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定2019年招募至少10位 “科学家回国计划”两年来停滞不前

负责执行这项计划的新加坡国立研究基金会答复《联合早报》询问时强调,“新加坡科学家回国计划”是要吸引那些已有一番成就、旅居国外的新加坡籍科研人员回国,而“当初设定目标只是给我们一个努力的方向,但它不是左右我们筛选科研人员的因素”。

政府吸引在海外发展顶尖新加坡科研人员回国的计划,过去两年停滞不前,没有成功招揽更多杰出科学家回国。

在这项“新加坡科学家回国计划”下返家的科学家认为,已在国外成家立业的国人在考虑是否回国时必定有多重考量,要做此决定并不容易。

负责执行这项计划的新加坡国立研究基金会答复《联合早报》询问时强调,计划是要吸引那些已有一番成就、旅居国外的新加坡籍科研人员回国,而“当初设定目标只是给我们一个努力的方向,但它不是左右我们筛选科研人员的因素”。

计划于2013年开展,原本希望到了2019年,能吸引至少10名顶尖科研人才归国担任要职。本报于2014年报道,隶属总理公署的基金会当时已同20名科学家洽谈。

我国之后在2015年和2016年迎来首五位回国的科学家,达成一半目标;但之后在去年和今年,却没有成功吸引到其他科学家回国。

回国的五位科学家是现任新加坡国立大学高级常务副校长兼教务长何德华教授、国大常务副校长(研究与科技)办公室大学与工业合作促进部主任程文耀教授、国大工程学院工业与系统工程系主任林良才教授、淡马锡生命科学研究院副主席蔡南海博士,以及国大电脑科学系教务长讲座教授白俐翾。

基金会表示,它只会考虑接洽那些在科学和科技领域有卓越成就、已建立国际威望,也有能力推进适用于我国科研领域的新加坡公民。它也与本地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管理层密切合作,确认适合担起科研领导职务的潜在人选。

基金会至今已收录30人的资料,当中包括较年轻的科学家。

“我们对计划坚持高标准,只有符合标准的科学家才会被考虑在内。”

旅外专才担忧各异

在计划下,每名回国的科学家能获得基金会多达750万元的研究基金,让他们继续原本的科研项目。

他们任职的大学或研究机构也会提供“具竞争力”的薪金配套等。基金会没有答复本报询问至今拨出多少研究基金给这五名科学家。

何德华(57岁)受访时透露,他与基金会正积极接触一些科学家。他说,这些科学家很多会关心孩子的教育问题,以及能否有很好的环境继续做出很好的研究等。

“我们会竭尽所能助他们平稳回国,也在国大校园提供优良的环境,让他们有最好的科研成果。”

程文耀(47岁)受访时则指出,尽管没有直接为基金会招募科学家,但他向来都鼓励旅居海外的新加坡朋友考虑回国继续发挥才能。

“他们担忧的事各异,也得克服须举家迁移、改变生活方式和放下成功事业的挑战等。这不会是一个容易的抉择。”

林良才、蔡南海和白俐翾没有答复本报询问。

本地科研生态已跃进

有媒体数年前报道,旅居国外的新加坡科研人员认为在海外较有机会和同领域的翘楚交流合作,成了不愿回国的因素之一。

何德华认为,各国已有更密切的联系,而且本地生态其实已非常接近西方国家最佳的科研生态,甚至在某些方面更胜一筹。

“例如,我国政府非常大力支持和推动科研工作,这是很重要的区分点。这样的支持很重要,有助杰出科研人员达到最佳表现。”

他也以自身经验说明,回国也能与同僚维持密切关系,例如他今年和世界各地的教授和博士生等合写一篇学术报告,之后刊登在权威期刊《自然—人类行为》。

曾在美国和欧洲、在不同科技公司工作的程文耀则认为,全球如今高度连接,要和其他人才交流并非难事。

他说,本地科研和科技领域极为蓬勃,整个生态也越来越支持科学、科技和教育,并汇集国内外人才。

“与我浸濡过的其他地方相比,这是新加坡的强处和优势。我认为,这会是一个激励旅居海外的新加坡人才考虑回国的要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