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上周遭受特大恐怖袭击,白人至上主义枪手称,屠杀回教徒是因为他们是“外来移民”“侵入者”,再度撕开宗教裂痕,并导致移民问题和各国在地人口的焦虑浮上台面。
专家分析,移民人口如何有效地融入当地社会,已经成为当代国际政治的最大挑战之一,各国政府必须正视并着手应对,否则日后可能导致更大的安全威胁。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属下的欧盟移民与融合研究网络昨天在新加坡国立大学举办移民政策对话,邀请来自澳洲、新加坡和欧洲的专家,就构成焦虑问题发表看法。
有专家点出移民社群未能完全融入当地社会的问题。丹麦驻新加坡前大使、尤索夫伊萨东南亚研究院客座高级研究员默勒 (Joergen Oerstroem Moeller)说:“新移民的生活习惯和行为,跟欧洲人很不一样,也使欧洲人觉得自己的身份认同受到威胁。”
默勒认为,要解决移民融合问题,各国就必须在国内开展开诚布公的对话,欧洲各国领导人也要展现政治勇气,在接受移民的同时,大胆承认融合之路不会好走,并呼吁国人发挥人道主义精神,一同帮助移民走完这条路。
限制人数及活动区域 我国减少客工与国人摩擦
“我们也要明确告诉新移民,既然选择在欧洲落地生根,就要学会适应欧洲的生活方式,不能把自己隔离开来。”
有别于欧洲的情况,对于短期来新工作的客工,我国政府则是有意识地限制他们的人数和活动区域,形成外劳聚集区。
耶鲁—新加坡国立大学学院社会科学系副教授安祖(Anju Mary Paul)指出,我国劳动人口正逐渐萎缩,政府必须引进外地人口来补足劳动市场的缺口,确保经济持续运转。
然而,客工的涌入却也造成各种社会问题,引起国人的不满。为了在两者之间取得平衡,政府采取了精细调准方针,鼓励引入高技术工人,同时限制低至中等技术工人的人数、逗留时间,以及居住地点。
“例如,建筑劳工大多被安排住在远离住宅区的客工宿舍,减少他们同一般新加坡人的接触。”
安祖解释,这个做法降低了国人对客工的不满,同时客工为了赚取更高薪资,也愿意接受这样的区别对待。
不过,不论是短期逗留还是决定落地生根,移民最终还是要尊重当地社会的规矩和行为规范,才能被当地人所接纳。
南洋理工大学社会科学院助理教授叶俊佳博士以新加坡为例说,我国在建国过程中,也建立起了国人独有的一套社会规范,以及对各种族、宗教的包容和接受。
因此,当来自中国的新移民投诉印度族邻居在家煮咖喱的气味时,新加坡人不分种族地都站到了印度族同胞那一边。
叶俊佳说:“在新加坡,国民融合无关种族或宗教认同,它更多考验的是新移民是否了解我们的‘规矩’,以及是否愿意按照我们的行为规范来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