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复接触仇恨言论可加深偏见和暴力倾向

就算不是极端主义者,也可能因煽动性言论而转向暴力。在仇恨言论的作用下,人们不再把目标群体当成“人”来看待,对他们的歧视和压迫也会渐渐成为可以被接受的社会行为。

尚穆根在部长声明中说,大量证据显示,反复接触仇恨言论,可加深人们的偏见、感受到被威胁,然后产生暴力倾向。

“仇恨言论使个人丧失敏感度,将原本不可接受的行为正常化。它也会引起愤怒和恐惧,造成压力荷尔蒙攀升,刺激脑部内感知威胁的杏仁体(amygdala)。一旦如此,人们会更难控制情绪和在行动前思考。”

尚穆根说,尽管多数人是有道德的,但一旦误以为自己所干的事情是崇高的,便会逐步背离道德规范,认为受害者理应受到惩罚,将他们视为外群体(out-group)。

普林斯顿大学一名心理学家就发现,对外群体的不信任感,与人们对该群体展现的愤怒情绪和暴力倾向有关系。

尚穆根说,当人们有系统地散播仇恨言论时,歧视和压迫行为也会逐渐被社会接受。当局因此必须尽早干预,防止仇恨言论被正常化,否则后果将难以逆转。

二战时的犹太人大屠杀便是一个经典而极端的例子,纳粹德国将犹太人视为必须歼灭的害虫,这体现了仇恨言论如何动员民众犯下可怕暴行。

尚穆根也举例,卢旺达1994年发生80万人遭屠杀事件,一名胡图族母亲当时打死住在隔壁的图西族小孩。

这是因为政府告诉她,图西族是她的敌人,而她也自我合理化,将杀童的行为,视为向父母已被谋杀的孤儿施恩。

又如在巴基斯坦,人们认为“真正的回教徒”必须有勇气捍卫回教和先知穆罕默德,包括杀死侮辱其宗教者。

前巴基斯坦旁遮普省省长塔希尔(Salman Taseer)就是因立场被视为反回教,而遭自己的保镖暗杀。

在更靠近我国的地区,缅甸也有针对回教徒的仇恨言论。

种族主义组织969运动的领袖维拉图(Ashin Wirathu)称呼回教堂为敌人基地,并敦促佛教徒抵制回教徒的企业,且不得与其他信仰者通婚。

尚穆根说:“遇到这种情况,逻辑和理由起不了作用。因为整个仇恨架构已建立起来,触动了仇恨情绪。”

两名博士生去年在英国华威大学进行的一项研究就显示,仇恨言论引发了数百起针对德国难民的暴力罪案。

他们也观察到,当一个地方涌现以难民为目标的罪案时,若是在一段时期内限制仇恨言论的传播,暴力行为也会急剧减少。

仇恨言论使个人丧失敏感度,将原本不可接受的行为正常化。它也会引起愤怒和恐惧,造成压力荷尔蒙攀升,刺激脑部内感知威胁的杏仁体。一旦如此,人们会更难控制情绪和在行动前思考。——内政部长兼律政部长尚穆根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