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进入第三阶段 环境局在义顺东释放“不育”雄性伊蚊

杨漾 报道

yangyang@sph.com.sg

本地伊蚊绝育试验计划进入第三阶段,国家环境局从昨天开始,每周两次在义顺东组屋区释放新一批的不育雄性伊蚊。

环境局从去年4月至今年1月期间,在义顺东一带的组屋区释放带有沃尔巴克氏菌(Wolbachia)的雄性伊蚊,10个月后该区伊蚊数量骤减至两成。

这类带菌雄性伊蚊和雌性伊蚊交配后产下的卵不会孵化。

第三阶段的试验范围比上个阶段大了两倍左右。参与的义顺东组屋从之前的40座组屋增至84座,地点大致分布在义顺2道、义顺9道和义顺环路。

由于义顺东上一轮试验效果显著,环境局因此希望继续在同个地区开展深入研究,并释放较少量的带菌雄蚊,以断定是否能有效地长期维持减少后的伊蚊数量。

在这之前,环境局释放的带菌雄蚊和居民比例为六对一,第三阶段则减为三对一。

负责实地研究的环境卫生学院院长黄丽菁昨天指出,本地高楼多,居民人口密集,周围地区的普通伊蚊可以随意飞入测试区,影响抑制伊蚊繁殖的效果。

研究长期效果
第三阶段实验未设期限

她说:“试验必须考虑到周边普通雄蚊飞到测试区的情况。我们这次扩大了测试区,以此增设‘缓冲带’,把测试中心点‘保护’起来,让从别处飞来的伊蚊在外围的缓冲带活动,便能获取较精确的结果。”

除了义顺东,同样曾参与第二阶段试验的淡滨尼西,也将在下周四(28日)加入第三阶段试验。淡滨尼西在上一轮试验中,伊蚊卵存活率少了五成。不过,当局此次并没有为第三阶段试验设定测试期限,以便能更好地研究长期效果。

环境局自2016年开始,在指定组屋区释放带有沃尔巴克氏菌的雄性伊蚊。

环境及水源部兼卫生部高级政务部长许连碹博士昨天参与了义顺东的伊蚊试验计划。她受访时强调,本地骨痛热症疫情自去年底以来呈上升趋势,使用创新科技来消灭伊蚊固然重要,但社区和居民的防蚊意识仍是关键。

许连碹说:“本地今年1月的骨痛热症病例比去年12月多了560起,邻国也面对相同的问题,上个月的病例数量突然飙升。我们通过创新科技抑制伊蚊数量,预防骨痛热症和兹卡病毒的传播,同时也很感谢居民的配合和理解……但如今还有很多伊蚊在社区住家中滋长,因此每个人还是应该继续定时做好防蚊措施。”

负责义顺东事务的义顺集选区议员黄国光受询时说,随着试验计划展开,基层不断加强宣导工作,向居民解释这个计划。

他说:“的确有居民对释放伊蚊的做法有顾虑,但更多人能够理解这么做的原因。当我们跟他们说雄蚊不会咬人,也不会传播病毒,特别是上一轮的伊蚊数量减少了80%,他们就更安心。”

今年开年至今,本地共出现1446起骨痛热症病例,其中两人死亡。

勿洛蓄水池路仍旧是本地最大的骨痛热症黑区,截至前天,该区连同附近的惹兰达迈(Jalan Damai)和惹兰登南加(Jalan Tenaga),已出现174起骨痛热症病例。

由于伊蚊绝育试验还在进行中,确切成效未知,环境局并不会直接在这些疫情黑区释放带菌雄蚊。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