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萌 yangmeng@sph.com.sg 陈劲禾 jinhet@sph.com.sg
求同存异、化零为整,新加坡利用多元社会的优势,彼此取长补短,打磨出更有韧性的国民性格,自信地面对日益极端化的世界带来的挑战。
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国人无论背景和力量大小,都能有所贡献,当我们跟不同背景的人交流合作时,也能够建立更稳固的联系,消除对彼此的既定印象。
文化、社区及青年部为不同领域的人提供交流机会,但在日常的生活中,普通人也不乏机会结交新朋友,打破藩篱。《联合早报》采访了一些这样的小故事。
个案1
参加乐团营 认识新朋友
参与管弦乐团演奏,聆听非常重要。“所有乐器听起来要像同一个声音,要时时意识到其他演奏者的乐声,但你不能有意识地听,它是一种无意识的自然表现。”
新加坡艺术学院中提琴学生法拉赫(Farrah Adystyaning Dewanti,17岁)分享参与管弦乐团营经验时这么说道。
在2017年前从未参与管弦乐团演奏的她说,通过乐团营认识到演奏其他乐器的新朋友,更学习到弦乐器该如何与其他乐器融合。
谈到在乐团中演奏的“无我”状态,她说,唯有把乐谱练到炉火纯青的境界,才能与乐团合为一体,因为越是在意自己,就越难注意周遭。
“练习时,我们都只专注于自己的演奏。你得练习很多次,得非常熟悉乐谱才行。”
自2011年,创乐者交响乐团(Orchestra for the Music Makers)就与新加坡艺术学院合作,每年举办乐团营,邀请各院校年轻音乐家前来交流,在专业音乐家的指导下,体验乐团演奏。
乐团营是免费的,参加得先面试,名额有限。乐团营的筹备工作则由艺术学院生在创乐者交响乐团委员会的指导下负责。
学会聆听 融合乐器
法拉赫说:“这是我第一次在真正的乐团演奏。我学会聆听,也学会与他人协调和沟通。人们常以言语沟通,但演奏者是以音乐沟通。”
三年前开始参加乐团营的黄玮程(17岁)说,与其他年轻音乐家的交流过程让他有机会跳出原本狭小的世界。
在新加坡艺术学院学习钢琴的他说:“钢琴家的音乐观仅限于钢琴,很多时候,我们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看到乐团是如何运作,让我大开眼界。”
管弦乐团的演奏通常没有钢琴的部分,但黄玮程2016年第一次参加乐团营时,其中一个演奏曲中就有用到钢琴。
他说,钢琴在乐团里会跟其他打击乐器归在一起,用来提供不同的音色,因此需要跟着指挥员弹奏。
“独奏钢琴不用听任何的指示。在乐团里,多数时候是听不太见钢琴的声音的。”
过去三年,黄玮程都参与乐团营的筹备工作,去年他甚至毛遂自荐,担任其中一名领队。除了负责规划整个乐团营,他也参加人事细分筹委会,帮忙面试与录取音乐家的工作。
此外,他与乐团营的朋友们也有机会向幼儿园的小朋友介绍乐器,推广音乐,让他觉得很有意义。
“虽然钢琴家不能参与演出,但这仍不会削弱筹备乐团营的满足感。”
个案2
办善心活动为居民送暖
灯饰公司亮锐(Lumileds)落户义顺7道已经12年了,为了跟附近的居民拉近距离,走进社区,三年前他们开始筹划一系列的善心活动
公司里几个不同部门的热心职员,先是组织起来,成立联系委员会,然后通过跟西北社区发展理事会和义顺东基层组织合作,找出区内需要帮忙的居民。
经社理会牵线,他们决定为公司附近的两座租赁组屋居民送去温暖。2017年,他们发起公司的服务周,组织100多名员工把西北善心一百俱乐部捐出来的爱心食品包成300多包,在过年之前把这些礼包送给居民。
由于从公司步行10分钟就到义顺22街第269A和269B这两座租赁组屋,派发礼包那天,有车的员工负责把礼包载过去,没有车的则走过去。
不同语言 无阻沟通
2018年,除了过年期间送礼包外,公司也跟非盈利组织SiloamXperience合作,配合西北关怀计划服务周,在这两座组屋底层举办名为“Cherish & Nourish”的爱心市集,让居民更有参与感。
他们先是在公司内部发起捐赠旧物活动,再沿家挨户派发自制的固本给这些家庭,邀请他们来市集免费挑选物品。
去年12月29日是市集举行的那天,居民都被热闹的场景吸引,他们不但能用固本换取物品,也能剪头发、玩游戏、看表演甚至是“享受”盲人按摩,一整天下来,欢声笑语感染了居民,也感动了亮锐的员工。
参与筹划的品质经理沈莱华说:“筹划这些活动的同事中有菲律宾人、马来西亚人和中国来的。我们能用不同的语言,与居民沟通。”
个案3
参加外展训练 培养协作能力
从“害怕”“尴尬”“想放弃”,到“信任”“自信”和“接受彼此”,参加过五天外展训练营的学生,这几天离开父母的集体生活都会让他们经历心境上的转变。
在教育部的“全国户外探险教育总蓝图”(National Outdoor Adventure Education Master Plan)下,教育部与文化、社区及青年部在2017年共同推出中三外展训练营计划,并打算逐步让所有中学参加。新推出的外展训练营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韧性和团队协作能力。
为了让不同背景的学生能够一起生活学习,每次至少都有两所学校联合参加。目前,已有超过1万8000名中三生参与。
培华中学的若燕(Royan Beatrice Tanisha,16岁)是在去年8月跟公教中学和圣婴德兰女校的学生一起参加外展训练营。自认很害羞的她,刚开始时也以为会很难跟不认识的人相处。不过,几天活动下来,她发现自己必须学会信任同伴,才能一道完成任务,即便觉得很艰难、想放弃,也因为有彼此的鼓励而坚持下去。
共用盘子吃饭 亲密如一家人
她说:“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野外生火煮饭,我们必须事先规划好五天的粮食,这样才有足够吃的。大家一起煮饭,用同一个盘子吃饭让我感到很亲切,感觉放下了差异,就像亲密的一家人。”
到了最后一天,同伴们要用手接住往后仰的同学,这更是加深了大家的信任,这次的经历让她觉得自己有信心跟不同背景的人做朋友,突破自己的局限。
育林中学的萧伊吟(16岁)回忆,队友们在划独木舟之前,必须先练习浮水,大家手拉手,学习靠着对方浮起来。
她说:“那些很怕水的人有了彼此的支撑,会觉得更有安全感。我们也走了一整夜,互相鼓励完成旅程。这段经历给大家留下美好的回忆,我也拍照留念。”
个案4
为特需与年长者打造更包容社会
胡里奥·让娜(Huril Jannah,21岁)去年跟一群义工带着慈光乐陶苑(Metta Home)的智障人士出门拍照,原本希望通过摄影开阔他们的视野,但她注意到,一名智障人士买4元的面,他递给小贩5元,却没等小贩找钱。
这个意外的发现,让她意识到原来不常出门的特需人士连钱都不太会用,与其学摄影,他们可能需要的是平日会用到的生活技能。这名理工学院学生开始重新思考,自己应该如何让义务工作更有意义。
到了今年,这名青年志愿团队(Youth Corps Singapore)“走入我的世界”(Journey into my World)项目组组长决定改变做法,组织20多名义工到慈光乐陶苑去,一对一教导这些智障人士如何认钱、算钱,用钱来买吃的,以及应该怎么买较健康的食物。
她说:“我发现他们在乐陶苑的时候吃得挺健康,但出去外面就喜欢买不健康的东西比如油炸的,所以我们想到利用玩游戏的方式来教导他们辨认蔬菜水果,潜移默化地告诉他们应该吃得更健康。”
青年志愿团队的义工经验,也令她学到如何有效地发挥义工的长处。“我一开始也没有跟智障人士接触过,不知道怎么跟他们沟通。后来我发现,应该把那些比较没有经验的义工跟比较爱聊天的智障人士配对,或者让比较有把握的义工接触内向的智障人士,达到互补。”
当义工不仅要付出,也要完善自己的技能,胡里奥参加的青年志愿团队年长者服务群也安排义工学习福建话、广东话和马来语,帮助义工更好地跟年长者沟通。
这名毕业自新加坡理工学院机电与机械人工程的女生,现在正在一个志愿福利团体实习,她今后也打算从事社会服务,为特需人士和年长者打造更包容的社会尽一己之力。
本专题由文化、社区及青年部和《联合早报》联合呈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