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书真:网购新常态越来越厉害

如今人人居家办公,大家的手机或电脑里都装有各种视频会议须用的工具,如果网店能做到提供24小时客服,甚至通过视频向消费者展示产品并解说用途,便可进一步拉近网店跟消费者的距离,实体店存在的价值就会因此打折。

因病毒阻断措施宅在家里,有人追剧,有人当大厨,也有不少人把精神寄托于网购。坦白说,这段期间虽然不出门,我的消费并没有减多少,因为需要的东西还是得买,而且只能上网买,手机滑着滑着,诶,这个看起来有趣;诶,那个有优惠,结果买了许多原本没有打算要买的东西。

如果说网购在冠病疫情暴发之前已经是人们消费的新常态,病毒阻断措施便是让这个新常态变得越来越厉害。

根据统计局网站的资料,今年3月的零售业销售额是33亿元,网购占了8.5%,也就是2.8亿元,而去年3月的零售业销售额是38亿元,网购只占5.3%或2亿元,也就是说这段期间整体零售业销售额萎缩13%,但网购销售额却增加40%。

零售业面对严峻情况 电子商务崛起促成改变

阻断措施4月7日才开始,3月份的数据还没有反映阻断措施实行后的效应,该月的零售额下跌与网购额增加说明了两件事:一、零售业的行情很不好;二、网购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略的大趋势。

这已经是零售业销售额连续第14个月同比下滑,零售业面对的严峻情况并不完全跟冠病疫情有关。早在我们知道有冠状病毒之前,就已经有很多零售业者撑不了而关门或缩小规模,一个重要原因是租金和人力成本,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是消费者的消费形态改变了,而这个改变是因为电子商务的崛起。

罗敏申百货公司(Robinsons)本月较早时宣布,准备在8月底撤出裕廊东Jem购物中心。它于去年11月已经跟业主讨论撤出的时间点,因为发现在全岛拥有多家大规模百货商店的做法不再可行。这一年来,它并不是唯一缩小规模的百货公司,伊势丹(Isetan)和美罗(Metro)也分别关闭了在西城(Westgate)和先得坊(Centrepoint)的店面。

冠病大流行让全球经济面对大萧条以来的最严峻挑战,阻断措施不单阻断了病毒的传播,连带把许多生意也阻断了,接下来更多商店关门是意料中事;根据商业情报机构BizInsights的数据,4月份有8663个商业个体结束营业,比3月的4008个多了一倍。

随着消费者的消费形态改变,零售业者若守着店面以保持“能见度”是非常没有经济效益的事,Home-Fix、Sasa、Crabtree & Evelyn都在去年关掉实体店,完全转到线上营业;罗敏申集团在宣布关闭Jem店面时也透露,已于今年4月在LazMall平台推出网上商店。

零售商若完全没有实体店也可能流失一群客户,因此得在线上和线下之间找到平衡点,在开拓线上市场的同时,改变对实体店铺的用途,让两者可以互相辅助。

阻断措施期间 商家纷纷上线

转到线上做生意,绝对不是把业务都丢给机器,一定要安排足够的客服人员在线上及时解答消费者的疑问。有个朋友家里的冰箱选择在抗疫时候“退役”,而且还是在星期天晚上,于是她上网碰运气,居然在本地某家电器行的网站得到了回应。客服人员了解她的需要后给予推荐,星期二上午便把冰箱送到她家,朋友对整个过程赞不绝口。

过去人们认为实体店能为购物体验增值,因为它们能提供网购者无法享受的客户服务。如今人人居家办公,大家的手机或电脑里都装有各种视频会议须用的工具,如果网店能做到提供24小时客服,甚至通过视频向消费者展示产品并解说用途,便可进一步拉近网店跟消费者的距离,实体店存在的价值就会因此打折。

阻断措施期间,好些原本没做网络生意的商家纷纷走向线上,这在餐饮业尤其明显。阻断措施迫使餐饮业者转向送餐服务,除了使用现成的送餐平台,也有业者设立自家的网络销售平台,或同一区的餐馆共用平台合力送餐,让消费者只须付一次送餐费。

就连在巴刹卖鱼卖菜的摊贩也做起网络生意。刚开始只是通过社交媒体接受订单,后来开了网店且生意兴隆。一些人质疑阻断措施结束后,人们会否还像现在一样上网买鱼买菜,我觉得热潮可能会退,但不会灭。

在疫情之前,人们只能通过大型超市的网购平台买到日常用品和食材,这些摊贩为大家开启了更多选择,如果稍微多付一些钱便能继续舒舒服服地坐在家里等着新鲜的鱼虾肉菜上门,不必到湿漉漉的巴刹人挤人,相信是会让很多人动心的。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