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况报道
黄伟曼
ngwaimun@sph.com.sg
黄小芳
xfhuang@sph.com.sg
增加社会流动、创造平等未来,是现代社会努力的方向。然而‘平等’或‘不平等’,是否仅能以经济层面来定义,这本身就是个大疑问。‘平等’与否,似乎是基于比较而来?‘不患寡而患不均’在资源不匮乏的新加坡社会,是不是最难处理的问题?我们走进五个家庭,探讨社会中下层人家如何在一个我们致力于打造人人平等的社会里力争上游,在‘需求’与‘奢求’间做各种看似矛盾、实则艰难的抉择。
赖秀君坐在五房式组屋的客厅受访,一旁是简约的欧式吊灯,背后是精心设计的半开放式房间。她4岁的小儿子和6岁的二女儿在房里两台电脑屏幕前看卡通片,72岁的父亲有女佣照料。
这是许多中产阶级新加坡人再熟悉不过的生活场景,但对赖秀君(38岁,行政员)而言,她小时候根本无法想象,自己能过上这般“富裕生活”。
这是一个低收入家庭如何跃升为小康之家的故事。
1993年,13岁的赖秀君和哥哥一人扛着一个箱子,在炎炎烈日下徒步把旧家的物品,搬到一公里外的新家。对瘦削的她而言,箱子十分沉重,但她的脚步格外轻盈——因为他们一家人终于要搬离住了八年的一房式租赁组屋,拥有属于自己的三房式单位。
新房子是赖秀君当家具工匠的父亲省吃俭用、几乎掏空积蓄买下的。也因为没有钱请人搬运物品和装修房子,她清楚记得那时候每天放学后,自己和哥哥就当起“临时搬运工”,把一个个箱子从宏茂桥8道搬到宏茂桥10道,粉刷屋子也花了整整一个多月的时间。
晃眼25年,如今赖秀君已为人母,也有能力给辛劳养大她的父亲过上好生活,一家人住在宏茂桥中心。
从一房式租赁组屋单位到五房式的“幸福安乐窝”,赖秀君和家人的经历是我们最熟悉、最典型的“新加坡故事”,却也是一些还困在底层的低收入家庭觉得遥不可及的梦想。
这次我们走访宏茂桥、大巴窑、红山、加冷和义顺五个组屋邻里,在所收集到的故事中,“搬家”是最常出现的主题。不过,并不是每个家庭都处于一种向上流动的状态,有一些家庭好不容易找到突破口,却才发现前方是更大的挑战,终点线看似越来越远。
不管孩子未来能否成为有钱人,最重要的是他们要快乐。
——赖秀君(38岁,行政员)从租赁组屋到拥屋,向上提升的路并非一步到位。如今已为人妻人母,她认为重要的不是把孩子推向更高的阶级,而是让他们快乐成长。
圆梦的旅途 障碍总重重
在红山一个40多平方公尺的二房式单位内,拉曼·拉斯曼(52岁,活动执行员)的大儿子沙基尔·祖菲里跪坐在客厅的地铺上,咬着奶嘴,不停晃动身体。地铁轨道不时传来震耳欲聋的响声,但没有列车经过的时候,拉曼的家显得格外静谧,只听见祖菲里手上那台平板电脑,循环播放着他最爱的班尼儿童节目(Barney and Friends)。 一看到熟悉的桥段时,不会说话的祖菲里也会兴奋地发出“呜呜”的叫声。
祖菲里患有癫痫症和后脑淤血等先天疾病,智力和体能发展迟缓,衣食住行都需要家人照料。弟弟沙基尔·祖海里今年10岁,小祖菲里一岁却已比他高大;他也开始分担照顾哥哥的责任,客厅里一张单薄的地铺,是他替哥哥端水、喂零食的地方,也是兄弟俩晚上相拥入睡的床。
两个孩子,一个是拉曼希望的寄托,一个是他放不下的负担。他们一家人从2004年起住在直落布兰雅的一房式租赁组屋,漫漫10年,拉曼在酒吧打杂,一直没有稳定收入,直到后来在圣淘沙找到活动执行员的工作,转为全职员工后,他才跨越人生中第一道关卡,顺利搬进二房式组屋。
然而,对拉曼而言,这是一场和时间的跨栏赛跑。像我们在采访过程中碰到许多的低收入家庭一样,家里一旦有人被疾病缠身,那就犹如一颗定时炸弹;拉曼的妻子患有糖尿病,每天得注射胰岛素和吃药控制血糖,妻儿每三个月达数百元的医药费由政府资助,但拉曼担心,如果月薪增加,超越政府设下的顶限,他有可能得自己承担这笔费用。
目前住在租赁组屋单位的新加坡家庭约6万户;共有1000多户家庭在2017年成功搬离租赁组屋,数字比2013年的约500人,多出近一倍,而政府也有各项措施,帮助低收入家庭改善生活。对拉曼来说,有能力拥屋的人,都是“受老天眷顾的人生胜利组”,房子的提升因此成为他最直接的梦想。他预计再过三年有足够的公积金储蓄,可支付一个三房式转售组屋单位的首期款项。
但在接近下一个人生转捩点时,拉曼有点踌躇不前了。尤其考虑到家里的负担,他觉得圆梦的旅途一定障碍重重。“无论再怎么想搬家,以现在的状况,我就算有钱也不敢踏出那一步。”
我不求大富大贵,唯一的心愿是拥有一个三房式组屋单位,让孩子有属于自己的房间,不必睡客厅。
——拉曼·拉斯曼(52岁,活动执行员)相信,教育是孩子摆脱贫困生活的唯一途径。
五个组屋区、 户家庭。新闻中心记者黄伟曼和黄小芳,在过去半年里,敲开一些小康以及生活在水平线下家庭的大门,探讨这些日子以来人们议论的社会之不平等问题。处在社会底层意味着什么?过上好日子是一种什么景象?中产阶级面对夹心之苦?改善生活遥不可及?你们、我们、他们,有什么不一样?记者深入采访其中五户人家,通过平面专题、网络长篇报道以及视频多元平台,抽丝剥茧呈现‘不平等’的面貌。
不一样的跃升
“孩子不一定要成龙成凤,开心最重要”
■ 焦点人物:赖秀君 (38岁,行政员)
■ 家庭情况:丈夫、三子女、父亲一家六口
■ 居所 :
·一房式租赁组屋(1985年左右,与父亲和哥哥一家三口同住)
·三房式组屋(1993年)
·五房式组屋(目前)
不一样的终点线
“儿子,你要过得比我好”
■ 焦点人物:拉曼·拉斯曼(52岁,活动执行员)
■ 家庭情况:一家四口,大儿子患影响智力和体能发展先天疾病
■ 居所 :二房式租赁组屋
点击阅读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