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本好书教你做钱的主人

刘崇瑜

edgarlau@sph.com.sg

在繁忙的都市中,最缺的似乎就是时间。于是播客(podcast)应运而生,方便打工族趁着上下班的空隙,在车里或公交上,通过几分钟的吞噬,达到增广见闻、排忧解惑,或是不落人后的成效。对许多人而言,此法颇为受用。但因时间较短,恐囫囵吞枣,以致消化不良。

关乎理财议题,若不求甚解而为之,更恐出乱子,不如踏踏实实地往书里的颜如玉和黄金屋,一探究竟。

消费表面上是一项金钱交易,但实质上它更像一种心理活动,因为纯粹务实的花费实属少数。用到金钱时,无论丢出多少说辞,几乎都是先由情绪做了决定,后才补上一层“理性”解释,试图以逻辑作为掩饰。

金钱的纠纷,尤其是遗产争夺,虽然看似与数字的多寡有关,但追根究底,所谓的分配不公,常常指的不仅仅是遗产,或许还包含了埋得很深的家族裂痕和伤痛。

争夺的目的,说白了,有时候仅仅是用金钱“替代”自己真正缺少及渴望得到的而已。

即便衣食无忧的人,倘若在面对金钱时感到不安,亦或常常因为非得“救济”亲友而“漏财”,皆与心理因素不无关系。

心病总得要有一副心药来医,勇于面对并了解自己与钱之间的关系,未尝不是解决财务窘境的良方。

讲钱还谈心,是否矫枉过正了?但不论心智,难不成真要把所有财务“过失”都归咎于冷冰冰的硬币、弱不禁风的纸钞,或面无表情的账面数字?那么,平素提及的理财工具、技巧和策略又应当如何看待?

姑且把上述的这些视为西药,在特殊和紧急情况下,还非得通过西医疗法,甚至“外科手术”方能得救。但众所周知,西药一般治标不治本;即便得出问题所在,却未必道出问题为何而在。

另一方面,不妨把结合心理的金钱关系当做是一种中医疗法。虽然解决不了燃眉之急,却能针对更根本的问题,对症下药,因此需较长期调养。

读者可斟酌采用下列药方。

■《金钱的灵魂》 琳恩·崔斯特(Lynne Twist)著

此书虽命名“金钱的灵魂”,讨论的却是通过金钱,透视人类的心灵深处。

它虽然不是理财专业的入门手册,却应该是业界人士各持一本的好书,犹如在金钱的丛林中的一盏明灯,以防自己在追逐名利与物质中,迷失方向。

印度圣雄甘地(Mahatma Gandhi)曾这么说:“世界能够满足每个人的需要,但绝对无法满足每个人的贪婪。”贪婪是个无底洞,既是无底,自然开心不起来,那你心中财富的“底”究竟有多深?是否还时时略嫌不足而再往下坠?

书中,崔斯特记录了一回远到印度拜访特蕾莎修女(Mother Teresa)的过程。等候多时才刚见到面的时候,门口突然传来轮胎的摩擦声,一对穿金戴银的夫妇冲下豪车,向她们直奔过来。夫妻俩围堵并拎起瘦削年迈的特蕾莎修女,以致她发疼地叫了一小声,崔斯特则被弹到了一边。夫妻赶紧按下相机快门后,抛下修女,匆匆跳回车里,扬长而去。特蕾莎修女全没把那当一回事,崔斯特则有好一会儿说不出话来。

曾听闻一句警世名言,无论如何都别让自己“穷得只剩下钱而已”。或许这对夫妻便是这句名言的立体化身。

面对下一代时,她指出:“我们曾无止境地(对孩子)谈论如何赚钱、如何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何积累所谓的成功表彰、毫无疑问地把焦点和信任都投注于金钱的力量上,不知不觉地给孩子传递了‘长大后’的所谓重要信息。”崔斯特与先生及时听见响起的“成功警钟”,才开始刹车。

崔斯特在书里编写的大部分内容,都是以她参与“饥饿计划”(The Hunger Project)超过20年的经验为平台。她发现,在每个文化中和地域里,都可以看见金钱的大爪对人所施加的伤害与困苦;但她同时见证了,即便是一小撮发挥了人性善面的金钱,亦能带来的巨大疗愈效益。

崔斯特说:“若能通过金钱,直接表达自己内心最深处的意识,绝对是一股强大且充满奇迹的力量。”唯有如此,才是真正通往个人与财务自由的途径。

■《迈向金钱成熟的七阶段》 乔治·金德(George Kinder)著

在理财领域中,金德是经过哈佛培训且受认证的著名财务规划师,而他这本开创性的书更是不可或缺的佳作。

书中,金德展示许多精辟的观点,例如“金钱可以被视为我们内心世界与外在世界互动的地方。”在互动中,如若任何一环出现不协调的地方,便会给人生带来痛楚。而这本书的主要目的,便是借由金钱,以及里头阐述的故事与事件,和收录的一系列练习与方法,帮助读者发掘自己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至于书名提到的迈向金钱成熟期,便是在化解自己围绕金钱的种种内在心理纷争后,在面对和处理金钱时所能获得的清晰、轻松,和处之泰然。既然是一本理财书,最终自然会教导如何在进入佳境后,清楚地为自己做出适当的财务规划。

金德在一项制定人生或财务目标的练习中,一共提出了三道问题,其综合得出的效果,发人深省。在无人惊扰的情况下,不妨试试这项练习,并且请务必认真地作答每一道问题,依序前进。

第一道题目是“钱很多”:即便你不如比尔盖茨(Bill Gates)富裕,无论是现在或以后,假设你将拥有你需要用到的所有金钱,你打算如何处理这些钱?从此刻起,你的人生将会如何过?

第二道题目是“时间不多”:你刚从主治医生那里得知,你仅剩下五年至10年的寿命。幸运的是,你患上的这种病既没有病征亦没有疼痛,你甚至不会觉得自己有病。但坏处是,死亡将会来得非常突然,先前丝毫不会有任何迹象。

在允许感情涌上来并全盘接纳后,既然知道死亡来得比想象中早,你会如何改变人生?在不确定但仍算充裕的剩余时间里,你想做什么?(给自己充足的时间,把最完整、完满的内心答案写到纸上,才进入下一题。)

第三道题目是“最后24小时”:这道题目不谈目标,只关乎情感。你现在有什么感觉?有哪些遗憾、期盼、深邃却未了结的心愿或未达成的梦想?在生命即将告终之际,你但愿自己已经完成的、成为的、去过的,或做过的是什么?

无需多言亦可知道,这两本好书是互补的。若想得到更多分析与见解,敬请加以翻阅,从而提升自己的理财境界。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