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环境局计划在今年下半年推出清洁服务买家合约指南,协助他们更好地采用以绩效为本的合约模式,业界咨询目前已展开,清洁服务买家也可参与培训和分享会。
随着自动化科技逐渐普及,本地大部分的清洁工作在未来10年内,可能由机械大军代劳上阵,清洁员工则有机会坐镇指挥,一改工作耗时耗力的既定印象。
为加速推动环境服务业的自动化,国家环境局计划在今年下半年,针对清洁服务买家推出合约指南,协助他们更好地采用以绩效为本(outcome-based)的合约模式。该局目前已积极展开业界咨询,同时为清洁服务买家提供培训课程和分享会。
未来清洁工可指挥机器人大军
环境局企业发展与促进司司长钟德旋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指出,鼓励清洁服务供需双方采用这类以绩效为本的合约模式,是清洁服务业的重要转型策略,因为它不强调清洁公司派出的员工人数,而是以清洁工作的干净程度和效率等工作成果作为评估指标。
本地有约350个清洁服务买家,包括政府机构和大型企业机构。据了解,目前仅有一成买家采用这类合约。
钟德旋说:“在这类合约模式中,清洁员工人数已不是合约重点,而是工作所取得的成果。这一结果可通过清洁员工或扫地机器人等科技来达成。我们接下来希望协助和指导公司企业更好地评估和量化不同的清洁工作结果,确保间中不会出现管理和审计方面的问题。”
“假以时日,我们或许能淘汰旧合约模式,并通过运用自动化科技,颠覆大家对清洁行业的看法——清洁员工不再是只会拿扫把的蓝领员工,而是一名有能力操控机器人大军的指挥员。”
租用机器人 清洁公司可申请资助
除了鼓励服务买卖双方采用注重工作结果的合约模式,有清洁公司近期也开始尝试租赁服务,向环境科技业者租用清洁机器人,进行扫地擦地等基本工作。环境局也向这些有意租用清洁机器人的业者开放申请生产力提升计划,协助公司减轻成本负担。
环境局去年9月宣布拨款3000万元推出生产力提升计划,目前已有21家环境服务业公司和大楼业者申请资助。
目前,环境服务业有超过1700家公司企业负责清洁和废物管理业务,员工人数有7万8000多名,其中约八成受雇于清洁业。
环境服务业传统上是一项耗体力的工作,但本地劳动队伍近年已趋向老龄化。环境局数据显示,清洁员工平均年龄为60岁,废物管理员工为49岁。
改变年轻人对环境业偏见比助公司科技化还难
为积极应对环境服务业“请人难、员工老”等现实挑战,环境局于2017年底推出环境服务业转型蓝图,进一步协助清洁与废物管理业者全面发展科技自动化业务。
钟德旋指出,人口老龄化的确加快了业界迈向服务自动化和数码化的步伐,但社会大众,特别是年轻人对环境服务业的认知和看法,却需要相当长一段时间去改变。他不否认,这比协助公司科技化还要艰难。
他说:“环境服务业转型,会大量依赖自动化科技。在职的年长员工仍然需要赚钱养家,所以我们提供培训,让他们学会操作机器人,建立他们的‘数码信心’,不至于被机器人抢了饭碗。我们积极走入大专学府,与年轻人对话,让他们了解行业需求;环境局也有一批工作人员特别与大专学府合作,调整出紧跟业界发展的课程内容,让学生了解现今的清洁行业不再是传统的扫地丢垃圾之类的工作。”
新加坡环保与卫生协会(EMAS)义务秘书纪淑琴(53岁)受访时指出,无论公司规模大小,科技转型都不成问题,业者如今最需克服的挑战就是请人难。
她说:“现在来应征清洁工的大多数是教育程度不高的,很多人开工后又做不久,可以说,10个人中只有一两个愿意做这份工作。我们还要不断提升工人素质。”
纪淑琴也是本地清洁公司Horsburgh董事。她乐见清洁业科技化的前景,但同时希望国人也能协助业界应对挑战。
她说:“转型不是问题,但目前科技产品成本还是偏高;老员工一个个走了,没有新人来接替。虽然我对清洁业前景还是抱着乐观态度,但我也希望国人都能尽一分力,保持环境卫生多靠自己,不要全依赖清洁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