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会收集资料发现 侨南创办人王希元是在大检证遇害

有关侨南创始人王希元的历史记载并不多,校刊只交代王希元在1933年发动热心教育的同乡筹款,在巴耶利峇韭菜芭一带创校。对于他在大检证后不知所终一事,也只是点到为止。校友会会长林永强说,他希望能收集更多资料,填补母校创始人历史记录的空白。

侨南小学校友会正在收集和整理创始人王希元鲜为人知的事迹,希望让更多人了解这名从福建厦门大学毕业后南来新加坡的教育工作者,当年为何在日军入侵新加坡后的大检证中被捉走,并且一去不复返。

原来,日军当时为捕捉反日人士进行大检证,许多参与筹赈和支援抗战的文化人及教育工作者也成了“肃清”的目标,王希元被查问时坦荡荡地说自己是教员,被日军当成抗日嫌疑分子,不幸遇害。

拥有81年历史的侨南小学在2015年与校龄64年的励福小学合并,改名树仁小学。

侨南校友会会长林永强(61岁)受访时说,他几年前尝试搜寻资料,希望对王希元的事迹补白,但后来得知侨南即将与励福小学合并,开始为保校名向教育部请愿事宜而奔走忙碌,补充历史资料的工作,也就暂时搁置。

有关王希元的历史记载并不多。关于侨南创立经过,校刊只交代王希元在1933年发动热心教育的同乡筹集款项,在巴耶利峇韭菜芭一带创校。对于他在大检证后不知所终一事,也只是点到为止。

王希元的一名朋友,也就是已故新民中学创办人兼第一任校长叶帆风在世时撰写的回忆录《风雨萍踪十五载》中,就收录一篇《悼念挚友王希元》的文章。尽管这本书20多年前出版,但林永强前几年才获知此书提及王希元的事迹,最近才借到手,翻阅后他对母校创始人的凛然气节感到敬佩。

也曾担任爱同学校校长的叶帆风,和王希元一样毕业自厦门大学,他当年为筹赈抗日资金举办演出时认识王希元,那时的王希元40多岁,在新加坡从事教育工作已有10多年。据叶帆风忆述,王希元为人“坦诚、热情、肝胆、侠义”,是一名“济人之危而又施恩不图报的正人君子”。然而新加坡沦陷后,王希元却因率直的个性,惹祸上身。

坚持教员身份遭“盖章”被日军带走后没再回来

叶帆风战后从马来亚返新后惊悉王希元下落不明,打听之下才知道,大检证时王希元和几个也是教员的朋友一起前往。尽管其他人认为应自称是小贩或店员,以避免日军怀疑,但王希元坚持“自己以后还是要干这行”,不肯隐瞒真实身份,还自愿率先接受查问,结果遭盖上一个三角形印章,被命站一边。

其他人见状,被查问时纷纷改口,都幸免于难。之后,王希元与许多人一起被载走,再也没有回来,留下遗孀及三子两女。据侨南旧校刊记载,另有两名教员周洪陆和余清吉,也遭遇同样命运。当年,本地约有5万人遭日军“肃清”,多数被枪毙或押送到泰缅边境修建“死亡铁路”。

曾是侨南董事会成员、后来曾出任校友会名誉会长的庄火枝(87岁)说,即使在日治期间,侨南也没有完全停办,仍有一些学生利用韭菜芭城隍庙的戏台偷偷上课。日军1945年9月投降后,当时的校董、教师及校友同心协力,两个月后复办侨南,希望延续王希元的办学精神。王希元的遗孀卢翠鹤和儿子王世德,也曾担任侨南第八和第九任校长。

侨南校友会总务孙祝礼(56岁)说,王希元危难当前仍坚定不移的这段历史,如今人们或难以理解。“不管历史如何评价,他流露一股读书人的骨气,这段故事应被世人铭记。”

林永强说,王希元的遗孀生前甚少提及这段历史,他与很多侨南人一样,虽听闻王希元是大检证后遇害,但不清楚细节。“如今从叶老先生的回忆录掌握这些资料,我们还要尝试联系王希元一名住在中国的妹妹,收集更多资料,希望明年举办校友会聚会时,把收集的资料一并提呈给校友,填补母校创始人历史记录的空白。”

新校命名考量数因素 “侨南”料难复名

侨南校友会之前希望向教育部争取让一所新小学沿用侨南校名。教育部受询时说,新学府会以新名字命名,好让它们发展各自独特的身份认同及风格。

教育部9月中宣布,尤索夫依萨中学三年后迁至榜鹅。侨南校友会当时得知这所中学迁址后可保留校名,重燃为母校复名的希望,有意继续向教育部争取让一所新小学沿用“侨南”校名。

教育部学校司统筹司长刘慧丽不久前回复本报询问时说,教育部根据人口结构转变和社区需求,决定是否迁移、合并学校,或开办新学校。尤索夫依萨中学将会迁址,而不是同另一所学校合并,这是为满足榜鹅区居民的学额需求,同时也考虑到学校是以我国首任总统尤索夫依萨的名字命名的学校。

刘慧丽说,教育部为合并学校命名时,会考虑不同方式,例如,保留其中一所学校的校名,或为两所合并学校另取全新的名字。“遗憾的是,学校合并过程中,一些历史和文化遗产的遗失,是无可避免的。毕竟每所学校陪同学生和国家走过一段有意义的旅程。无论如何,它们的名字、历史及文化遗产,都会由合并后的学校来延续。”

至于新成立的学校,教育部会为它们取新名字。刘慧丽说,教育部会将校址历史、附近的地标,以及校名能否令利益相关者和社区产生共鸣,列为考虑因素。

对于母校复名希望渺茫,侨南校友会会长林永强感到无奈。“在为母校争取复名这件事情上,不少校友之前执着地抱着一线希望,一方面因母校办学过程曲折,另一方面也因创始人王希元的故事体现出教育工作者坚守使命的精神。如今,我们能做的是尽量增补创校人生平事迹,让更多人知道侨南的故事。”

同许多华校一样,侨南上世纪80年代因收生人数骤减面临关闭。侨南那时还是辅助学校,校董因无法筹足经费,只好将学校交给政府。校友会指出,当时条件之一是要求政府保留“侨南”校名。侨南1985年以政府小学的新身份在淡滨尼重新开办,但随着淡滨尼变为成熟组屋区,30年后再次面对收生人数不足,得与另一所学校合并。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