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林斯潘 成也危机败也危机

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可说是当代最家喻户晓的美国联邦储备局主席,对全球经济兴衰起落的贡献与过失,至今仍被议论。他领导联储局超过18年,见证了美国及全球经济在二战后最平稳的增长期,却也被认为是全球金融危机后来爆发的祸首之一。

在冠病疫情肆虐全球之际,联储局的货币政策是否还能引领市场,在惊涛骇浪中继续当投资者的定海神针?

财经拼盘新栏目《细看大师》专题系列,带你一探对世界经贸有影响力的殿堂人物及学术泰斗,从他们的人生经历,分析牵动众生的财经大势。

冯嘉年

knpang@sph.com.sg

格林斯潘于1987年8月就任美国联邦储备局主席,2006年1月卸任,史上任期第二长,历经里根、老布什、克林顿,以及小布什四位美国总统。

他上任后不久,曾对媒体说:“自从我上任,就学会如何有条不紊地含糊其辞。如果你觉得我的话异常清晰,那你肯定误解我的意思了。”

格老的戏谑之言,一语概括了他执掌下的联储局,跟如今的公开透明,截然不同。

2012年,美国经济正从全球金融危机的重创中复苏,步履蹒跚。当时的联储局主席伯南克(Ben Bernanke)一反格林斯潘含糊不清的言论风格,向外界清楚传达经济评估及货币政策,希望提升透明度能强化政策效用,并重建联储局遭金融危机打击的公信力。

《纽约时报》当时评论:“在经济繁荣的1990年代,联储局货币政策的成功让它得以自行其道。但该局之后无法预见并避免金融危机发生,而且四年后经济的复苏依旧让人失望。所以联储局如今除了尽力把话说清楚,别无选择。”

文章评论的并非格林斯潘,但“联储局货币政策的成功”和“无法预见并避免金融危机发生”这两句话,却对格林斯潘一生的功过,做出精辟的总结: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化解股灾冲击 奠定华府地位

格林斯潘上任才两个月,就发生“黑色星期一”股灾。10月19日,道琼斯工商指数重挫22.6%,期货和期权市场也跟着崩盘,恐慌迅即传遍全球金融市场。

隔天清晨,格林斯潘发表简短声明:“联储局作为国家央行,做好万全准备提供流动性,支持经济及金融体系。”他通过公开市场操作,迅速将央行储备注入金融体系,同时说服银行继续提供信贷,稳住市场信心。

10月股灾震撼虽巨,最终并未对实体经济造成太大冲击。联储局成功稳住局面,奠定了格林斯潘往后20年在华盛顿经济决策圈的崇高地位。

在任期间,格林斯潘带领美国经济渡过的难关还包括:1990/91年第一次波斯湾战争的金融震荡、1994年墨西哥比索危机、1997/98年亚洲金融风暴、1998年长期资本基金(Long-Term Capital Management,简称LTCM)倒闭危机、2000/01年互联网泡沫破裂危机,以及2001年九一一恐怖袭击引爆的后续震荡。

在这期间,美国经济只有一年陷入轻微衰退,年均增长维持在3%以上,通胀率控制在3%左右,失业率平均5.5%左右,堪称美国二战后最平稳的经济繁荣期。

1996年,美国迈入总统大选年。《财富》杂志1月1日刊却以格林斯潘为封面,将克林顿总统四年前打败老布什总统的竞选标语——“It’s the economy, stupid”(傻瓜,问题是经济)巧妙地改成“It’s HIS economy, stupid”(傻瓜,这是他的经济),凸显了主流舆论当时认定格林斯潘对美国经济的重要性,更甚于寻求连任的克林顿总统。

共和党出身的格林斯潘深受民主党的克林顿信赖,不但继续委以重任,给予的礼遇甚至超越前两任共和党籍总统里根及老布什。

凭借个人声望 免受白宫干预

现任联储局主席鲍威尔(Jerome Powell)屡被特朗普总统点名批评降息太慢,说他“没胆量、没见识、没眼光”,暗指他是“比习近平更大的美国敌人”等。用词之辛辣,让人惊讶白宫竟敢攻击独立超然的联储局。

事实上,联储局是在格林斯潘时代才开始享有不被白宫抨击的好运。在他之前,美国历任总统与联储局主席针锋相对并不罕见。

美国宪法赋予联储局独立运作的权利,通过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进行长期调控,而总统的政绩与选举的成绩往往跟短期的经济走势挂钩。因此白宫跟联储局之间可说存在着冲突的必然性。

1992年,老布什总统携着第一次波斯湾战争胜利的光环寻求连任,却因为经济低迷而败给克林顿。他虽然没有公开责难,但支持阵营不乏将选举失利归咎于格林斯潘降息刺激经济步伐过慢的声浪。

克林顿总统1993年上台后,定下了白宫不公开批评联储局的规矩,联储局的独立性和超然地位才达到历史顶峰。

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副教授顾清扬博士接受《联合早报》采访时分析,格林斯潘能在华府决策圈屹立数十年不倒,除了术业精深,更在于他独特的政治手腕。

顾清扬指出,格林斯潘虽然也是经济学博士,但跟继任的伯南克和耶伦(Janet Yellen)不同,他并非传统的学院派教授,早在1970年代就到华府发展,先后当过尼逊、福特及里根总统的经济幕僚。这段经历让他在政界广结人缘,深谙跟政治人物打交道的技巧,也淬炼了他的决策力。

“后人对格林斯潘保持联储局的独立性赞叹不已,殊不知正是由于他强大的政治人脉和影响力,才拥有宪法授予的权利以外的特殊政治资本,去捍卫联储局的独立性。”

载誉荣休却成最糟前央行行长?

格林斯潘是历来最年长的联储局主席,直到2006年1月才以80岁高龄卸任。

2007年6月,贝尔斯登(Bear Stearns)旗下两个投资于次级房贷衍生产品的对冲基金陷入困境,拉响了次贷危机警报,之后更拖垮这家华尔街当时的第五大投资银行,最终蔓延成全球金融危机。

两个时间点间隔近一年半,已告老还乡的格林斯潘却被广泛认为是必须为危机负责的人士之一。

《纽约时报》指他早在1994年就极力反对美国国会加强立法管制金融机构。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鲁格曼(Paul Krugman)形容他是“世上最糟糕的前央行行长”。

《时代》周刊列出25名须为金融危机负责的人,格林斯潘赫然上榜。

舆论批评他任内后期的超低利率造成美国房地产价格出现泡沫,他对金融机构的监管不足,也导致高风险的次级房贷爆炸性增长,催生出巨额的衍生产品投资,最终演变成金融市场的系统性崩盘。

2008年10月,格林斯潘卸任两年半后,被国会众议院传召出席供证。当时他说:“那些相信金融机构将以捍卫股东权益为己任的人,包括我在内,如今都大受震撼,对现实难以置信。”

格林斯潘承认自己过于崇信自由市场自我纠正的力量,没有预见到房贷疯狂增长的毁灭性力量,但始终坚持自己不应对危机负责。

无为而治,失历史评价?

关于历史对格林斯潘的终极批判,顾清扬副教授认为不无道理。

在他看来,格林斯潘虽然准确认识到金融体系在现代经济中的核心重要性,并把控制通货膨胀作为最重要的目标,严防通胀失控。但他视通胀为威胁金融稳定的唯一根源,忽视了资产泡沫的巨大杀伤力。

顾清扬指出,格林斯潘信奉自由市场经济,不仅没有在金融体系日益复杂的情况下加强联储局的金融监管功能,反而放松监管,导致金融机构的扩张在他任内更加激进。

尽管他后期也意识到加强监管的重要性,但要做到这点,须通过国会及政府行政体系寻求立法,重新定义联储局的监管功能,当中涉及众多利益集团。

顾清扬说:“一贯行事圆滑的格老最终选择无为而治,失去了阻止危机爆发的最后机会。”

前有格老 后无来者?

伯南克2006年上任,担任联储局主席八年,身负拯救美国经济陷入金融危机的重任。为此,他成为史上第一个将联邦基金利率下调到接近零的联储局主席。

让世人广泛认识“量化宽松”(quantitative easing)这个货币政策术语的,正是伯南克。由于联储局以超大手笔向市场注入流动性,几乎形同乘坐直升机向民众撒钱,媒体因而昵称伯南克为“Helicopter Ben”。

当他的副手耶伦于2014年接棒时,任务已变成带领美国走出量化宽松,让利率环境逐步回归正常。

特朗普总统在2017年1月上台后,并没有提名耶伦续任。据媒体报道,特朗普对耶伦不到1.6米的身高很有意见,觉得以她的身高,恐怕无法把工作做好。无厘头的决策,引起舆论为她叫屈。

伯南克和耶伦成功引领美国经济走出危机,然而昔日光辉难再。两人强调透明度,一板一眼的沟通方式,也让媒体眼中的联储局,少了格林斯潘时代引人臆测的传奇色彩。

瑞士银行(UBS)区域首席投资总监郑汪清指出,格林斯潘所处的年代跟两位后继者大不相同。

格林斯潘时代,美国及全球经济增长适中,通货膨胀低迷。西方经济史学家称这段1980年代中至2007年的时代为“大缓和”时代(The Great Moderation)。正因为增长适中,通胀低迷,他才能将利率保持在较低水平,刺激美国消费,也推高了房地产价格。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时,联储局主席由伯南克担任,可说是美国的大幸。

郑汪清说:“伯南克专精于研究19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认识到当时联储局的不作为,导致经济衰退恶化成大萧条。他担忧历史重演,因此大幅降低利率,并推出量化宽松,同时跟美国政府联手推出不良资产救助计划(Troubled Asset Relief Program),拯救受困的金融机构和企业。”

联储局难再引领美国重振经济

2019冠状病毒疾病疫情暴发后,现任联储局主席鲍威尔自今年3月初就迅速把联邦基金利率从1.50%至1.75%调降至接近零,同时推出更大手笔的量化宽松及多项支持流动性和信贷的措施。

在鲍威尔的主掌下,联储局至今表现可圈可点。但冠病的威胁前所未见,美国经济面对的挑战也更趋复杂。联储局的角色,似乎注定要从当然的主角,退居二线。

郑汪清说:“美国5月份的失业率很可能达到20%,即每五人中有一人失业。接下来,财政政策更为重要。因为央行只能把钱塞到企业手中,却帮不到家庭和个人,防止消费大幅萎缩。”

顾清扬则指出,其实早在格林斯潘任期最后五年,美国经济已显现跟以往不同的挑战,但他当时依然故我,最终没能避免全球金融危机,说明他已落后于时代。而美国如今面临的结构性经济难题,包括人口老龄化、资本投资不足、生产率下降等,又远比格林斯潘时代更为艰巨,需要美国各界以更大的政治决心,制定和落实长远的改革方针。

“就算格林斯潘再担任联储局主席,也不可能为美国当前的困局力挽狂澜。”

生平大事记

■1926年3月6日——生于美国纽约市,父母皆为欧洲犹太裔移民

■1948年——从纽约大学经济学系毕业

■1950年——获纽约大学经济学硕士,到哥伦比亚大学修读博士,中途退学

■1948年至1953年——在纽约一家商业智库担任分析师

■1955年——自创经济咨询公司

■1968年——加入尼逊竞选总统的经济幕僚团队

■1974年至1977年——担任福特总统的总统经济顾问理事会主席

■1977年——以51岁之龄获纽约大学经济学博士

■1987年6月2日——获里根总统提名为第13任美国联邦储备局主席,8月11日获参议院通过上任

■2006年1月31日——卸任联储局主席

■2007年——出版自传《动荡年代:勇闯新世界》(The Age of Turbulence Adventures in a New World)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