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天晴做好准备

冠病疫情尽管突如其来,打乱了所有人的规划,但预算案所展现的,则是政府灵活应对的手腕,以及对长期原则的坚守。以原来准备在2021年至2025年调高的消费税为例,由于疫情严重打击了经济活动,政府决定暂不在2021年调高消费税,但还是推出了60亿元的定心与援助配套,一方面缓解企业和个人对于成本和生活费可能上涨的担忧,另一方面也展现了财政上必须开源且量入为出的决心。

2019冠状病毒疫情所产生的全面经济冲击,给今年的财政预算案增添不少变数。本来,舆论已经基于大选脚步临近,而预期本年度预算案将会相对慷慨,再加上纠缠两年多的中美贸易战的乌云,至今仍然笼罩世界经济,预算案会出现赤字是意料中事。比较让人意外的是,尽管赤字高达109亿元,政府并没有向总统要求动用储备金。

疾风知劲草,当国家因为这多重危机而急须用钱时,常年量入为出的审慎财政纪律,充分展现了作用。政府修宪规定,本届政府不能轻易动用过去政府所累积并归入国库储备的盈余;历届政府每年的预算案大多数存有盈余的良好传统,在这个非常时刻也充分体现了未雨绸缪的意义。诚如财政部长王瑞杰在预算案演说中所说的,国家储备净投资回报贡献(简称NIRC)如今是常年财政的最大收入来源,对于一个毫无天然资源的国家来说,这无疑是非凡的成就。

选举年的财政预算案都难以避免政治解读,选民普遍期待会从中获得好处。他们显然并没有失望。然而,冠病疫情为今年的慷慨财政提供了极大的正当性。当各行各业都因为疫情而陷入困境时,任何的舒困措施都不易从政治角度做太多的批评。况且,预算案的主要措施确实是从协助企业、保护员工饭碗和家庭生计的考虑着手,这些都极大地冲淡了选举的政治意味。

更关键的是,从政府拨款的力道看,资源的分配显然有着更长远的考量。应对疫情的威胁固然是当务之急,预算案拨出了8亿元给一线的防疫工作,加上其他协助受疫情影响的行业的拨款,如40亿元的经济稳定与支援配套,以及16亿元的关怀与援助配套(针对全体国人以及特别关怀年长者和弱势家庭),都有助于安定人心。但是,对比这个短期急需,本次预算案的其他配套,如60亿元的定心与援助配套(让国人抵消2022年或之后调涨的消费税)、83亿元的推动经济转型及发展(协助企业转型和国人提升技能),都是着眼中长期的需要,并且在规模上比短期配套要大得多。

可以发现,40亿元的经济稳定与支援配套,和16亿元的关怀与援助配套,主要是及时雨,目的是帮助国人渡过疫情难关,而其他总值143亿元的配套,则主要是投资未来,目的是为渡过疫情之后,企业及员工得以做好准备,有能力快速争取雨过天晴所产生的各种经济机遇。这些投资型的配套,应对的是人工智能科技普及、人口老化、气候变化等对经济的长远挑战。

冠病疫情尽管突如其来,打乱了所有人的规划,但预算案所展现的,则是政府灵活应对的手腕,以及对长期原则的坚守。以原来准备在2021年至2025年调高的消费税为例,由于疫情严重打击了经济活动,政府决定暂不在2021年调高消费税,但还是推出了60亿元的定心与援助配套,一方面缓解企业和个人对于成本和生活费可能上涨的担忧,另一方面也展现了财政上必须开源且量入为出的决心,为今后不断增加的诸如医疗、教育等的支出预先做好准备。

相对于尽管很严峻的冠病疫情,新加坡所面对的其他长远挑战,如王瑞杰所罗列的人工智能科技普及、人口老化、气候变化等,都迫使我们必须尽早准备。如果用军事比喻的话,应对冠病疫情只是一场战役,而其他长远挑战,却是关系新加坡国运的一场战争。要打赢这场战争,不能只依靠一场战役的胜利,而是必须不断准备,不断应变。冠病疫情总是会过去的,可是人工智能、人口老化、气候变化等却是挥之不去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一如每年的预算案都恪守未雨绸缪的精神,今年的预算案在正面回应冠病疫情之余,依旧坚持为将来做准备。正由于本届政府之前持续量入为出,今年的预算案虽然出现了规模不小的赤字,政府还是可以不动用国家储备金。如果要从疫情吸取任何教训的话,那就是新加坡千万不可临渴掘井,掉入寅吃卯粮的恶性循环。

(作者是本报言论组主任)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