴发新一波疫情,意味着新加坡的经济复苏必定也将崎岖艰辛。
这个经济展望其实也反映了我这名老友的焦虑。接下来几个月对他而言十分关键,如果疫情缓和,复工情况循序渐进,他就能撇开许多不确定性,重回正轨。一旦现金流活络起来,他的生意就有机会生存下去,虽然情况已大不如前。
反之,如果情况没有好转,甚至恶化,他恐怕撑不到明年,家庭生计将迫使他不得不另谋出路。
裁员和失业人数
比经济数据更受关注
事实上,第二季和接下来的裁员和失业人数,可说比经济数据更受关注。咨询公司光辉国际(Korn Ferry)早前的调查发现,截至5月底,19%的受访本地企业表示会削减员工薪金,考虑或已裁员的企业也有17%。全国职工总会预计,本月底出炉的第二季劳动市场数据,裁员和失业人数将激增。
根据星展集团的预测,到了年底,本地居民失业率可能从首季的3.3%上升到4.2%,意味着到时将有近9万8000人失业。
新加坡经济发展局今年首四个月为我国吸引了130亿元的投资承诺,远超全年目标,有望在未来几年创造数千份工作。这在全球被疫情深锁之际,原是振奋人心的好消息,不过,最近跨国企业大幅裁员的消息也接踵而来。上周四,劳斯莱斯(Rolls-Royce)宣布全球裁员9000人,本地1000名员工当中,有240人将被裁退。本周三,圣淘沙名胜世界(RWS)宣布业务精简和重组计划,当中也包括裁员。
新加坡以全球为市场,数十年来,跨国企业为我国创造了无数高价值的就业机会。但此时此刻,国人或许更关注失去工作后会有哪些好的替代工作,能让他尽快转换跑道。而那些正要进入职场的年轻人若不能学以致用,还有哪些可行的出路?
接下来,一些行业如零售服务和旅游相关行业的前景受到永久性的冲击而须变革,过程可能导致原有的工作大量流失。一些专业领域也可能要因应新常态的市场需求,重新配置人力;预料不少中年国人将因此失业,恐怕也难找到另一份同等或相当的工作。最幸运的情况,恐怕是接受再培训,从事一份完全不同的工作。
过去几年,经济处于顺境,员工再培训、提升技能,是为了提高生产力,赚取更高的收入。今后几年,再培训的意义,恐怕更多是为了在逆境中维持生计。
隔行如隔山,这些国人在负担最沉重的人生阶段被迫转行,须努力吸收新知识,追赶技术落差。在这过程中,社会如何伸出援手,协助他们克服焦虑,重拾自信面对未来,将影响我国社会今后数年的整体氛围。
因此,由国务资政尚达曼领导的全国就业理事会如何切切实实地与各领域的雇主合作,兑现10万份工作的承诺,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