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大医学组织展开临床试验 机械骨架助行动不便者复健行走

国大医学组织旗下的亚历山大医院首席医生(住院康复护理服务)周瑜斐指出,开展机械骨架临床试验是要有系统地收集证据,以评估科技复健和传统复健法之间的效果差异,并希望能扩大这类科技复健方法的使用,让病患出院后能在社区医疗机构等地点继续复健。

因中风或脊椎受伤等原因导致行动不便者,只要在复健时穿上一套“机械骨架”,就能重新找回“脚踏实地”的感觉,并有望逐渐恢复行走能力。

机械骨架(bionic exoskeletons)是一套可穿戴在身上的复健装备,主要协助行动不便者模拟正常的走路姿势,为患者髋部和膝盖提供助力。

物理治疗师可根据不同患者的情况,调整机械骨架的预定设置;这套装备也能通过智能感应器,跟随患者的重力和走路的方式做出改变,协助患者站立、行走和转身。

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组织(National University Health System,简称NUHS)将领导这个亚洲首个机械骨架的临床试验,以研究该科技对使用者所产生的效用,同时评估它普遍运用于复健护理的可行性和可持续性。

这项名为“淡马锡基金会—iMove”的研究项目由国大医学组织、淡马锡基金会,以及“拓新基金会”(Trailblazer Foundation)联手推出,为期两年,预计招募400名行动不便者加入。国大医学组织旗下的亚历山大医院、职总保健合作社、圣路加乐龄关怀、圣路加医院,以及中风康复者援助站(Stroke Support Station)将参与这个临床试验。

亚历山大医院首席医生(住院康复护理服务)周瑜斐受访时指出,机械骨架技术并非本地独有,但开展机械骨架临床试验的目的,是要有系统地收集证据,以评估科技复健和传统复健法之间的效果差异。

她说:“我们希望通过这项研究,探讨是否能扩大这类科技复健方法的使用。因为以前只有设备齐全的大医院才拥有这些科技设备,我们希望社区医院、疗养院或日间复健中心都能受惠于这类技术,让病患在出院后能在社区医疗机构等医院以外的地点继续复健。”

可助患者更好控制行走姿势和节奏

目前,本地有12名物理治疗师有资格协助患者进行机械骨架的复健。

圣路加医院物理治疗师叶添荣指出,机械骨架能协助病患在20分钟的步态训练中,达到平均500步的强度,而传统的物理治疗训练步数最多只有100步。

他说:“传统物理治疗比较耗人力,特别是身形较壮的病患,需要好几名治疗师搀扶和支撑练习行走,可是人多了有时会让患者的步伐不一致。患者穿上机械骨架后,一般只需两名治疗师负责,患者行走时也能更好地控制姿势和节奏,更有效率。”

机械骨架也能在治疗期间提供即时反馈,让治疗师能及时调整复健方案。

过去10年,本地每年的中风新病例从5500起增至7400起,相当于每天约20起。据估计,通过医院或社区护理,这类机械复健方法可让约两成患者受惠。

另外,超过65%的中风幸存者面对行走能力受损的问题,约三成则有长期的身体机能缺陷。

国大医学组织昨天也成立了全国先进复健科技特别兴趣小组(Advance Rehabilitation Technology Special Interest Group,简称ARTSIG),结合复健医学专业的医生、护理师、工程师、护士和护理团队,分享最佳复健方案、交换想法,以及在复健科技领域展开合作。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