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书真:变质的共享经济

共享经济是顺便赚钱,商业模式是纯粹赚钱,当共享经济变成了商业模式之后,就必须以赚钱为前提,回归到最基本的供应与需求,单靠烧钱补贴消费者是行不通的。

“共享经济”(sharing economy)其实就是从前人们所说的“协同消费”(collaborative consumption)。同一件物品或同一个服务,在不同时段供多人消费,这样的概念早在有人类的时候大概就已经存在。

就像以前家境不好的学生,念不同班的同学在上课时共用一本课本一样。试想当时如果已经有了互联网和大数据科技,便能更有效率地按不同时段的需求和供应做配对,让一本课本能有更多人使用。

共享经济这个概念在刚开始时,强调的是将自己的闲置资源分享给有需要的人,通过提高已有资源的使用效率、降低整个社会,以及个人的支出成本,制造双赢的局面。

理论上任何物品或任何服务都能共享,拼车是最早的例子。假设我每天都得开车从A点到B点,车上除了我之外没有其他乘客,我可以利用“闲置”座位载送顺道的人并收取一些车费,将我所拥有的闲置资源货币化,而乘客也能以更便宜的价格抵达目的地。

人们最先接触的共享经济平台,应该是爱彼迎(Airbnb)。它的两名创始人在全球金融危机期间成立爱彼迎网站,提供一个对等者(P2P)的平台,让人们出租原本空置的卧房赚取回报,而租客则能以较低的价格入住,通过充分利用闲置资源让双方都受惠。

然而渐渐地,共享经济开始偏离了本质。我们今天看到的共享经济只是一种纯粹为了赚钱的商业模式,一些业者看到市场的需要,特地去购置某些资源,然后以有偿的方式将资源使用权暂时让出去获取回报。这样的做法不但没有善用闲置资源,还可能制造更多浪费。

例如本地近期破灭的共享脚踏车泡沫,不论是已经撤出的业者或仍在经营中的业者,它们本来并不拥有脚踏车,但是觉得这是一门可以做的生意,于是大量生产新的脚踏车投放到市场,从原本应该属于P2P的模式变成商对客(B2C)的模式。

严格来说,它们只是利用手机平台从事出租脚踏车的生意,但冠上共享脚踏车之名以后,成为潮流的共享经济业者。

激进营销策略扭曲市场  

起步公司一旦冠上“共享经济”的名义,便可轻易吸引到投资者大量注资,让它们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不断砸钱,利用投资者的资金补贴消费者来争夺市场份额,对市场供需平衡完全视若无睹。

站在消费者的角度,它们越是砸钱消费者就越能享受渔翁之利,但是从商业的角度来看,却一点都不健康,因为这种激进的营销策略其实是在扭曲市场,制造一个巨大的泡沫。

就说这些共享脚踏车业者,白花花的钞票烧完以后不但没有创造任何增值,末了还制造一堆废铁,需要执法机构帮忙清理,一点都不符合经济效益。

太阳底下什么东西都能分享,中国有共享充电宝、共享雨伞、共享篮球,新加坡最近也兴起了共享衣橱,接下来只会有更多有创意的人会要搭乘共享经济的便车。

共享经济作为一个商业模式不是行不通。共享经济是顺便赚钱,商业模式是纯粹赚钱,当共享经济变成了商业模式之后,就必须以赚钱为前提,回归到最基本的供应与需求,单靠烧钱补贴消费者是行不通的。

当摩拜(Mobike)、oBike、ofo等共享脚踏车业者在2017年纷纷登陆新加坡时,大家都很好奇:新加坡需要这么多脚踏车吗?两年后的残局给了明确的答案。

优步(Uber)退出市场后,原以为这是私召车市场饱和以后的整合,但是转眼又来了一家GOJEK,越南私召车业者FastGo也在几天前宣布下个月底加入战局,让人好奇接下来会如何发展。

不同的是,现在私召车业者已经转向较轻资产的模式,不再拥有昂贵的车队而是通过合作拉拢司机。

共享经济业者回到最初的经营模式,只提供平台让对等者进行高效率的资源与需求配对,从中抽佣赚取回报并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不当重资产的假分享,或许可以避免成为下一个沦陷者,但到头来更重要的还是得掌握市场的实际需求,不能无节制的烧钱。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