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价下跌是好事吗?

从普通市民的角度来理解常见的经济和财经术语和课题。

在新加坡,许多人经常抱怨物价过高,大家都觉得货币越来越不值钱,生活成本越来越高。那么相反的,物价下跌就是好事吗?

经济学术语中,就有通货紧缩(deflation)一词。与通货膨胀(inflation)相反,通货紧缩指的是整体物价持续下降,货币价值持续升值的过程,这也意味着消费者购买力增加。

表面上来看,所有商品都降价,同样的钱能够购买更多商品,这似乎是件好事。

事实上,对大多数经济学家而言,通货膨胀急速上扬固然可怕,通货紧缩物价大幅下跌却更可怕,对经济造成更大伤害。

因为商品降价会造成企业利润下滑,同时每个人手上钞票似乎越来越值钱,大家都宁愿把钱留在手中,不愿意花钱消费。久而久之,国家经济可能陷入整体需求下跌与经济衰退相互影响、恶性循环的严峻局面。

举个例子,如果你买的一双鞋子,现在是50元,过几个月通缩降价到40元,物价是便宜20%,但也意味着鞋子制造商的盈利下滑两成,员工薪水相对减少。

此外,通缩也让大众产生物价跌个不停的预期,既然东西是越来越便宜,迟些时候买鞋更划算,很多人自然会延缓消费需求,坐等鞋子进一步降价。

长此下去,通缩造成下行螺旋结果:人们期待价格下跌,选择暂时不购物也不投资。企业商品需求和利润减少,运营愈发艰难,最后不得不调低员工薪水或裁员。

随着个人收入萎缩、失业率上升,大家更加不敢消费,整体需求进一步下降。这一过程愈演愈烈,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日本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面对泡沫经济崩溃,经历近20年的通货紧缩。在这被称为“失去的二十年”时期中,日本经济年均增长率仅为0.8%,许多公司减少员工奖励金,大众购物不断减少。

值得注意的是,通货紧缩并不同于反通胀/负通胀(disinflation)。前者指的是价格全面下滑,一般与经济衰退联系在一起;后者指的是物价增长速度放慢,其放慢原因可能跟政府措施有关,未必是经济衰退所造成。

我国在2015和2016年时,曾连续24个月出现反通胀,通胀率处于零下水平,这主要是因为油价大跌和政策的影响,包括车贷收紧及房地产降温措施,影响了拥车证和租房价格减少,建国一代配套则降低了医疗费用,这些约占消费者价格指数四成。

如果扣除私人交通和住宿费,当时核心通胀(core inflation)仍然在1%左右。就经济状况而言,我国当时经济增长2%,也没有陷入经济衰退。

总的来说,物价全面下跌时,别急着欢呼叫好,因为经济可能进入萎缩状况,恐怕大家都笑不出来。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